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宾纳剧院在去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季掀起了观众审美的高潮,成为最热议的外国戏之一。2025年秋的上海YOUNG剧场又带来邵宾纳的《理查三世》和《米歇尔科尔哈斯》拉足了观众半年的期待。

拉斯艾丁格饰演的理查三世正将奶酪疯狂涂抹在脸上。干裂的碎屑从扭曲的面容上剥落,这个莎士比亚笔下最著名的恶棍,此刻不像在经历悲剧性的毁灭,反倒像一位在流量崩盘前进行最后疯狂“吃播”的网红。

这一幕,精准概括了德国邵宾纳剧院此次上海之行的全部魅力与局限——它依然锋利,但挥舞的套路,似乎已被熟悉它的上海观众提前识破。

《理查三世》剧照 来源:YOUNG剧场

麦克风:权力的手术台与扩音器

导演托马斯奥斯特玛雅对重构莎士比亚戏剧的兴趣始终不曾中断过,莎剧中所反映历史矛盾成为人类不断重复上演的内容,这为他创造一种新的戏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舞台上那支悬吊的麦克风,是奥斯特玛雅解构《理查三世》的核心道具。它时而是权力的扩音器,时而是解剖灵魂的手术刀。当理查在震耳的金属乐中拉起麦克风,宣告“只好横下心来,做一个恶人”时,莎士比亚的诗句被锻造成了当代社会的生存宣言。

这种处理方式深植于德国戏剧的批判传统。与去年《哈姆雷特》将王子改造成消费社会的叛逆者一脉相承,奥斯特玛雅同样将理查三世这位中世纪阴谋家,重塑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一个因身体缺陷而被边缘化,转而通过操纵权力来确认自身存在的“反英雄”。

剧中,权力的每一次进阶都伴随着一场暴食,直到他目睹王子尸体时生理性干呕,完成了“权力饕餮终将自我反噬”的精彩隐喻。

剧照

当莎士比亚遇见现代政治

奥斯特玛雅对英国同行处理莎剧的方式直言不讳:“英国人把莎剧演得支离破碎,他们用恭敬毁了莎士比亚。”英国剧场延续着对文本的敬畏传统,将莎士比亚奉为不可亵渎的经典。劳伦斯奥利弗穿着华服的哈姆雷特在奥斯特玛雅看来,这无异于脱离现实的虚假想象。

德国剧场自布莱希特以来就形成了独特的批判传统。奥斯特玛雅继承了这一血脉,他的《理查三世》不是对经典的顶礼膜拜,而是以破坏的勇气进行的当代对话。他刻意强化了理查作为“语言魔术师”的特质,让几个世纪前的权力游戏与当下的政治现实产生了惊人的共鸣。

奥斯特玛雅在复旦大学讲座中一语道破天机:“莎士比亚剧本的真相是关于语言的力量。理查不仅是权谋的艺术家,他更是语言的魔术师。”这一洞见在舞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悬吊的麦克风不仅是权力的扩音器,更是这个时代最致命的武器。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中世纪的阴谋家,而是一个深谙传播学的现代政客。他懂得如何用语言塑造现实,如何用修辞操控人心,这正是我们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真实写照。

剧照

实时影像:剧场中的先锋利器

实时影像作为邵宾纳的标志性语言,继续在《理查三世》中扮演要角。麦克风内置的摄像头将理查的脸实时投射到巨幕,怼脸拍摄的特写镜头将权力顶峰的孤独与脆弱无限放大。每一寸肌肉的颤抖、每一丝眼神的阴鸷都被无限放大,我们仿佛在观看一场权力的病理切片——权力如何异化人性,孤独如何吞噬灵魂,都在这个被科技放大的凝视中无所遁形。

最精彩的是结尾,实时影像构建了理查的梦境:没有杀戮场面,只有一个个复仇亡魂脸庞的特写依次浮现,将最深层的心理恐惧具象化。梦醒后,惊惧的汗水混合着脸上的奶酪碎屑,他喃喃低语:“没人会为我的灵魂哭泣。”

剧照

自《哈姆雷特》以泥泞舞台和疯癫演绎震撼沪上,邵宾纳在上海观众心中确立了“当代戏剧先锋”的鲜明形象。但这份过高的期待,似乎让今年的《理查三世》陷入了一种“期待悖论”。公允地说,本次演出依然保持了邵宾纳一贯的高水准:工业质感的舞台、充满张力的表演、对经典文本的当代解读,无不彰显着这支“德国戏剧梦之队”的专业素养。

然而,当这些元素以近乎标准的“邵宾纳配方”呈现时,那种颠覆认知的惊喜感却有所减弱。一如既往当代疯狂人物行为和当代化叙事空间,似乎标志化的美学范式正在悄然生成,甚至视觉美学也略有趋同。例如在《米歇尔科尔哈斯》中“人饰马匹”的肢体表现极具冲击力,多媒体与实时影像的运用也相当纯熟,但整体上未能超越观众对邵宾纳既有的认知框架。当先锋手法变得可预测,其最珍贵的革命性力量难免打上折扣。

剧照

魔法减淡,但好戏永不落幕

尽管挑剔的观众没有得到十二分满足,但奥斯特玛雅和邵宾纳的价值毋庸置疑。他在复旦大学的演讲中坦言:“莎士比亚剧本的真相是关于语言的力量”,他的作品始终在践行这一点:不是对经典的顶礼膜拜,而是以破坏的勇气进行当代对话。

奥斯特玛雅尽管也脱口而出“欧洲剧场快不行了,戏剧是躺在ICU里随时要断气的病人”,但他在上海还是展现了对戏剧未来的坚定信念。《理查三世》在上海演出后,人们在理查的下场里看到了“人性的终极局限”。这种自由的、发散的诠释,正是奥斯特玛雅最珍视的剧场时刻。莎翁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其文本的开放性。“原作文本是等待被填空的空间”,每个人都应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理解。

从《哈姆雷特》中“肥胖肮脏”的丹麦王子,到《理查三世》中手握麦克风的跛足野心家,奥斯特玛雅始终在用最激进的方式,让经典与当下进行最直接的对话。当倒悬的理查在灯光中渐隐,我们恍然意识到,这支麦克风不仅属于理查三世,也属于每一个敢于直面真相的我们。

邵宾纳的魔法或许因观众的熟悉而减淡,但它递出的麦克风,依然在等待下一个能打破常规的声音。

(程姣姣,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