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26日,作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一百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以“历史书写的传统与新可能性”为主题的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校园内召开。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是一个有着深厚沉淀的传统研究方向,也是复旦历史学系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自身特色的重要方向之一。步入新世纪,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有了很多新的进展,也遇到了不少新的挑战。在AI技术蓬勃兴起的今天,新技术、新生态将对历史研究造成什么影响,也是史学理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次会议齐集国内外30余位专家、学者,聚焦传统历史书写与历史意识、史学与现代社会、中西史学思维比较、AI与历史学的新可能性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现场

在传统历史书写与历史意识研究方面,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李剑鸣教授以《政治的意义与政治史研究的前景》为题,呼吁政治史的回归。他指出政治史分两类:传统“高层政治精英史”与专业化后的“领域化政治史”,后者近半个世纪遇困,因现实政治口碑差(如美英政治争议、中国青年政治冷漠等)及自身创新不足、受新兴领域挤压。中国政治史虽占核心期刊发文40%,但学者危机感强。政治史的困境或可从三方面突破:借鉴多学科理解“政治”(如中国“政”“治”分论、欧美“国家中心”“权力中心”两脉络);探索多元路径(日常政治史、政治经济史等);跨领域合作(如全球史视角研究民主扩散)。最后强调政治史是历史研究的“脊柱”,需重视其价值。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李剑鸣教授

复旦大学中文系郭永秉教授作了题为《司马迁的夏代史书写及其渊源》的报告,结合新出文献与研究成果,探讨《史记》中夏史书写的渊源及可信度。汉代司马迁等人著古史时,一手史料有限,需在矛盾的战国文献中别裁并凸显解读立场,部分内容未必是先秦通识。《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划定夏代年代为公元前2070—前1600年,西周初年“殷革夏命”已是共识,清华简相关文献也印证“夏”为商前朝代。《史记・夏本纪》是了解夏史的核心文献,其世系被断代工程采用,与《世本》有关联,但《世本》《竹书纪年》原貌难考,夏史世系渊源及反映实际情况的程度待探。他从以商推夏逻辑、夏初史实纠葛等方面分析,指出《夏本纪》世系受大一统与儒家思想影响,如羿浞代夏等史事未载、孔甲形象被重塑,且东周人对夏史有大量构建整合。郭永秉指出应将《夏本纪》视为战国晚期至西汉的上古史观,重视其“层累性”与生成过程,这是研究夏史文献的基本立场。

复旦大学中文系郭永秉教授

德国汉堡大学傅敏怡(Friedrich Michael)教授的报告题为《中国古代史与出土文献》,旨在探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差异、相关研究方法及需注意的问题。他指出,出土文献多为随葬品或习字残片,与经传承、修订的传世文献性质不同,存在错字、残缺等情况,不可直接等同于“更优古本”。研究中需警惕过度依赖出土文献否定传世文献,如清华简、郭店简相关争议中,部分观点因忽视文献生成背景(如抄写目的、文本性质)导致误判。报告还讨论了文献传承中的“口传与书写”问题,认为中国古代文本传承以书写为核心,口传为辅助,反对将西方“口述传统”理论直接套用;强调需结合考古背景(如墓葬信息)、文本功能(如随葬目的)分析出土文献,避免脱离语境的解读。

德国汉堡大学傅敏怡(Friedrich Michael)教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冬梅教授的报告《“程马问难”与“魏征易主”:试论“明君贤臣”黑历史的书法》,聚焦宋人对“魏征易主”的讨论与书写,核心围绕明君贤臣“黑历史”与儒家义理的矛盾展开。唐太宗弑兄篡位却成明君,魏征先事太子建成、后投太宗终为贤臣,这种“不一致”在宋代儒学复兴背景下引发广泛争论。“程马问难”中,程颐从义理出发,认为魏征事仇有罪,且与管仲易主性质不同;司马光则以管仲为比,主张魏征功可掩过。后续史书书写呈现分歧:《资治通鉴》通过调整系年、补充细节,弱化魏征“易主”的道德瑕疵;范祖禹《唐鉴》全盘采纳程颐观点,严斥魏征“事雠”害义;《通鉴纲目》兼收异说,未明确定论。南宋尹起莘《通鉴纲目发明》提出新解,认为魏征忠诚对象是唐高祖,与建成仅为上下级关系,不存在“事仇”问题。这一观点被后世继承,至明清,程颐的义理辨析被抛弃,司马光的事功视角回归主流,反映出“忠”的内涵逐渐扁平化,皇帝成为忠君唯一对象的思想变迁。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冬梅教授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姜鹏副教授的报告《再谈“合本子注”与中古史注之关系——从概念出发》,则重新关注了陈寅恪“‘合本子注’影响裴松之《三国志注》等中古史注”说的争议,试图从概念辨析与学术史溯源切入解决分歧。论文先梳理研究史,指出梁启超“合本”指整合佛典“小本”成足本,源自彦琮“合经”;吕澂“会译”为同经异译分段并列,而陈寅恪“合本”侧重子母本对勘,后提出“合本子注”,强调其为平行可替换文本的子母呈现,区别于传统注疏与“集解”。进而将“合本子注”纳入中国学术史,追溯“本”的校勘学渊源至西汉,分析早期文献异文保存方式,并对比东汉郑玄《三礼注》等,指出本土经学已有高阶校勘注释方法,质疑中古史注必受佛典“合本子注”影响的观点,认为需从本土学术传统重审二者关系。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姜鹏副教授

法国雷恩第二大学副教授安度《宋代的史家与占卜者:洪迈与命运的书写》聚焦宋代“命”的观念与历史书写的关联。报告指出,宋代军事失利与社会动荡引发士大夫对“命运”的深入思考,形成两种分析路径:历史家与哲学家的回顾式因果探寻,以及借助征兆、图谶等的前瞻式预测。报告以洪迈《夷坚志》等笔记文献为核心,探讨宋代“命”的多元内涵:欧阳修主张“文道合一”,司马光强调记录人事兴衰,朱熹认为命兼具固定性与可变性,呈现公共言论与私人指引的差异。同时,宋代流行的占卜术通过卦象、图片等神秘符号解读命运,虽预测性有限,却成为士大夫补充历史因果、探寻规律的工具。

法国雷恩第二大学副教授安度《宋代的史家与占卜者:洪迈与命运的书写》

除了以上这些传统话题外,本次会议也出现了一些主题新颖的报告内容,如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教授以“声音景观”为核心概念,结合田野调查与文献,探讨民歌如何承载历史记忆与塑造地方意象,作了《声音景观与历史记忆:民歌与地方意象构建》的主题报告。张晓虹教授首先介绍了“声音景观”概念,其由加拿大学者提出,涵盖语言、自然声等,分基调声、标志性声、符号性声,与地理学“地方”(区位、场所、地方感)紧密关联,核心是研究声音背后的政治、文化等关系。其次梳理民间叙事,以比利时神父彭松寿(1908-1930年在西北传教)的民歌调查为切入点,指出其记录的《鄂尔多斯南部民歌》早于中国学者相关工作,含“走西口”“包头水灾”等地方事件,且民歌在晋陕绥远地区传播时,存在文本不确定性。最后以陕北民歌为例分析传播与演变:早期陕北民歌多叙地方事与爱情,中央红军到达后,经知识分子整理(如1944年《陕北民歌选》),融入革命元素;《东方红》从“白马调”经即兴创作、改编,逐步从地方民歌升为革命颂歌,伴随中国革命传播,成为国家符号,体现民歌从“风”到“雅”再到“颂”的转变,反映地方与革命记忆的融合。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教授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章清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越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章益国教授的报告,都比较关注史学史在现代社会、现代学术史中的诞生情况与发张状态。

章清教授的发言核心围绕“中国史学史为何难产”展开。他指出,民国时期史学梳理多以派别为核心,受西洋科学方法、新史观等西方因素主导,关键影响要素为新材料与新史观。史学史作为专史缺位,与传统史学书写困境、近代学科转型相关。传统史学涵盖范围模糊,近代史学专业化虽拓展了领地,却因中西汇通导致边界不清、学科定位难定。同时,新式教育下史学教科书编写需解决分期、内容取舍等新问题,形成知识生产新形态。晚清民国面临中史与西史、古史与今史、旧史学与新史学的三重分歧,新旧史学界定争议大,学者难以打通古今,早期相关著作多回避晚清民国段。他强调,只有理清新旧史学的差异,结合术语、教育架构等现代学科要素,才能解决史学史书写难题,实现古今贯通的梳理。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章清教授

张越教授《探寻史学史书写的新可能性》指出,中国史学史研究历经民国初步发展与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阶段,形成三大核心领域,但当前面临书写模式革新的迫切需求。民国时期史学史研究多呈“要籍解题”特征,金毓黻侧重史籍与编纂实践,蒙文通聚焦史学思想,凸显早期研究中史学编纂与史学观念的路径分歧。改革开放后“史学—社会—时代”模式虽拓宽视野,却忽视史学内在逻辑与学术形态,存在研究僵化问题。2010年代后,学科进入转型关键期,非史学史专业学者的跨界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未来需强化史学理论建构意识,打破中外史学研究壁垒,纳入世界史、考古学、公众史学等新领域,同时倡导实质性学术批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探索书写新路径,实现史学史研究的健康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越教授

章益国教授《论史学史的辉格写作》指出,史学史学科正面临显著危机,学科声誉受兄弟学科挤压,关键概念多源于外部,部分学者回避史学史研究身份。危机核心在于“辉格写作”模式,表现为目的论与进步史观主导、以今度古、英雄史诗式叙述、忽视历史情境等,导致研究同质化、缺乏新见。其成因包括学术评价“以量取胜”、杰出人才流失、学科内“银发统治”等社会因素,且现代学术对名词的侧重,使得古代重要的形容词类概念、“无表现”“无观点”等现象被忽视。报告亦提出了可能的出路:将史学史置于学术史与社会史背景考察,打破内史与外史界限;加强史学理论学习,消除学科隔阂。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章益国教授

本次会议的宗旨,除了希望加强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之外,也试图推动东西方史学思维的沟通与比较,并加强国际合作。多位海内外学者从各自角度讨论了中西方史学思维的相互理解。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系闵道安教授《重读中国史学史:外国视角下的中国历史与思想的理路》以外国视角解读中国史学史与思想脉络,核心围绕吕森的历史思想模式理论展开。报告指出,历史思想可分为传统型、典范型、生成型三阶段,分别对应“追溯本源”“以史为鉴”“强调演进”的核心诉求,并以此为框架分析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报告梳理中国史学关键节点:起源上,认为史学与诗歌、经典密切相关,《诗经》《尚书》蕴含早期史学特质;主叙事演变中,司马迁《史记》与班固《汉书》体现从通史到断代史的转变,背后是宇宙论与历史观的差异;宋代史学呈现多重创新,编年体通史兴起,“心术”成为重要叙事视角,历史小说等新形式涌现;明清时期“公论”观念凸显,私史补正史的思想盛行。关于史学现代化,报告提出三阶段划分:18-19世纪受乾嘉史学影响,20世纪初受日本及西方史学冲击,后续逐渐形成史学与语言学结合的研究路径。

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系闵道安教授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青年副研究员戎恒颖的报告《全球知识史视角下的宋史书写:以法国宋史研究为例》,以“全球知识史”为核心视野,探讨当代史学变革背景下宋史研究的新可能,聚焦跨区域合作、术语翻译、材料使用与平台建设的演化。报告指出,“全球知识史”关注知识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流动与重构,打破单一学术传统局限,将研究嵌入多语种、多中心互动网络。宋史因独特文书制度、政治文化等,成为理解前现代国家的关键案例,近年中、日、美、法等学术传统交流,使其呈现多声部特征。其中,法国汉学提供独特路径,不依赖研究数量优势,而是通过方法论探索、术语翻译与合作机制推动宋代材料全球流动。以蓝克利为例,其在宋代财政史、制度史等领域的研究,始终贯穿方法转换、材料跨语境解读与国际协作,为观察1990年代至今法国宋史研究与其他学术网络的互动提供样本。报告并非回顾学派或范式,而是聚焦形成中的研究路径与问题结构,以微观“路径”透视当代史学问题生成,探索“全球知识史”的实践方法。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青年副研究员戎恒颖

复旦大学-法国远东学院人文研究中心法方主任、法国远东学院杜杰庸副教授以《如何叙述道统?宋代的学派构建和社会空间》为题,指出现代性催生了“客观历史”与“叙述化历史”的对立,而历史书写本身具有随时代演变的特性,对其语境与方法的反思是现代史学的重要可能性。报告以南宋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互动为案例,强调应跳出后世固化的学派对立认知,回到二人所处的共同知识背景与士大夫实践中,重构其思想交流的鲜活场景。他提出理解“道统”等概念的两大方法论原则:还原至具体言说情境,依托总体可理解性框架。结合“历史性体制”等跨学科概念,分析宋代官方史学的功能与宋代人的时间观,指出宋代存在“过去对当下的优先性”,古今关系呈现绝对等级性。

复旦大学-法国远东学院人文研究中心法方主任、法国远东学院杜杰庸副教授

关于AI与历史研究新可能性的探讨,学者们的讨论与碰撞尤为激烈,我们将另撰专文总结。

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学科研究方向,并在发展中形成了“中国史学史”与“西方史学史”并重的特色。前辈学者陈守实、周予同、耿淡如筚路蓝缕,辛苦经营,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在课程体系建设、教材编纂、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朱维铮、张广智等诸位先生接踵其后,耕耘不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研究空间。今天复旦的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科研究方向,在中国史学史方面,依然秉承前辈学者开拓的,将史学史与经学史、思想史乃至文化交流史相结合的传统,继续推陈出新。西方史学史方面,也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通史叙述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路径。2004年,由朱维铮教授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李弘祺教授联合召集的“21世纪的中国史学和比较历史思想”国际学术会议在复旦大学召开。名家云集,美国后现代史学理论代表海登怀特、德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家吕森都参加了本次会议,可谓盛况空前。这次会议的召开,见证了复旦历史学科的学脉赓续与薪火相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高晞教授

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办、复旦大学-法国远东学院人文研究中心协办,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高晞教授、姜鹏副教授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