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档案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档案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级档案专家、研究馆员邢建榕近日做客行知读书会,以上海银行家为中心,漫谈近代上海金融业。
近代上海金融档案资料大都集中保存在上海市档案馆,这也成了邢建榕研究近代上海银行家的宝贵资料库,根据自己的研究,他写成《上海银行家:民国金融往事》一书。
讲座中,那些尘封的银行档案、书信、地图,在邢建榕口中仿佛重新被唤醒,成为一页页鲜活的城市记忆。读者们既了解了近代金融如何参与塑造社会与文化,也看到了银行家的抉择与担当。

邢建榕
上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城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经济中心和远东金融中心。其标志是四行二局总部全部落户上海。而在这背后,是一代银行家的崛起——他们不仅具备现代金融理念,更怀有难能可贵的独立精神。
上海银行家拒绝执行“停兑令”这一事件,标志着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独立精神的第一代新式银行家群体的崛起。这一年张嘉璈只有28岁,其他协力同心的银行家也非常年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35岁,浙江地方实业银行董事长李铭29岁,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钱新之31岁。这四位后来成为上海银行家代表人物,号称金融界“四大名旦”。
邢建榕谈到,一般认为,引领历史的是一些政治精英、知识分子。事实上,经济层面所起的作用可能更具有决定性,是商业和市场带动了社会转型。物质文化的视角很重要,工厂引来大量劳动力,改变城市面貌和社会文化基因。回顾中国百年历史,实业家、金融家极大地助推了中国的现代性转型,他们都是现代化进程的启蒙人物。
“战争是对金融业最严峻的考验,也是银行家精神的试金石。”邢建榕以抗战为背景,讲述了银行家群体在民族危难中的特殊贡献。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金融业面临“撤退还是留守”的两难选择,邢建榕引用陈光甫的话点明当时的共识:“‘保持一分资金,就是为国家增一分元气’,银行家们没有一哄而散,而是制定了‘三分之一撤退、三分之一准备、三分之一留守’的计划,有序将资金、账册向重庆、香港转移,同时维持上海的金融运转。”他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意识,坚持反抗侵略,并与国民政府在新的基础上再次结成联盟,对中国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起到相当的促进作用。

邢建榕给读者签名
上海银行家以自身能力和资源,出任多种政府职务,奔走于抗战第一线,为国效劳功勋卓著。“从某种程度上说,上海银行家具有的家国情怀、历史责任感、开拓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是上海最终领先于其他城市,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金融中心的内在因素。”邢建榕认为。
行知读书会由宝山区大场镇文化中心、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