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宵罚站、跪举水盆、扇耳光、关小黑屋、殴打、脚踹……14岁男孩小武被虐待28天,造成左髋部重伤二级。
据媒体报道,一家位于泉州的“四维成长基地”,专门招收青春期有“厌学、叛逆、网瘾”等有“成长障碍”的孩子,实际却干出虐待学生的勾当。去年9月至10月,该基地校长和三名教官被警方刑拘,并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和虐待罪被提起公诉;2025年9月,案件在晋江市法院开庭审理。

目前在北方老家康复治疗的小武。红星新闻 图
相关施暴者终将受到法律严惩,但对于此事的反思不应该到此结束,应当追问的是:如此野蛮、暴戾的所谓“成长基地”,何以长期游离在监管之外?
家长选择这个基地,是因为它挂了“泉州市四维未成年人成长指导服务中心”的牌子,系泉州市民政局主管,由此家长才有了“政府办的,肯定正规”的印象。泉州民政局回应,2024年便要求该中心关闭了,“也不知道他们跑到晋江的村里建了这个基地”。
但是据报道,该基地成立于2022年,即便是后来关闭,其活动时间也有两年有余。报道中小武的双胞胎哥哥先进入基地,曾表示“里面很苦”,弟弟“肯定会出事”。而且,学校也不隐蔽,有气派的大门,高悬“四维成长基地”的牌子。也就是说,这样一所无资质的黑机构,是冒名正规机构公然活动。
这恰恰揭示出问题的关键——监管环节的断裂与责任的模糊。一个在民政部门名下的机构,“换个地方、挂块牌子”,就能开起所谓的学校。一个打着“心理辅导”“成长教育”旗号的基地,既不属于教育部门管理,也不在卫健、公安系统的日常巡查范围内。
正因此,在类似机构已发生过多起悲剧。今年3月,一名14岁男孩在进入湖南株洲启航教育辅导学校10天后突然身亡,遗体头部、耳朵及身体多处存在伤痕,家属质疑遭受殴打虐待;去年9月,河南一名14岁少女在拓展营中遭遇体罚、虐待,后因身体电解质紊乱,历经一个月的抢救最终离开人世,等等。
这些学校、基地、拓展营都有类似之处:自称采用“军事化管理”“心理辅导疗法”,以“戒除网瘾”“修复亲子关系”“矫正问题少年”为噱头,实质上做的却是精神摧残与肉体虐待。同时,监管缺位、资质造假、主体模糊几乎是“标配”,它们明目张胆地招生、运营,不到闹出严重事件几乎没有外部力量介入。
这种现状必须得到改变。铲除这类学校不能仅靠个案的曝光和舆论的呼吁,而应建立起制度化、常态化的防范与监管机制。
相关部门不妨全面排查以“戒网瘾”“心理辅导”“成长教育”为名的民办机构,明确其主管部门与业务边界,建立准入门槛与退出机制;对无证办学、虚假宣传、违规收治未成年人的行为,应依法取缔、从严追责;对存在虐待、体罚、非法拘禁等行为的,应当坚决追究刑责,从源头上完善制度防线,消除监管盲区。
家长在各种天花乱坠的营销面前,也要保持清醒,擦亮眼睛。许多悲剧的起点,往往是家长因教育焦虑而将孩子草率交出去,希望有人能“管起来”。但是,教育不能外包,不能以惩罚代替关爱,把孩子匆忙送入来历不明的“成长基地”,只能是害了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