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前不久发布 2026 年校本部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简章后所附学费标准不经意间成为这两天网上热议的话题,尤其学费每期总费用 78 万元的 " 非全日制会计博士 " 最受关注,被一些网友戏称为 " 天价学费 "。

▲上海交大现 78 万元 " 天价 " 学费,引发热议。图 / 中国经营报
根据上海交大官方解释,学费标准中的一期时长一般为 4 到 6 年,具体时长由学院与导师确定。即使按上限 6 年算,每年为 13 万,标准当然也不算低,可能也超出了我国很多普通人家对大学学费的预期与想象。
不过,应该看到,上海交大招生简章中所列这个 " 非全日制会计博士 " 项目,是一个非全日制的专业学位项目,与大家通常理解的 " 全日制学术型博士 " 项目不同。
" 全日制学术型博士 " 招生指标须严格按照国家计划,学费须执行政府指导价,一般来说,都在每年几千元。
而对于 " 非全日制 " 专业学位项目,根据国家 " 完善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学费收费标准,健全教育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 这一政策,高校在遵守国家有关部门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权。高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收费标准,并进行备案公示。
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打消很多人的一种顾虑,认为以后 " 博士 " 之门只向富家子弟开放,这种看法,事实上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误会。
这些项目招生的目标学员,多是以企业高管、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等为主,目的在于提升企业决策与治理水平;为企业培养高端专业人才,满足其战略需求。对他们的培养,并不必然会减少出身普通人家子弟攻读高层次学位的机会。
因此,如果比较全面地了解一下近年来国内研究生招生及收费标准,类似非全日制专业博士项目,每期收费在 50 万— 80 万之间的,其实并不少见,有一些实行国际联合培养的,收费标准更高。
这种高收费貌似 " 天价 ",但是,如果严格执行培养方案标准、兑现培养方案承诺,事实上具有内在的合理性。
以这次引发热议的 " 非全日制会计博士 " 为例,首先学员有工作在身,没法全日制在校学习,因此,学校需提供灵活学习时间与高密度集中授课,这无形中会增加办学中场地、调度、管理等费用。
其次,以会计专业博士为例,其课程涉及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高级实务,授课教师多为国内外知名教授、企业高管、注册会计师,这些高水平师资本身是稀缺资源,授课成本高。
而且,案例开发方面,需建立企业合作基地、收集真实案例、开展财务实务研究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且需要长期更新。
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则性的简要分析,但已经可以说明类似项目的培养,本身体现了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其较高的收费标准也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
如果再横向比较,我国香港地区很多学校的授课型硕士学位,一年学费达 15 万元左右,那么,北京、上海等地高水平院校类似博士培养项目每期数十万元的学费,应该说并不出格。
当然,对博士培养的所谓 " 天价 " 收费,一些公众怀疑有些学校的非全日制专业博士会沦为一种金钱交易,博士培养变成少数有钱人花钱买学位的游戏。面对这种质疑,高校应该认真回应公众关切,非全日制博士项目从招生到毕业,如何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保证培养质量?培养方案中的相关规定和承诺,如何严格兑现?这些问题,高校需要经受全社会严格检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