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热播剧《不眠日》你看了哇?主角困在时间循环里的情节真让人上头!为啥我会对这类“无限循环”的故事欲罢不能?
我们着迷的或许不是“循环”本身,而是那种“失控中寻找秩序”的隐喻。快来了解追剧背后的心理学
医学顾问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刘宸熙
乔颖 主任医师
从热播剧《不眠日》到引爆话题的《开端》,再到很多影迷津津乐道的《源代码》《明日边缘》《罗拉快跑》等,“无限循环”的故事模式如同一个永不枯竭的灵感泉眼,持续吸引着全球的创作者与观众。
为何这一主题能跨越文化与时代,
不断被开发与追捧?
其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集体心理?

“循环”带来吸引力
在创作者眼中,循环是一面棱镜,折射着存在的万千可能。无限循环提供了一个极致的“思想实验场”,深度探索人性。
循环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叙事引擎。它天然带有悬疑和解谜色彩,每一次重启都是对前一次的解构与重建,能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同时,它深刻地隐喻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日复一日的通勤、重复性的工作、难以摆脱的生活压力,都让人产生一种“日常循环”的既视感。
创作者通过科幻或奇幻的外壳,将这种内在感受戏剧化、极端化,从而引发广泛共鸣。

在常规叙事中,人物的成长需要经年累月。而循环设定则将这个过程高度浓缩。
主角被迫在一次次失败中直面自己的弱点、恐惧与局限,从最初的困惑、挣扎到最终的接纳、突破,其人物弧光变得格外清晰和震撼。如《明日边缘》中的凯奇从懦弱逃兵成长为无畏战士,《开端》中的肖鹤云与李诗情在循环中深化了情感与责任,这种“被迫成长”的过程极具戏剧张力。

体验“有序的失控”
我们沉迷于这些循环的故事,或许是因为在心底,我们都渴望一场有序的失控。
现代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职场内卷、经济波动、人际关系复杂,让人们常常感到无力与失控。而无限循环的故事,恰恰描绘了一个最极端的失控环境(被困于固定时空),但主角却通过无数次试错,最终找到了规律、解决了问题、夺回了掌控权。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体验了从失控到掌控的全过程,这是一种极佳的心理代偿,纾解了现实中的焦虑。而且,“如果当初……就好了”是许多人心中盘桓的念头。无限循环题材给予了主角(也间接给予了观众)一颗“后悔药”。
它允许犯错,允许重来,这满足了人类对完美决策和弥补遗憾的深切渴望。它用一种幻想的方式告诉我们,错误并不可怕,它是通往正确的必经之路。跟随主角一同分析循环规则、寻找破局关键,本身就是一个沉浸式的解谜游戏。
这个过程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智力活动,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同时,看到主角在循环中经历无数死亡与失败,最终仍能坚忍不拔地站起来,这种强大的心理韧性也对观众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作用。

完美并非解药,接纳才是钥匙
循环故事的真正魔力,在于它最终指向的不是囚禁,而是超越。它温柔地告诉我们,完美并非解药,接纳才是钥匙——接纳自己的局限,接纳命运的无常。
就像《开端》中拯救一车人的善意,《明日边缘》里与宿敌达成的理解,真正的破局从来不在个人的完美通关,而在与他者真诚的相遇。这些故事最终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在必然的局限中,活出无限的可能。
当银幕上的循环终结,主角重返线性时间,我们带走的是一种珍贵的觉悟:生命正因为不可重来,才如此值得敬畏。
每一个平凡的今日,都是无法复制的奇迹。
循环叙事在让我们体验了无数次“重来”之后,最终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度过”——全心全意地,活在此时此刻,这道唯一且绚烂的时间之光里。

无限循环的故事,就像一个盛放现代人焦虑、渴望与希望的棱镜。创作者通过它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光谱,而观众则在光与影的交织中,照见自己的内心,获得一份关于成长、接纳与珍惜的独特疗愈。
它提醒我们:
即便生活有时看似循环,
但我们依然有能力,
在每一个“今天”做出微小改变,
书写属于自己的、
不可重复的生命篇章!
配图来源:电视剧《不眠日》、《开端》官方微博
更多阅读
原标题:《为什么“无限循环”让人上头?从“不眠日”到现实,带你读懂追剧背后的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