“文化研究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回顾与反思”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这场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与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会议,汇聚了来自全球的70余位学者,在人工智能重塑人类文明的时代节点上,共同回顾文化研究三十年的思想脉络,探索批判思想介入现实的新可能。

研讨会现场
“文化研究”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英国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以批判性介入的姿态回应社会变迁。20世纪90年代,冷战终结与全球化浪潮交织,“文化研究”进入中国。
199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戴锦华教授创办了国内首个“文化研究工作坊”,以“文化研究”视角切入大众文化与社会议题,打破传统人文学科边界,为转型期的中国知识界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与思想资源。2009年戴锦华教授在“文化研究工作坊”基础上成立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动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实践。
现场展示的戴锦华教授著作
30年来,中心不仅培养了一批具有敏锐问题意识和自觉批判精神的文化研究学者,还与海内外高水平机构、学界学者同仁密切合作,组织“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南南论坛”等高水平国际会议,推出大众文化研究、中国电影工作坊与“拉美思想译丛”等学术成果。
开幕式上,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回顾了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历程,总结了戴锦华与“文化研究工作坊”的学术成果,指出此次会议旨在以文化研究切入全球性问题、探寻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新路径、在跨学科视野中推动人文学与中文学科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杨慧林肯定了戴锦华的学术激情与现实关怀,认为她的个人特质深刻影响了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品格。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名誉院长袁明则分享了与戴锦华的多年合作经历,称赞其在跨文化人才培养上的贡献,肯定她以“世界的中国与中国的世界”的探索方向,为人类文明提供了独特精神资源。

与会者在燕园合影
研讨会在两天的会期内分8场举行,围绕“文化研究的兴起、全球扩散与东亚联动”“重返20世纪90年代与中国大众社会的兴起”“后冷战、全球化与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新媒介、新技术的挑战”等议题展开研讨。
全球视野下的文化研究谱系重构
美国莱斯大学教授Tani Barlow在探讨文化研究的“其他起源”时提出,除了伯明翰学派,学界应重视20世纪20-30年代全球思想交锋中形成的批判路径。她认为戴锦华作为中国女性主义与文化研究的关键人物,其工作应视为一种植根于内在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实践。她还将戴锦华与瓦尔特本雅明、鲁迅等并列为致力于历史文化批判的思想家,肯定其在中国语境中连接理论、大众文化与政治实践的努力,“为重构灵活的马克思主义性别研究提供了本土化路径。”
Tani Barlow发言
清华大学教授汪晖作题为“中国人文学科与文化研究”的报告,聚焦戴锦华的学术贡献与社会关怀,回顾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沿探索与九十年代思想分化中的选择,并指出文化研究的学科化在提供制度承载的同时也造成方法收缩,重申戴锦华开放、跨界与批判的学术风格对文化研究现在与未来的意义。这一判断与戴锦华在闭幕致辞中强调的“全球视野和社会关怀”形成深刻呼应。

汪晖发言
本土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双向奔赴
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教授Lisa Rofel以《后后冷战的本体论冲击》为题,分析贾樟柯《风流一代》等电影如何直面全球秩序转型带来的震撼。纽约大学教授Rebecca Karl则警示文化研究应避免落入“新传统主义”陷阱,这一批判性视角与戴锦华始终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形成对话。

Rebecca Karl教授上世纪80年代就来华访学,是戴锦华教授的好朋友
中国香港导演许鞍华结合自身电影实践经验,回顾了与戴锦华多年的深厚友谊,并对她在电影研究与性别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Yomi Braester以“戴锦华的制时术”(Dai Jinhua as Timebender)为题,分析她如何将电影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时差”转化为批判性生产力,在全球“文化中介”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许鞍华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在题为《凝视:从劳拉穆尔维到戴锦华》的发言中,以独特的理论锐度重新梳理了凝视理论的中国化路径。她指出,戴锦华最杰出的理论贡献在于“结合中国历史经验打开凝视理论的全新角度”。
她特别引用戴锦华对戏曲女演员秋芸选择“我不演女的我演男的”这一经典分析,“最具有女性主义意义的是在于,当秋芸作出‘我不演女的我演男的’这个选择的时候,她是在逃离,但她同时也在不期然地形成一种僭越,就是一个女人要演男人,比男人的扮演更为成功,更为出色。”进而指出这一精准的理论概括,揭示了戴锦华如何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文化实践进行创造性对接。
毛尖发言
毛尖在发言时还认为,戴锦华的凝视理论“也可以形象地概括她的生命状态”——既是工作方法,更是一种生命实践。她引用戴锦华对萧红文学成就的评价:“萧红笔下的乡村女性非常鲜活饱满,但萧红并不是要把她们书写为女性,而是使她们作为女性所背负的我们的历史,被看见。”这种将性别问题历史化、将个体经验时代化的理论视角,正是戴锦华凝视理论的精髓所在。
代际传承与学科未来的想象
海南大学教授刘复生在《何谓文化研究?》的发言中,将卢卡奇、葛兰西、鲁迅等视作同时代人,指出文化研究的核心诉求是通过具有能动性的社会意识和实践哲学推动现实变革。这一判断与戴锦华在总结致辞中强调的“书写、思考、言说的表意实践”一脉相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岩在《“第六代知识分子”主体性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之发生》中,将戴锦华1999年出版的《隐形书写》视为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陌生化开端。他认为,虽然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但其主体性逻辑根植于七八十年代,《隐形书写》式的文化研究仍然值得回返与继承,“这部著作标志着‘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陌生化’的开端。”
刘岩发言
刘岩还特别分析了戴锦华1980年代末两篇重要论文的理论贡献:《斜塔:重读第四代》和《由社会象征到政治神话》。刘岩认为,这些早期论述已经展现出戴锦华独特的理论风格:将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并置观照,在美学分析中蕴含政治思考。
三十年耕耘的思想回响
在圆桌讨论环节,一众学者先后发言,大家高度认可戴锦华教授和“文化研究工作坊”三十年来的贡献,认为他们坚持在历史纵深与全球视野中激活理论的生命力,坚持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与文化史的再读与反思,紧密结合本土大众文化现象,从批判视角切入社会问题。
今年,适逢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据悉戴锦华教授明年也即将退休。召开此次会议,用意乃在“回顾”与“反思”,更是对未来图景的擘画和展望。
戴锦华在总结致辞中回顾了“文化研究工作坊”三十年来的点滴历程,强调文化研究需具备全球视野、社会关怀,保持对二十世纪历史经验的充分自觉。围绕文化研究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她认可与会学者对文化研究初心的回望,指出促使一代人投身其中的议题仍在世界各地发生。她认为文化研究的核心力量在于“书写、思考、言说”的表意实践,鼓励年轻一代接续批判精神,应对时代危机,放置生命价值。
戴锦华发言
她还谦逊地表示:“这次的研讨会开到这么一个规模,而且这么多的朋友乐意来——但从一开始,我就明确地确定地说,我不想开成一个退休会,更不想开成一个大家都来夸我的会,把我夸得如天仙一般(笑)。我(之前)是什么,(未来)我还是什么,我心里明白,大家也明白,这个世界也明白。”
研讨会现场图
澎湃新闻记者现场注意到,戴锦华多年来带出的学生们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参会。10月25日的研讨会结束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滕威作为主持人和学生代表,诚恳地邀请恩师从座位上起身,一并行至会场中央。现年66岁的戴锦华步履矫健,怀抱一捧献上的鲜花,带着几分鲜见的羞涩满是欣慰。末了,她还不忘转身“埋怨”一众弟子,“我真不知道还有这么个环节,你们是不把我弄哭了不算完。”
学生向戴锦华献花
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吴晓东在开幕式主持发言中所指出的,这次会议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重塑人类文明的今天,文化研究如何保持批判活力,如何与社会现实保持紧密联系,如何寻觅另类思想资源和实践路径,成为与会学者共同思考的问题。而戴锦华和“文化研究工作坊”三十年的实践,已经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思想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