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娜阿伦特:20世纪思想家》
[德]托马斯迈耶著,强朝晖译,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无论人生经历还是创作,阿伦特始终追求“全然地活在当下”,直面其所处的剧变与深渊并存的时代。作者在本书中一路追随这位哲学家从柯尼斯堡到巴黎直至纽约的人生轨迹,并将其与阿伦特的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以凝练的语言逐一介绍其代表作,并揭示了这些作品作为当代历史注释的意义。正是这种当下性,让汉娜阿伦特在21世纪的读者面前依然散发着强大的魅力。

《阿萨姆茶园:一部环境文化史》
[印]阿尔纳布戴伊著,王林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阿萨姆茶园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印度东部的农业生态史,自然成为茶叶种植园和商业资本之间的纽带。自然生态系统既维持了茶树的生长,又导致了茶叶枯萎病和虫害的发生。茶叶种植园的发展推动了昆虫学,肥料、土壤管理,病原体环境研究和植物操控学的发展,但农业科技的发展也无形中助长了种植园主对法律的控制和对劳工的压迫,茶叶种植园主只关注利润而忽视劳工健康的做法造成疟疾、黑热病的流行和劳工的高死亡率。本书跳出了学界关于英属印度茶叶史研究的经济史、劳工史等传统研究叙事,从环境史的角度出发,综合考察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法律、生态学和农学在阿萨姆茶叶种植园中的作用。作者以殖民政府档案,种植者日记和《印度农业和园艺协会》的文献等原始资料为基础,揭示了茶叶种植园是一个巨大的跨国经济机构,阿萨姆茶园不可避免地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大潮。

《世界简史:变迁与延续的主要模式(第8版)》
[美]彼得N.斯特恩斯著,杨兰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1450年为历史分界线,将全球联系交往分为六个主要时期,以各文明之间的联系互动与身份认同为发展主线,围绕世界史的主题和模式,从人类的诞生、文明的起源和嬗变,直到21世纪初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未来,勾画了世界主要文明的全貌,重点讲述区域和全球层面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特征及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全球背景下个体社会之间的交往联系,比较并探讨了其在漫长岁月中的变化和延续。

《大西洋现实主义:帝国与国际政治思想的德美交汇》
[美]马修斯佩克特著,李旭、王紫珠译,东方出版中心
在20世纪帝国扩张与全球秩序重塑的过程中,美国与德国作为两个重要的国际政治参与者,共同塑造了一种深刻影响国际政治的思想传统——现实主义。本书以跨越一个多世纪的思想演变为线索,系统梳理现实主义理论如何在大西洋两端形成、传播并演化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导范式。作者指出,现实主义既非美国冷战思维的产物,也非德国地缘政治学的简单延续,而是一种跨大西洋的知识协作结果。通过对拉采尔、豪斯霍弗、施密特、摩根索、格雷韦等关键思想家的深入分析,书中揭示了“国家利益”“空间秩序”等核心概念的形成逻辑,也剖析了德国与美国如何在世界大战与冷战中吸收并重塑现实主义思想。

《华盛顿的假牙:非典型的十八世纪指南》
[美]罗伯特达恩顿著,杨孝敏译,刘北成校,商务印书馆
看似完美的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其实长期佩戴假牙,饱受牙痛折磨。被誉为“现代世界之源”的启蒙运动也有其“假相”;它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发端于巴黎的沙龙、咖啡馆与戏院。巴黎街头巷尾的闲谈、歌曲和诗歌,竟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连。看似坚定的革命者布里索,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身份。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大家,也藏着另一副面孔。达恩顿打破职业历史学家的窠臼,用琐细事件与断续残片,从全新视角揭开了十八世纪历史的神秘面纱。

《沿着流过的河水》
[葡]安东尼奥洛博安图内斯著,吕婷婷译,大方|中信出版集团
本书是葡萄牙文学家安图内斯的文学作品,讲述了叙述主人公叙述者因切除恶性肿瘤后身体虚弱,终日忍受着病痛与屈辱,从而对生命和过往有了不同寻常的体验。
2007年3月末到2007年4月上旬,经历一场重大的手术后,叙述主人公在麻醉和药物带来的痛苦和混乱中,重新记起他生命的碎片和生命中遇到的那些人:他的父母和祖父母,他童年的村庄,山,爱与恨。此刻的疼痛、过去的回忆、幻想交织在一起。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流,我们与它一起生活在疾病的耻辱、死亡的临近和生命的呼唤中。安图内斯的语言也像书名一样,就像一条流动的河,以充满张力的非线性叙事打破时空界限,让人物声音在多重时间维度中自然交织。

《古代中国的传说与崇祀》
[瑞典]高本汉著,赵丙祥译,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
本书发表于1946年,是高本汉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国际汉学界有深远影响。高本汉运用文献学、训诂学、音韵学等方法,考订了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国神话传说与崇祀的流传情况,全面梳理了整饬文献和散篇文献两种系统。至今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仍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次亦收录其续篇《周代的祭礼》,作为附录一并刊行。

《压缩现代性的逻辑》
[韩]张庆燮著,朴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东亚社会的现代化以一种快速而高度压缩的方式发生——用几十年完成西方几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由此产生了一种被压缩的现代性。正是这种“压缩现代性”,为东亚社会普遍存在的极端变化、复杂性与不平衡作出解答。本书以韩国社会为代表,揭示“汉江奇迹”之下涌动的矛盾由何而来。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修订译本)》
[美]乔治莱考夫、[美]马克约翰逊著,何文忠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当代学术经典,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肇始之作。此书让我们能够以全新的视角重新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作者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它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感知、思维与行为模式,使我们得以运用身体与社会经验,去理解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隐喻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争论是战争”“思想是食物”“理论是建筑物”……这些不是简单的修辞,而是隐喻思维的底层逻辑。AI能否真正理解人类?而我们人类又能否真正理解彼此?隐喻与我们人类的语言、思维、文化、现实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都会在书中找到答案。

《坐困穷途:“无限竞争社会”的苦恼》
[韩]金敬哲著,艾同立译,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韩国过度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致使各个世代陷入极端的内耗和竞争:在残酷的考试淘汰机制下,不得不提前学习高年级课程、周末奔波于各类补习班的学龄儿童;就业率不断下降的人文科系毕业生,迫于经济压力放弃生活中的一切;由于子女教育费用高涨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年人一方面要面临随时破产的风险,另一方面退休时间不断延后;脆弱的社会保障体系导致近半老年人生活贫困,即使是退休后仍不得不继续从事非正规的工作。本书以平实的语言记录下了身处“无限竞争社会”的各色人群,带领读者一睹光鲜“韩流”之外的另一面韩国。

《被雇佣的人:工业革命以来的私人企业和劳动关系》
[美]伊丽莎白安德森著,柯振兴译,雅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为什么我们的工作场所是独裁的私人政府,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它?四分之一的美国工人表示,他们的工作场所是“独裁场所”。然而,如果我们认识到雇主的真实面目,那么这个数字几乎肯定会更高。许多雇主严格监管员工在工作中的言论、着装和举止,甚至还将他们的权力延伸到员工下班后的生活中,员工可能因为政治言论、娱乐活动、饮食以及雇主关心的几乎所有其他事情而被解雇。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种更好的思考工作场所的方式,为发现工人如何享受真正的自由开辟了空间。

《奥维德〈拟情书〉译注》
[古罗马]奥维德著,刘淳译注,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拟情书》是古罗马诗人奥维德(Publius Ovidius Naso,公元前43—公元17 / 18年)的爱情诗集,由二十一封信组成,大多是诗人假托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著名女性,例如海伦、美狄亚,甚至还有女诗人萨福,用她们的口吻写信给自己的爱人,爱人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奥德修斯、阿喀琉斯、赫拉克勒斯等。奥维德以此二次创作了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令女性成为故事的主角,从而谱写了一部影响深远的经典。《奥维德〈拟情书〉译注》为奥维德作品的拉中逐句对照本,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淳所译,并提供详尽注疏。

《帝国的生意:商业、政治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诞生》
[英]鲁帕利米什拉著,邱艳春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1800年,处于鼎盛时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控制了世界一半的贸易,并在全球部署了一个庞大的政治影响力网络。然而,该公司在17世纪早期的故事基本上不为人知。鲁帕利米什拉对东印度公司形成初期的描述,为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公司之一提供了新的线索。利用大量被忽视和未充分利用的资料,米什拉重建了东印度公司的内部生活,并进一步揭示其中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角逐,以及围绕着权力的激烈斗争。

《活力小规划:简雅各布斯作品集》
[加拿大]简雅各布斯著,宋晨译,译林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作家、活动家简雅各布斯自20世纪30年代至21世纪初的37篇精彩文章,依照时间与主题编排,广泛涉及城市规划、经济、政治、伦理等诸多领域,全面呈现出这位传奇女性整个生涯中的观念发展和演进,是这位富有远见的城市学家的一部思想传记。

《“文学爆炸”那些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和那群改变世界的朋友》
[西]哈维阿延著,侯健、陈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尽管没有纪念标牌,可20世纪西班牙语文学界最重要的文学运动——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正是在1967—1976年间于巴塞罗那爆发的。在佛朗哥独裁统治日渐衰弱的背景下,编辑、文学代理人和灯红酒绿的生活都在那场运动中占据一席之地。我们还将在这部书中踏上墨西哥城、布宜诺斯艾利斯、哈瓦那、巴黎和纽约,这是一趟理解“文学爆炸”不得不走的旅程。

《美国现代财政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阿贾耶K.梅罗特著,倪霓、童光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在20世纪之交,美国的公共财政体制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19世纪后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进口关税和消费税体系(间接税体系,特点是隐匿、分散、累退并且充斥着党派政治)在累进税体系(直接税体系,特点是透明、集权,并且由专业的方式管理)面前相形见绌。这次根本性的财政转型的根源极具争议,而它的后果也颇为矛盾。本书的目的正是揭示这种根源与后果。本书认为,这次税收转型——向直接税和累进税体系的转变,标志着新财政政体的兴起。在这个新财政政体下,财政的治理不再仅仅关注增加收入的税收功能性需求,而且考虑经济公正、公民身份、行政管理能力以及公共权力。总而言之,从重建时期的尾声到大萧条伊始的这段时间内,现代美国财政国家的思想、法律以及行政基础已然塑造成型,而本书将具体解释美国为何以及如何形成这种新财政政体。

《现代世界女性史:1450年至今》
[美]邦尼G.史密斯著,杨世祥、陈超美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涵盖1450年以来全球女性经验的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工作、家庭、政治、性态等女性生活的多个方面为纬,追溯了从早期现代、地理大发现时期、殖民时代、工业革命、世界大战到今天的高科技全球化时代,各地域、各种族、不同身份女性命运的延续与流变:在权力体制的夹缝中,她们如何为社会所规约,又如何修正了社会规约与环境;她们如何与她们所继承的世界相抗,又如何与世界相处——本书由此进一步揭示,女性极具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存在如何使她们成为历史的行动者,深刻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

《消失的牛马:埃及大转折时代的动物》
[美]阿兰米哈伊尔著,张丹丹译,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奥斯曼史专家米哈伊尔代表作,一部从牛马观照人类,讲述社会转型中个体命运变化的历史。除了法老和英国统治时代,被奥斯曼统治的时期在埃及历史上同样重要。埃及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传统农业瓦解、城市化、从帝制行省到现代国家、被卷入全球市场等剧变。本书从动物的角度切入:被用于耕作和运输的水牛、骆驼、马匹,让位给人力、铁轨和蒸汽机,曾经的“城市清道夫”狗被认为是传染病来源而遭到驱逐,大象、长颈鹿等动物从外交礼物变为跨国商品。在时代的转折中,“牛马”面临着消失的命运。

《别忘了,我们也是动物!》
[英]梅兰妮查林杰著,耿丽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爬上进化论顶端的我们,似乎一直羞于承认自己是动物。这种观念从各个层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造成了物种灭绝、自然资源耗竭、科技狂想等种种现代困境,让地球上的生命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本书作者集结科学、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大量论证,带领读者重思人类的起源和身而为人的意义,让我们认知到“忘记自己是动物”是一种傲慢的态度。唯有将自身视为动物,我们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珍惜我们动物身体的体验,看见其他物种之美。

《浴火温泉关:重塑世界历史》
[英]保罗卡特里奇著,王静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温泉关战役是希波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作者以史诗般的笔触重构了这场公元前480年的血火交锋,全面论述了温泉关战役的背景、过程、结果。从波斯铁蹄下硫黄蒸腾的险峻隘口,到斯巴达勇士以血肉铸就的铜墙铁壁,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帝国野心,到希腊城邦在生死存亡中进发的文明之光,卡特里奇强调了这场战役对东西方历史的重要影响:温泉关战役一方面体现了斯巴达人和其他希腊人与波斯人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体现了自由和奴隶制的冲突。事实上,这一战役不仅是古希腊历史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活山》
[英]娜恩谢泼德著,管啸尘译,文汇出版社
“我就像一条狗,气味令我兴奋不已;雨天过后,我享受水滴缓缓流过手掌的欣喜;有时我会在黎明时分从梦海浮上水面,看到一只狍子……”
娜恩谢泼德是大山的终身游客:她吃野果、饮河水,在湖里游泳、在山腰入眠;清晨醒来,知更鸟的爪子搭在她赤裸的胳膊上;有些时候,是野鹿吃草时的呼吸把她唤醒。这是一曲献给大山的颂歌,一本捕捉流水、雪花、鹿鸣的风土故事集,更是一次通往存在的旅途,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感官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和外在世界之间能产生多少微妙的联系:对山的生命体察得越深,对自己的了解就越深入。

《第三帝国:一部纳粹德国史》
[美]托马斯奇尔德斯著,杨楠译,后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本书讲述了希特勒和纳粹德国从崛起到灭亡的故事,让我们得以了解《凡尔赛条约》和经济危机是如何促使曾经默默无闻的纳粹党攫取了魏玛德国的最高权力,以及他们为何能在短短6个月内,就将这个功能失调的民主国家转变为极权主义的独裁国家,并将整个国家拖上战争与屠杀的道路。

《猫头鹰的智慧:世界上最神秘鸟类的新科学》
[美]珍妮弗阿克曼著,任晴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千百年来,猫头鹰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它所散发的神秘气质一直吸引着人类。它们善于伪装和隐蔽,大多只在暗夜里活动。本书阐释了猫头鹰丰富的生物学特征和自然史。作者与科学家一起深入密林,她以优美的笔触细致描绘猫头鹰在不同季节沟通、狩猎、求偶、交配、繁育等活动,揭示了关于其大脑和行为的新发现。

《一投制胜:库里自述》
[美]斯蒂芬库里著,黄祎译,金城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
他是NBA历史三分王,唯一全票当选的赛季最有价值球员,以一己之力改变篮球比赛,被媒体评为NBA历史前十球星。跳不高、跑不快,没有顶级天赋,为何能在篮球世界取得极致成功?本书由库里亲笔撰写,浓缩了他极具启发性的成功哲学——以“时刻准备、持续精进、无界创造、深度联结、极致专注、快意人生”为核,以“新秀、领袖、老将”的职业生涯时间线为轴,完整记录他从寂寂无名到改写篮球史的真实经历。

《破形记:童话内外,那些残障之身》
[加拿大]阿曼达勒迪克著,张书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
就像童话总是从一道难题或一个障碍开始,主人公由此踏上探寻之旅,作者阿曼达勒迪克的人生也是如此。她自幼确诊脑瘫,坐过轮椅、拄过拐杖,一瘸一拐地走过童年与青春,为了逃避残障身份、摆脱霸凌记忆,她远走他乡,却又跌回原点,甚至坠入抑郁的深渊。儿时她便熟读西方童话,而今才意识到:残障就像缠绕着睡美人城堡的荆棘,早已与她的人生紧密交织。可为什么童话里从来没有跛行的公主?为什么残缺、丑陋总属于反派?为什么只有完美的躯体才配得上圆满结局?寄托世间最美好幻想的童话,竟在不断将“残障”推至不见阳光的暗处。作为一位曾幻想自己成为公主的残障者,勒迪克重新解读经典童话,狠心戳破绚丽的泡沫,她迫使自己,也迫使我们,直视那些故事在对待残障和边缘群体时的偏狭与残忍。

《日落落日——缅甸:最长的一战(1941—1945)》
[英]路易士艾伦著,朱浤源、杨力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七天,日本自缅南进攻缅甸。当时英军不敌溃退,致中国十万远征军援缅失利;日军联合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攻陷毛淡棉,迅速控制全缅。盟军被迫在雨林、泥泞与疫病中艰困撤退,缅甸的美丽地貌遂成为残忍的杀戮战场。这片被战争烙印的土地见证了20世纪30至40年代军国化日本向西扩张的极限,及其随之而来的灾难性败北。从1941年的黑暗开端到1945年盟军的疲惫胜利,此战不仅成为英国在“二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也深刻影响了参战方的命运。对英国而言,这场战争不过暂时延长了其殖民统治的寿命;至于缅甸,独立并未带来和平与繁荣,反而继续陷入恐怖的内战中;日本在战后不久又重返缅甸,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持续渗透。
路易士艾伦为缅甸战争期间英方的翻译与情报专家,战后深入参与对日军战俘的讯问。他以亲历者与观察者的双重视角,结合珍稀一手史料,历时四十年呕心沥血写成此书。

《古代中国人的不死幻想》
[日]吉川忠夫著,曹星译,商务印书馆文津公司
在古代封建社会,长生不老和长生不死不仅是位居高权者所追求的目标,普通百姓当中追求长生者也不乏其人。远离死亡,长生不老,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普遍愿望。中国古人对神仙的崇拜,就是这种愿望的具体体现。从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到秦始皇、汉武帝,这些至尊帝王都痴迷神仙,屡屡派人出海求仙、寻不死之药,就是希望自己能像神仙一样,超越时空的束缚,拥有永恒的生命。这种追求长生、成仙的信仰,后来被道教继承和发扬,成为其核心教义与宗旨之一。不过,求仙寻药毕竟太过虚妄和渺茫,秦皇汉武以帝王之尊、举全国之力尚屡求屡败,更遑论寻常百姓。本书梳理了中国古代的这一现象,深层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思想源流及发展。

《宙斯》
[英]肯道登著,华银译,西北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神话、崇拜、艺术、哲学、戏剧、神学、欧洲绘画等诸多领域,首次尝试在一部书中全面展现宙斯神的形象。宙斯不仅是希腊人的神主,更是整个地中海世界的主神,作为“朱庇特”他又是罗马人的神主。宙斯神的理念形象在中世纪依托“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不绝如缕,甚至引领了古典文明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回归,也在现代以后的文艺乃至电子游戏中频频现身。读者可在了解古希腊人如何崇拜宙斯的同时,追溯和感知这种崇拜及其文化产物所产生的绵长影响力。

《断裂与延续:从奥斯曼帝国到现代土耳其》
[法]哈米特博扎斯兰著,董涵宇、李建勇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奥斯曼帝国诞生于13世纪的安纳托利亚,在塞尔柱帝国的余烬中崛起,逐步发展成为横跨欧亚非的世界性帝国。然而,这长达六个多世纪的辉煌背后同样暗藏危机。民族与宗教的多样性,既为帝国提供了广阔的人力与资源,也成为不断累积的隐忧:族群冲突、宗派对立、地方离心与中央集权衰落等,成为帝国挥之不去的阴影。为了避免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所言的“三代灭亡”的宿命,奥斯曼人努力救亡图存,到了19世纪,深陷内忧外患的帝国启动坦志马特改革,试图以开明专制与现代化举措挽救颓势,但终究未能逆转衰落。临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已被欧洲讥为“病夫”,最终在1923年彻底解体,让位于凯末尔主义共和国。
至此,土耳其历史与奥斯曼历史发生了断裂,新生的共和国一方面否认帝国的政治传统,转向民族国家的现代模式;另一方面,又在认同与记忆层面延续了某种“奥斯曼性”的遗产,而帝国时代的记忆、制度与认同仍在不同程度上塑造着现代土耳其的政治与社会。

《亨利贝尔坦的“中国阁”》
[法]约翰芬利著,王子童译,万川|中国工人出版社
本书聚焦18世纪的中法文化交流,以法国国务秘书贝尔坦与在华耶稣会士的合作为主线,揭示了启蒙运动时期中西文明对话的复杂性。通过法兰西国王赠礼、圆明园记述、中国园林理论西传、儒家思想译介等关键事件,生动展现了器物、知识与观念的双向流动。
该书依托大量原始档案与图像,如《中国温室》画册、《中国杂纂》文献等,深入分析了欧洲对中国文化的接受、转化与重构过程。贝尔坦致力于收集中国科技、建筑与哲学资料,虽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其交流愿景,却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本书不仅重构了那段跨越重洋的对话图景,更反思了文化转译过程中的误解与创新,为理解全球化早期的文明互鉴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视角。

《从马车到登月:20世纪美国,一代人的光荣与漂泊》
[美]小理查德A.赛特斯坦、小格伦H.埃尔德、丽莎D.皮尔斯著,万丽莹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28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伯克利儿童福利研究所(即后来著名的伯克利人类发展研究所)开启了一个针对200多对夫妇的长期追踪研究项目。这些人出生于1885—1908年,生于欧洲或美国,20世纪20年代末均已定居伯克利。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研究所通过观察和访谈,对这些人及其父母子女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追踪记录。
本书的写作,便是源起于1972年社会学大师小格伦H.埃尔德于休假期间接触到该项目档案。在两个合作者的协助下,历经50余年的整理分析,埃尔德得以梳理出这一代人的人生转变、转折点和路径。他们身处美国历史上变化最为迅猛的一个年代,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席卷世界的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战后大繁荣……诸多重大历史事件,深深影响了其间个体和家庭的选择与命运轨迹。

《大设计师威廉莫里斯》
杰拉尔德H.克劳著,欧阳凤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本书采用传记的形式介绍了威廉莫里斯的艺术创作和经历故事。威廉莫里斯,出生于英国沃尔瑟姆斯托,19世纪英国设计师、诗人、早期社会主义活动家、自学成才的工匠。他设计、监制或亲手制造的家具、纺织品、花窗玻璃、壁纸以及其他各类装饰品引发了工艺美术运动,一改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流行品味。
莫里斯的艺术从来就不是缘于艺术的发展,而是源于个人的成长。在莫里斯内心深处,他作为艺术家帮助人们达成需求,这样他对于无常和约束的恐惧将得到缓解,他的躁动将停歇下来,他的孤独及其失败的亲密关系将获得慰藉,他的社会责任感将不再如此沉重,他对英雄行为的渴望和对温柔的渴求将得以安抚,而冲突的各个阶段也将一一呈现,这些冲突塑造了他最终的信仰。

《手工艺的发明》
[英国]格伦亚当森著,陈聪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探讨了现代手工艺的源起,并将其追溯至工业革命时期。作者展示了手工艺如何被塑造为工业的“他者”,成为进步与激荡思想的必然对照。书中所讨论的对象涉及制锁、木雕、铸铁甚至时尚、建筑和设计等多个范畴。时间上也跨越了从18世纪至今的不同历史时期,通过研究手工艺在其形成阶段的历史经验,为当代手工艺实践提供了一定启示。

《土民嗷嗷:1441年的社会史》
[日]今谷明著,金亚奇译,崇文书局
1441年,正值日本的室町时代。这一年,结城氏拥立足利持氏的遗孤起兵叛乱,与幕府为敌,守城而战。结城合战虽以幕府胜利告终,但早已失去民心的将军足利义教旋即在宴会上遇刺身亡。值此动荡之际,京都地区农民蜂起,幕府被迫颁布法令,宣布民众可无偿收回抵押物……整个国家仿佛陷入了一场无法逃脱的混乱漩涡。历史学家今谷明以新闻纪实般的生动笔触,带领读者深入这个动荡时代,看幕府、大名、地方武士、公家、寺社、平民等各路势力如何应对这场风暴。嘉吉元年的纷争,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室町时代复杂而有趣的社会特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