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技术路线,可能将在不同的适应证、不同的疾病阶段扮演各自不可或缺的角色。
作为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最耀眼的明星之一,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以其“一针治愈”的潜力,为无数血液肿瘤患者带来了生命的曙光。然而,高昂的成本、复杂的制备流程与漫长的等待周期,始终是横亘在这一“活的药物”与更广泛患者之间的巨大鸿沟。
2025年10月30日,在2025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分会”上,数位科学家、企业家与投资人围绕CAR-T技术的未来展开了深入探讨。如何突破现有瓶颈,让革命性疗法惠及更多患者?一场从“体外”到“体内”的技术路线之争,正勾勒出细胞治疗产业的未来图景。
活的药物
CAR-T疗法的核心原理,是将患者自身的免疫T细胞提取到体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为其装上能够精准识别并攻击癌细胞的“导航系统”(即CAR),在实验室中大量扩增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实现对肿瘤的精准“猎杀”。
这种高度个体化的“体外制备”模式就是Ex vivo CAR-T,其中“Ex vivo”是拉丁文“在体外”的意思。这种疗法已在全球催生了多款成功的上市药物,在难治性血液瘤中展现了惊人的疗效。“CAR-T最大魅力就是(往往只需要)打一针。”科济药业创始人李宗海指出,这种一次性治疗为患者带来的生活质量改善是革命性的。
然而,这种疗法的普及还面临着很多挑战,首先是成本与可及性的问题。作为治疗费用高达数百万元的昂贵疗法,“中国患者的支付能力还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李宗海坦言。
除了高昂的定价之外,作为一种“活的”药物,其制备周期也非常漫长。“从取到原材料到制作完回输到体内,有报道指出病人在等待时间的平均死亡率是15%。”李宗海说。
为了破解困局,行业一方面在现有框架下寻求突破。复兴凯瑞的魏明春总监分享了开发“全密闭式自动化细胞治疗工艺平台”的探索,通过自动化和密闭化生产,旨在降低生产成本。
体内工厂
In vivo CAR-T的核心思想来自一个大胆的假设:与其在体外费九牛二虎之力制备细胞,为何不让患者的身体自己完成这项工作?其核心思想是跳过复杂的体外操作,直接将基因编辑工具递送至患者体内,把人体变成一个天然的“生物工厂”,在体内直接将T细胞直接改造为CAR-T细胞。
“亿万年的进化,让人体本身成了生产活细胞最佳的环境。”美纳智信生物联合创始人苏彦景说。这种方案的优势显而易见:患者无需等待数周的制备时间,成本也大幅下降。
如何将携带基因编辑元件递送到体内?主要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是以慢病毒(Lentivirus)为代表的病毒载体技术,二是以脂质纳米颗粒(LNP)为代表的非病毒递送技术。两种路线各有拥趸。
慢病毒是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衍生物,能够将遗传信息整合入T细胞的DNA中,使其能够自己将“导航系统”CAR表达出来。优卡迪公司副总经理徐南说,从HIV衍生的慢病毒(最常用的病毒载体)在安全性上已有充分验证,“用慢病毒做基因治疗从来没出现过严重问题。”有证据显示,病毒载体方案对于血液瘤的缓解效果也相对优秀。
而脂质纳米颗粒路线的优势在于它已经有了大规模临床应用的验证,新冠mRNA疫苗正是采用了这种递送方式。这些颗粒能够将mRNA(相比DNA更容易被清除)运入细胞,在细胞内临时表达CAR蛋白。
mRNA表达是临时的,能够起到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又不会对免疫系统作出更长久的改变。“LNP在72小时内肯定全部清除,不过对自免疾病来说,这反而可能是优点。”原启生物联合创始人何晓文说。
值得注意的是,LNP递送方案最近也遭遇了安全性风波,一家知名公司的LNP-mRNA基因编辑产品出现了肝毒性问题。有专家认为这可能与编辑技术本身而非LNP相关,但说明体内生成的路线还需要更多的验证。
迭代还是共存?
体内生成似乎很好地解决了体外改造路线昂贵且费时的问题,那么In vivo CAR-T会完全取代Ex vivo CAR-T吗?与会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些专家指出,In vivo CAR-T虽然前景诱人,但其在体内的扩增效率、持久性、脱靶风险以及在实体瘤中的应用,仍有大量未知数需要通过严谨的临床数据来回答。而Ex vivo技术,尤其是在通用型CAR-T(使用健康捐赠者的T细胞而非患者的细胞进行体外制备)和针对实体瘤的TIL疗法(回输经过扩增的患者抗肿瘤淋巴细胞)等方向上,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我觉得两种疗法模式可能会并存一段时间。”何晓文表示。有专家提出两种路线甚至可以组合应用,有可能在某类疾病中先使用快速见效的体外制备CAR-T产品来抑制病程发展,再使用体内生成的CAR-T产品来保持疗效。
何晓文说,细胞治疗的发展如同“吃馒头”,不能因为吃了第三个馒头,就否定前两个馒头的价值。不同的技术路线,可能将在不同的适应证、不同的疾病阶段扮演各自不可或缺的角色。最终还是要以疗效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