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秦腔,与大苦大乐之民众的日常生活、情感起伏紧密相连。作家贾平凹写:“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鼓点铿锵,秦腔上演的地方,就成了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
9月6日,富平阿宫腔剧团以经典曲目《王魁负义》拉开了持续月余、联动了渭南全域的2025渭南百团戏曲联赛的帷幕。从九月延续到十月,富平中华郡景区的群雕广场,持续展演由不同的剧团带来的秦腔、眉户等精彩剧目,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吸引戏曲爱好者们驻足观看。
富平县阿公剧团参赛剧目《王魁负义》。马周宁 摄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双节假期,2025渭南百团戏曲联赛颁奖暨优秀剧目展演首场演出在临渭区中心广场举行,“观众最喜爱院团”“观众最喜爱班社”“观众最喜爱演员”及“戏曲达人”四大奖项颁出,盛会落下帷幕,戏韵依旧绵长。
航拍下2025渭南百团戏曲联赛启动仪式现场。马周宁 摄
“大秦腔”理念的一次落地实践
在西安主打盛唐气象、咸阳深耕大秦文化的夹缝中,陕西省渭南市正在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突围之路——打造一座“秦腔之都”。
采访中,渭南日报社社长助理、2025渭南百团戏曲联赛发起人之一的王琳辉介绍,渭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迹。如何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为渭南量身打造一个如同“西安——唐文化”那般具有鲜明关联度和辨识度的城市文化IP,既是对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强市”的积极回应,也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转机出现在2024年初。经过深入调研,渭南市发现,陕南陕北戏曲基础薄弱,周边地市秦腔发展态势均不及渭南,秦腔这个深植于西北沃土的传统艺术,恰恰是渭南最具差异化竞争力的文化资源。渭南市希望让秦腔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标签,而是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IP体系。
王琳辉谈道,能有这样的信心和底气是有原因的,渭南市现有的17项国家级非遗,有8个属于戏曲范畴或者跟戏曲相关——同州梆子被誉为秦腔的“活化石”,碗碗腔婉转缠绵,阿宫腔被列为濒危戏种……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共同构成了渭南“戏窝子”的美誉。
富平县阿公剧团参赛剧目《王魁负义》。马周宁 摄
基于此,渭南市提出了“大秦腔”的理念。这个概念如同一个文化容器,将同源共流的各类戏曲纳入统一体系。“就像京剧有梅派、程派,我们渭南的各个剧种,都是‘大秦腔’这个母体下的艺术支流。”王琳辉谈道,“大秦腔”的概念既尊重了各剧种的独特性,又避免了各县区单打独斗的资源浪费。
“百团戏曲联赛”,是“大秦腔”战略的首次大规模试水,也是二三十年来,渭南首次将专业院团、民营班社、民间自乐班和广大爱好者汇聚一堂。王琳辉谈道,赛事的设计颇具匠心:专业与业余分组评比,评委打分与观众投票相结合,重点评选“观众最喜爱的”各类奖项。这种机制既保证了专业性,又强调了大众参与性。
观众代表宣读观演倡议书。马周宁 摄
这场戏曲联赛因为联动了渭南全域而颇具一种渭南戏曲普查的意味。王琳辉遗憾地谈道,秦腔发展的高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她的记忆中,彼时秦腔表演的现场,永远人头攒动。但是现在,一些秦腔院团却面临人才断层、生存艰难等问题。秦腔在渭南主要的表演场所在乡村、县镇的集市上,民营班社、民间自乐班自娱自乐的心态比较重,真要上台就很紧张。
不过参赛团体展现出的热情也同样令人动容。雨天里,原定傍晚六点半的演出,不少团队在下午一点就到场等候,这种自觉与热忱,正是秦腔生生不息的根基所在。
参赛前演员们正在化妆准备工作。马周宁 摄
血脉偾张,秦腔唱响
作家陈忠实在《我的秦腔记忆》中描写了秦腔演出时的场景:
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无麦克风设备),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的颇为急切的需要了;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须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着阳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的妙音;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婆,把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作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
“大秦腔”的概念将传统的秦腔、华阴老腔、碗碗腔、眉户等流行于渭南不同地方的戏种统纳到一起集中展示,而各个戏曲剧种表演时诚如陈忠实记忆中那般,风格迥异、或悲或喜,各有千秋:
秦腔“老前辈”——同州梆子元末明初就曾随盐商、军伍唱到扬州、京城,魏长生带着它两度进京,戏曲史学家周贻白称其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声腔”;碗碗腔以月琴与碗碗领奏,把《春秋配》《火焰驹》的细腻情感唱得入木三分;迷胡戏从华阴、华县(今华州区)起家,缠绵曲调传向晋南、豫西,民间自乐班至今仍唱得火热;阿宫腔婉约、合阳线腔木偶戏灵动,华阴老腔高亢悲凉……
原汁原味的秦腔以其高亢激越、苍凉豪放的唱腔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百团戏曲联赛期间,我们也观看了渭南市秦腔剧团带来的精彩演出片段。
热闹的《盛世梨园》博采众长。唱念做打皆是功夫,抖翎子、甩辫子、喷火、耍牙绝技轮番上演,舞台上热闹非凡。
开场节目《盛世梨园》。马周宁 摄
而《忠保国》《铡美案》《周仁回府》《清风亭》《生死牌》《赵氏孤儿》《五典坡后本》《游龟山》等经典传统大戏也都是渭南市秦腔剧团的拿手好戏。
《忠保国》又名《二进宫》,讲述定国公徐延昭、兵部侍郎杨波忠心护主、智救太子的故事,忠烈之气贯穿全剧;《铡美案》作为渭南市秦腔剧团的看家剧目,以正义伸张、刚正不阿的主题赢得观众掌声;《周仁回府》以忠义之情打动人心,《清风亭》以人伦悲剧警醒世人,《赵氏孤儿》则以忠孝大义震撼心灵;《生死牌》揭露贪官暴虐、彰显人性光辉,《五典坡后本》讲述薛平贵与王宝钏的离合悲欢。
渭南市秦腔剧团团长代九奎介绍,“戏曲从来不只是娱乐。老一辈不识字,却能从《三娘教子》中懂得孝道,从《周仁回府》中学会忠义。这种‘高台教化’在当下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有的戏曲重教化和人物塑造,有的则重在视听冲击。以华阴老腔为例,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曲剧种。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市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
华阴老腔在电影《白鹿原》中有极为精彩的呈现,在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背景下,饭罢陈旧的戏台上,高亢嘶鸣着的声腔如利刃般划破午后沉闷空气,金戈铁马般昂扬。即便观众对于唱词内容一无所知,也会被深深震撼。
华阴市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老腔皮影戏。
在命运的舞台上,他们为自己歌唱
百团戏曲联赛也让大家看到更多样的渭南的戏剧生态。
在采访中,我们就遇到了一支很特别的艺术团——澄城县安里镇“心灵之光”残疾人艺术团。
这个剧团的成员构成十分独特:演员38人,乐队15人,总计约60人,全部为残疾人或残疾人家属。他们中有肢体残疾者,有视力障碍者,也有听力受损者。但身体的局限并未阻挡他们对艺术的热爱。腿脚不便的可以弹琴或者唱戏,视力微弱的可以靠耳朵和手指的灵敏拉奏乐器。

澄城县安里镇“心灵之光”残疾人艺术团。
这个剧团成立于2014年8月,截至目前,已组织大型演出200余场次,演出的主要剧目有传统秦腔折子戏、眉户现代戏、快板、小品、舞蹈,自编自演的节目《刘卓一家人》《山乡情》《考女婿》《天下父母心》等剧目,节目的灵感全部源于编剧和演职人员自身的生活实践。
这个剧团的团长惠发印退休前是镇民政办主任,从事残疾人工作二十余年。他看到全镇两万五千人中有一千二百多名残疾人的现实困境,并希望能让戏剧改变这些人的命运。采访中,他不止一次地提到,剧团的剧目全部来源于真实生活,聚焦农村现实问题。《天下父母心》讲述子女不孝、老人悲愤离世的故事;《刘卓一家人》讲述了残疾人李贵在一岁半时得病落下残疾,十八岁离家学电器修理,学成后为乡亲热情服务。之后他又孑然一身去西安摆地摊,婚后返乡创业办起养殖场、开起童装店,闲暇时间自学的励志故事。
“我们不做虚构的戏,所有的故事都是身边人、身边事。”惠发印谈道。

澄城县安里镇“心灵之光”残疾人艺术团。
眉户戏作为秦腔体系中的重要分支,以其细腻委婉著称。但艺术团并不固守传统,而是在保留剧种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他们的创作方式也独树一帜:先根据真实故事编写剧本,再由团内成员亲自谱曲。在改编《天下父母心》时,他们发现原版的曲调“大开大合”,演员难以驾驭高音,于是重新谱曲,融入了碗碗腔的灵动、民歌的亲切,创造出更符合现代审美和表演实际的旋律。“人在极度悲伤时,不一定要号啕大哭,无声的痛更触动人心。”惠发印这样解释他的创作理念。
艺术团的演出不仅在舞台上,更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他们会组织小分队,专门为卧床不起的残疾人上门演出。“清唱几句,敲个板子,看到他们笑了,我们就满足了。”惠发印介绍。
在乡村集市演出时,台下常常聚集上千观众。平时进村巡演,也能吸引七八十人到百余人不等的观众。令人惊喜的是,除了老年人,不少年轻人也被这些贴近生活的现代戏所吸引。惠发印说:“传统戏年轻人不爱看,但我们这些讲当代人故事的戏,他们看得进去。”
在这个特殊的艺术团里,每个成员都是生活的勇者。他们用残缺的身体演绎完整的人生,用传统的艺术诉说当代的故事。锣鼓声响起,眉户戏婉转的唱腔在舞台上回荡,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场演出,更是一个群体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的追求。

澄城县安里镇“心灵之光”残疾人艺术团。
渭南市秦腔剧团:让古老的戏剧焕发当代价值
百团戏曲联赛在“展示”之余,也在努力为“戏曲传承”这一时代命题寻找答案。王琳辉乐观地谈道,三秦大地上生活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血脉觉醒,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秦腔,这背后是文化基因的深层召唤。
当然,除了寄希望于“基因觉醒”,更需要实打实地努力。
早在2007年,渭南市就首推“一元剧场”——群众只要花一元钱买票,就能欣赏一场秦腔演出。在此后的18年里,“一元剧场”演出1000余场,惠及线上线下观众超3000万人次,获评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这不仅让秦腔走出了传承困境,还成功推广到全国,让更多剧种受益。“一元剧场”的票价亲民,表演形式也亲民。流动舞台车将秦腔送到戏迷家门口,“现场+直播”吸引“云端”观众,再加上邀请戏迷登台的做法,更是将剧场变为文化共创空间。菜农可以饰演《铡美案》里的秦香莲,电工也可以化身《周仁回府》里的忠义之士。
采访中,渭南市秦腔剧团团长代九奎也介绍了自己的剧团近些年在拓展线上线下渠道、扩大受众覆盖面上做出的尝试:
在疫情期间,剧团通过官方公众号的剧团直播栏目,进行了960场线上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达1320万,还创造了单场最高88万人同时在线、春节期间日均7万人观看的纪录,成功触达了因疫情居家的大量观众,其中包括许多年轻群体。“我从1982年入行至今,见证了秦腔的起伏跌宕。如今看到年轻人主动走进剧场,在直播间里为传统唱腔点赞,我知道这门艺术真的活下来了。”
参赛前演员们正在化妆准备工作。马周宁 摄
历史上,秦腔承担着“高台教化”的功能。在识字率低的年代,它是老百姓获取历史知识、理解伦理道德的重要途径。《三娘教子》教人孝道,《周仁回府》讲述忠义,这些经典剧目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为了让秦腔在当代焕发生命力,渭南市秦腔剧团也在不断排演更契合时代精神的新戏,近年来,剧团创排的《根据地》等红色剧目在全国巡演,“在南宁演出时,有家长特意带孩子观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新中国是怎么来的。这些作品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让古老的戏曲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生动载体。”代九奎谈道。
参赛前演员们正在化妆准备工作。马周宁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