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当手机屏幕被“预售”“定金”“满减”的红色标签点燃,当购物车在数字狂欢中不断“增重”,一场关于风险抵御的“隐形商品”交易,也正悄然加入其中。“家财险、安康险直降”“‘双11’保险折扣开抢,早买早保障”“‘双11’买什么?这份医疗险清单请收好”……

  11月6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随着“双11”购物节的临近,各家险企的营销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今年险企的推广手段持续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传统的保费优惠外,抽奖、赠礼、攻略推送等营销策略纷纷登场,吸引消费者在购物狂欢季“顺手”配置保险保障。

  “淘保”战场花式吸睛

  “双11”,这个根植于电商文化的消费符号,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品交易。当消费者习惯于在这一天为衣物、电子产品乃至柴米油盐争分夺秒时,一个新的问题开始浮现:保险,如何融入这场以“即时满足”为基调的购物狂欢?答案,正藏在各家险企悄然变化的营销策略里。

  具体来看,当电商平台的“双11”预售大幕拉开,险企的推广海报与精心设计的产品链接开始密集地出现在其官方公众号、合作渠道的推送中,试图在消费者的信息海洋中占据一席之地。

  11月6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平安产险、众安保险、三星财险、安联人寿、利安人寿在内的多家险企均已针对今年“双11”展开了各自的营销攻势。其中,既有直观的保费打折,也有吸引眼球的集赞抽奖,还有直接让利的送购物卡等福利,更不乏保险购买攻略推送。

  例如,有险企直接推出了热门保险产品的5折优惠活动,其范围精准地覆盖了如交通意外险、宠物险这类决策链路短、消费属性强的险种。也有险企则瞄准了健康保障领域,推出了涵盖癌症医疗险、少儿医疗险、百万医疗险在内的9折优惠活动,试图触及用户对健康风险最深切的忧虑。

  进一步来看,今年的“淘保”营销也更具场景化和趣味性。有险企巧妙地将保险知识科普与利益激励结合,通过设置简单的答题环节或要求转发朋友圈,让消费者有机会免费领取视频会员卡、电商平台红包等实物或虚拟权益。部分险企则主打“攻略”牌,通过制作家庭保障、健康管理、出行安全等主题的投保指南,以内容科普带动产品销售。

  对于险企而言,任何折扣都并非信手拈来。在严格遵守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实现打折销售,通常意味着需要对原有的保险产品进行费率下调,并完成重新备案的法定程序。

  北京劭和明地律师事务所保险律师李超表示,保险产品的价格(即保费)并非随意设定,而是险企基于精算原理科学计算的结果。保费打折其背后一般要有费用补贴、产品再备案和规模效应等实现逻辑。在“双11”期间,保险机构通过集中营销有望获得巨大的销量,产生规模效应,从而摊薄单均保单的固定运营成本。同时,促销活动吸引来的往往是风险意识较强、素质较高的客户群体,其预期赔付率可能更低,这为打折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然而,与几年前相比,那种力度大、规模广的保险产品折扣已不多见。为何这股保险也过“双11”的风潮,似乎有所降温?“近几年保费‘双11’打折不多了,核心原因在于监管趋严和行业回归理性。”在李超看来,监管机构反复强调保险的核心功能是“保障”,而非投资理财,更不是用来“打折促销”的普通商品。

  需要关注的是,监管不断明确禁止不合理的低价竞争。基于此,李超表示,险企自身也认识到,靠“价格战”抢夺市场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寿险产品,多为长期合同,一旦定价过低,将造成长期的利差损,严重影响公司经营。因此,行业更倾向于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优化产品条款、加强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来吸引客户,而非单纯比拼价格。

  需关注保障匹配度

  保险产品的限时打折,对于险企而言,除了追求短期销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升公司的品牌曝光度与市场亲和力,从而增强客户黏性,为未来的长期关系埋下伏笔。那么,对于置身于这场营销盛宴另一端的消费者而言,保费打折又意味着什么?

  毫无疑问,在特定的促销期间内,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得与平时完全相同的保险保障。

  这听起来像是一笔不容错过的划算交易。不过,在李超看来,消费者不应将保费价格作为投保的唯一考虑因素。保险是一种复杂的金融合约,其核心价值在于“保障”,价格只是获得这种保障的成本之一。保障责任是核心,再便宜的产品,如果它不保障消费者最关心的风险,那就毫无意义,消费者必须仔细对比保险责任、保额、免赔额等关键条款。健康告知是门槛,特别是健康险,如实健康告知是后续顺利理赔的基础。不能因为促销就忽略告知,否则可能导致保单失效。后期服务是保障,包括核保效率、理赔体验、客服响应速度等。一个便宜但理赔难、服务差的产品,会让您在需要时非常无助。

  “购买保险,本质是购买一份长期的承诺和保障。”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价格固然重要,但它绝不是最重要的指标。消费者更应关注产品的保障范围、免责条款、保额是否充足、健康告知要求、续保条件以及险企的服务能力和理赔效率。

  例如,两款形态相似的百万医疗险,一款价格略低但免责条款较多、续保需要重新审核;另一款价格稍高但保障范围更广、提供“保证续保”条款。对于寻求长期稳定健康保障的消费者而言,谁是更优的选择不言而喻。

  纵观此次“双11”期间推出保费打折产品的类型,其主要集中于旅行意外险、医疗险、家财险这三类。它们通常具有保险期间相对较短、条款相对简单等特点。那么,面对琳琅满目的“保险促销”,消费者如何做出选择?

  在业内人士看来,“双11”保险促销,可以视为一个让消费者了解和购买保险的“契机”。但消费者应坚持“按需投保、看清条款、比优服务、最后看价”的原则,才能在购物狂欢中,为自己和家人挑选到真正安心、实用的保障。李超认为,面对促销,建议消费者保持冷静。坚持需求先行,促销在后。锁定几款促销产品后,沉下心来,跳出“价格”诱惑,将它们的保障范围、免责条款、续保条件、健康告知要求等逐一列表对比。选择保障更全面、条款更友好的保险产品。建议消费者选择正规渠道,通过险企官网、官方App、持牌的保险中介机构、持证保险代理人或保险经纪人等正规渠道购买,确保资金安全和信息真实。

  北京商报记者 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