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浦,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模样,是可触可感的烟火气,也是穿越千年的文化魂。这份生动,藏在朱家角漕港河畔的早茶香气里,藏在崧泽文化遗址旁的亲子笑谈中,藏在田间地头的志愿身影里,也藏在老街新巷的文明新风里。

近日,记者跟随上海市精神文明办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专题调研队伍走进青浦,从清代遗存的百年茶楼到活化千年文脉的乡村综合体,从理论宣讲的课堂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现场,探寻这座城市文明实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深层密码。

据悉,青浦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区域特色,已构建起“区中心—街镇分中心—村居实践站”的三级文明实践阵地体系,设立了129家特色实践站,不断推动文明实践与“六业”协同发展,满足基层阵地建设和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十年早茶暖人心,古建筑变身文明驿站

凌晨三点半,当朱家角古镇还在沉睡,北大街尽头的江南第一茶楼已亮起暖黄的灯光。这座背靠漕港河、毗邻放生桥的清代建筑,青瓦叠嶂、木梁雕花,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江南水乡的温婉雅致,而比建筑更动人的,是它十年来从未间断的公益坚守。

始建于清代末年的江南第一茶楼,曾是朱家角古镇的商业核心,南来北往的商船客商在此歇脚品茶,见证过“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的繁盛。近代以来,茶楼几经兴衰,2013年,从家乡云南来到江南水乡的土生土长的朱家角人江虹蔚接手茶楼复业,在修缮古建、恢复传统茶艺的同时,她定下了一条特殊规矩:每天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早茶,从凌晨三点半持续到上午九点,茶点管够、服务到位,全程不收取分文。

“起初只是觉得老街老人早起没个落脚处,一碗热茶能暖身子。”作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好人好事称号获得者,江虹蔚的初心朴素而坚定。

十年间,茶楼提供免费早茶的累计投入费用约300万元,受益人数达600余人。

清晨五点,当晨雾渐渐散去,老人们陆续走进茶楼,古戏台旁偶尔会有非遗传承人带来评弹表演,三弦拨响,吴侬软语与茶香交织,让这座百年茶楼充满生机。

作为上海市“德润申城”直播间所在地、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站和朱家角镇精神文明建设基地,江南第一茶楼的文明价值早已超越了“免费早茶”的范畴。

在这里,清明青团制作、端午香囊刺绣、中秋月饼烘焙等民俗活动年年开展,让传统节日文化在动手实践中传承;“角里梨园荟”“茶艺鉴赏”等公益活动常态化推进,为市民游客搭建起文化交流的平台。

青浦区通过活动传播文明观戏、文明旅游理念,为朱家角古镇注入了鲜活的文明基因,更通过“文化体验+旅游服务”的模式,提升了古镇的文化吸引力与旅游竞争力,推动朱家角古镇从“历史古镇”向“有温度、有内涵的文旅目的地”升级,为其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奠定了文化基础与群众基础。

朱家角古镇音乐快闪活动。

千年历史文脉,在文明实践中焕发新生

如果说江南第一茶楼是“老阵地新活力”的代表,那么崧泽村的崧泽映巷,则是“新文化赋能老土地”的典范。为了让崧泽文化“活起来”,赵巷镇政府联合互集文旅,打造了崧泽映巷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站。

驱车来到崧泽村,白墙黛瓦的建筑群与周边的稻田相映成趣,“崧泽映巷”四个大字古朴雅致,这里既是“轻住宿、重体验、强社群”的乡村休闲综合体,更是承载着六千年崧泽文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站,为上海文明的起源地注入了鲜活的实践力量。

崧泽文化是上海文明的源头,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生息,留下了“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稻、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井”等诸多文明印记。如何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让文化传承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青浦给出的答案是:以崧泽映巷为核心载体,构建“文化展示+实践活动+旅游体验”的文明实践新模式。

“我们希望通过场景营造,让游客在休闲体验中触摸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赵巷镇文明实践分中心负责人程炜璇介绍。在崧泽文化主题展厅,这里通过文物复制品、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方式,生动展现了崧泽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展厅旁的“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稻、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井”主题区,让游客直观感受上海文明的起源。

作为赵巷镇文明实践阵地升级的核心载体,崧泽映巷特色站承接全镇“环境亲民化、功能集成化、志愿社群化、资源多元化、活动全龄化”的五大实践维度,通过“阵地升级、资源联动、活动落地”的闭环服务体系,让文明实践真正扎根群众生活。

崧泽映巷特色站的落地,更让这份文明活力有了更鲜活的承载——这里集成展览、餐饮、咖啡、会议等多元功能,以“农文旅商体展”六业深度融合为路径,不仅成为服务本地居民的精神家园,也让文明实践在历史沃土中开启新探索。

崧泽映巷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站。

崧泽映巷里的“一封家书”互动家书墙。

“1+35+X”阵地网络里的民生答卷

在青浦区赵巷镇,一张“1+35+X”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正悄然织就——1个实体化运作的分中心统筹资源,35个村居文明实践站扎根基层,13个特色站点精准服务不同群体。

从“巷约30”的便民集市到“巷善少年”的修身讲堂,从“社区健康师”的上门服务到“巷心力・缘法行”的普法宣讲,文明实践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每月30日,家门口的集市准时开!”这句口号在赵巷镇已家喻户晓。2023年推出的“巷约30”品牌,以“家门口大集市”的形式,每月30日固定开展便民服务——公益理发、家电维修、血压测量、法律咨询等8项服务,精准击中居民“急难愁盼”。截至2025年,“巷约30”已开展20场活动,服务群众超6000人次,不少居民直言“比赶大集还热闹,比找熟人还方便”。

除了“巷约30”,赵巷镇还针对不同群体打造了多元品牌矩阵:聚焦传统文化,“我们的节日”品牌2025年已开展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活动。“风寄长歌春叙新生”清明主题亲子活动、“文明‘巷’前行实践润童心”端午主题活动、“我们的节日重阳”暨赵巷镇“好家风好家训”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群众需求有机结合。目前已惠及群众超万人次,让传统节日成为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

赵巷镇家风家训主题剪纸展。

多维协同联动,让文明实践浸润青浦肌理

江南第一茶楼与崧泽映巷的生动实践,是青浦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的缩影。自2019年以来,青浦区已建成区、街镇、村居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形成了“1+11+345+X”的全方位阵地体系,并通过不断。深化“文明实践+”工程,将文明力量深度注入农文旅商体展各领域:赋能农业,以乡村休闲综合体为载体开展多元主题活动,激活乡村振兴活力;赋能文化,串联历史遗迹构建文化矩阵,让“上海之源”文脉代代相传;赋能旅游,通过文艺活动与文明倡导,推动古镇向高品质文旅目的地升级;赋能商业,以商圈实践活动串联城市地标,让文明成为商业繁荣的催化剂;赋能体育,开放公益场馆、助力企业健身活动,满足群众多元健身需求;赋能展览,整合文创资源打造非遗实践阵地,实现文化传承与就业创业双提升。

从进博站的志愿服务到万达茂站的商户关怀,从知道书院的文化传播到福寿园的人文教育,青浦区的文明实践阵地正以多元形态融入群众生活。“4个100”工程、“大爱青浦”等品牌项目的落地,让文明实践从阵地延伸到网格,从活动转化为习惯。在朱家角的老街巷、赵巷的田埂边、夏阳的社区里,文明实践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国家战略落地为百姓可感的幸福体验,又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能,不断书写着“人民城市文明风采”的青浦答卷。

2025年青浦区“我们的节日重阳”主题活动。

从6000年崧泽文明的远古回响,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实践,在青浦这片既有千年文脉又富现代活力的土地上,新时代文明实践正以最贴近群众的方式,让文明之花越开越艳,让“新青浦、新生活”的愿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