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由国家能源局、商务部主办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本次分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澎湃新闻、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共同承办,凝聚产学研用合力,与会嘉宾通过思想的激荡,就新型储能产业的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国际合作等核心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03亿千瓦,与“十三五”末相比增长超30倍,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跃居世界第一。新型储能在支撑电力系统调峰、稳定电力供应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已成为全球新型储能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储能产业链,“中国方案”正驱动全球能源转型迈向新高度。

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宏坤
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宏坤在致辞中表示,在《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的关键节点,国家能源局坚决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新型储能在中国快速发展,截至2025年9月底,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成为促进新能源消纳、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重要力量。“十四五”以来,中国新型储能直接带动项目投资超两千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投资超万亿元,向全球提供了性能优异的产品,为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力量。面向“十五五”,国家能源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支持新型储能领域科技创新,持续完善新型储能市场机制,广泛凝聚发展合力,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全面支撑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尼加拉瓜共和国总统投资、贸易和国际合作顾问劳雷亚诺奥尔特加穆里略
尼加拉瓜共和国总统投资、贸易和国际合作顾问劳雷亚诺奥尔特加穆里略在致辞中介绍,尼加拉瓜正致力于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转型,大力发展工业。为满足工业化对能源的迫切需求,尼加拉瓜希望在现有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能源供给能力。尼加拉瓜拥有发展光伏、风能和地热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并已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电建和华为等企业在太阳能、水电及储能领域展开合作。面向未来,尼加拉瓜希望深化与中国的伙伴关系,欢迎更多中国企业投资其发电和储能行业,共同开发能源项目,为全球能源转型做出贡献。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肖露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肖露在致辞中强调:中国正通过启动“共享大市场出口中国”等系列活动,以加强进口实现与各国的共同发展,营造更美好的环境。依托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实现了显著发展:一是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二是全球产供应链枢纽地位日益凸显;三是对外投资稳步提升。未来,中国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支持高质量“引进来”,鼓励外企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共享发展机遇;同时支持高水平“走出去”,引导本国企业与东道国共生共赢。此外,中国还将深入推进新型储能的国际标准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外标准协调对接,在国际产业生态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作主旨报告时指出,国家能源局始终坚持创新引领、综合施策,持续为新型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加,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不断取得突破,商业模式逐步完善。同时,新型储能的应用效果日益凸显,技术创新实践迈出了坚实步伐。展望“十五五”,国家能源局将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前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作视频报告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前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通过视频报告指出,全球正面临严峻的温室气体减排挑战。他认为,虽然可再生能源成本已下降,但要实现深度脱碳,必须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朱棣文高度评价了中国在大型风力涡轮机、电池储能和核反应堆建设成本控制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他强调,为应对电网波动性、数据中心等新增用电需求,并解决钢铁、化工等行业的排放问题,高效经济的储能、更安全的下一代核能以及碳捕集与封存(CCUS)技术将是必不可少的解决方案。他相信,通过智慧的政策与科技创新,人类终将实现气候目标。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孟庆强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孟庆强在特邀报告中表示,我国新型储能已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新阶段,在提升系统调节能力、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报告分析了当前面临的规划与需求不匹配、应用价值未充分挖掘、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等核心挑战。为此建议,未来应加强统筹规划,建立疏导成本的多元市场机制,健全安全管理,并加快关键技术攻关,以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绍武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绍武在特邀报告中强调,新型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必需的战略性技术,面临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投资回报、供需协同、关键技术及质量可靠性等多重挑战。为此,南方电网公司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求,锚定价值创造和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高端化,充分发挥大电网作用,通过工程拉动、需求引领、平台支撑、市场驱动着力强化内在动力,全力推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绍民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绍民在特邀报告中指出,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已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国累计装机达1.14亿千瓦,产业正从政策驱动走向市场驱动,形成了多元化收益机制。作为大型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国家电投勇担能源央企职责,已建成新型储能279座,总装机规模达874万千瓦,2094万千瓦时。装机容量居行业首位。公司通过在独立储能、光储一体化、虚拟电厂等多元场景的示范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建成了沙特红海储能等标志性项目。未来,国家电投将继续深化合作,推动技术与产业链协同创新,为构建清洁、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山东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德雁
山东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德雁在报告中分享了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山东实践”。山东将新型储能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截至今年10月底,在运规模达974万千瓦,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并投运了全国最大电化学独立储能等多个标杆项目。面向未来,山东明确以市场化为主线,着力在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区域协同、丰富应用场景、集聚资源要素四方面实现突破,并积极构建充分反映储能贡献价值,“可预期、可持续、可扩展”的市场机制,保障项目合理收益,疏导储能投资建设成本。

清华大学教授夏清
清华大学教授夏清分析称,中国通过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机制,成功推动了新型储能产业的高速发展。报告阐述了中国储能政策从早期的“新能源配储”向容量补偿、现货交易等市场化激励的演进,为储能确立了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并拓宽其价值实现渠道。在清晰的机制引导下,市场侧响应积极,实现了装机规模的跨越式增长和系统成本的大幅降低(2022年以来下降超50%)。展望未来,新能源与新型储能的协同发展将加速能源结构转型,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铺就了清晰的道路。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在发言中指出,在“科技2050”路线图的前瞻指引下,我国能源体系建设成果显著。报告回顾了在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下,我国风光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已居全球主导地位,氢能与核聚变等未来能源技术也取得重大进展。展望“十五五”,核心任务是加快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的新型能源体系,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统筹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创始人兼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创始人兼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在《中国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特邀报告中指出,我国新型储能正经历高速发展,市场格局已由抽水蓄能主导转变为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跨越式增长。技术上呈现出多元化、大容量化趋势,液流、钠离子等多种路线并进,且行业对安全性的关注日益提升。报告强调,产业正从政策驱动、低价竞争的初级阶段,向市场驱动、重视度电成本和综合价值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未来将聚焦材料、结构与智能化协同创新,提升调度运用效益,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

亿纬锂能高级副总裁、亿纬储能陈翔
亿纬锂能高级副总裁、亿纬储能陈翔在特邀报告中表示,全球储能市场正呈现超预期增长,然而各区域市场在发展阶段与需求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企业出海需深度融入当地生态,推动技术、产品与商业模式的系统适配。为应对多样化场景与长时储能需求,行业持续加快技术迭代与系统创新,包括推动大容量电芯、构网型储能等先进产品的规模化应用,并积极布局固态、钠离子等多元技术路线,以高质量解决方案助力构建清洁、安全、韧性的全球能源体系。
自成为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媒体合作伙伴以来,澎湃新闻一直深度参与其新闻宣传与分论坛承办工作。10月30日,作为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预热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澎湃新闻主办了第八届虹桥论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的分论坛前瞻沙龙,邀请相关机构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聚焦“新型储能出海: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主题,共同探讨通过技术创新、产融协同与跨域合作推进储能全球化,为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开拓可持续发展新路径。11月5日,澎湃新闻承办“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并对分论坛进行全程图文直播,助力提升论坛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向世界传递“虹桥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