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团委、市科技团工委、市卫生健康委团委持续推进第四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

活动组织青年走访上海科技、卫生、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在跨越年代的对话中感悟初心,从前辈的峥嵘故事里汲取力量,脚踏实地、善作善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奏响“青春心向党、一起向未来”的奋进乐章。

本篇聚焦医者张永信的学医之路和不变初心。

人物简介:张永信,男,1943年4月生,江苏如皋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病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山医院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长,院党委副书记、书记。曾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三等奖、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上海医科大学科技成果荣誉证书、上海医科大学东方奖教金等诸多荣誉。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证书及政府特殊津贴。退休后担任华山医院医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2010-2022年)。

张永信讲解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故事

张永信已经82岁了,回忆起自己的学医、从医经历,他仍觉得历历在目,“空讲理论难以入脑入心,跌宕起伏、饱经风霜的实践和经历才是人生的财富,临床学习如此,青年工作亦是如此。”

从奔赴西部的青年学子,到拥有一技之长的临床专家和学术骨干,张永信见证了我国医疗水平由弱变强的过程。他深深感受到,科研不是个人选题,国家需要什么,自己就要研究什么。

扎根贵州11年

1943年,张永信出生于江苏如皋,其父张家吉上世纪40年代考取国立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华山、中山、华东医院工作。1960年,张永信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父辈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张永信的成长,让他义无反顾踏上学医之路。他回忆道,父亲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不仅是如何夯实基础、掌握诊治本领,而且他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引导自己树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就是造就自己”的人生理念。

从父亲那里,张永信也加深了对母校历史、校风、传统的了解。他至今记得,父亲曾讲过很多上医创始人颜福庆的故事,“颜老留洋回国已是一位优秀的眼科医生,当时他只能医治有限的眼疾患者,无力改变国家的缺医少药面貌,他毅然决然将一生精力转到创办医学院、建立高水准医院,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临床医生和防疫人才。”

前辈的故事一直感染着他。“我希望像雷锋一样,用有限的生命为人民服务,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张永信又提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她出生在破落的小商户家庭,生活艰辛,但始终坚强独立,为维持生计,带着年幼的儿子辗转多地教书,成为家里第一位党员。

青年时期的张永信与医疗队队友在贵州

在大学时,张永信提出入党申请,并于1966年2月获得批准。当时,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以学校毕业班为主的学生成立了医疗队,张永信等19名青年医生于1968年2月告别黄浦江、奔赴大西南,3月到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剑河县和岑巩县扎根,先后工作了11年。

张永信第一次亲身体会到偏远山区的贫困:吃不饱的一天两餐、漏风透雨的住房、原生态的基础设施、缺医少药的医疗防疫条件……这让他更坚定了“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消除病痛”的想法。支援贵州那些年,医疗队开荒种菜、砍柴、喂猪,自力更生改善生活。同时,医疗队大力培训新法接生员和赤脚医生,建立了撤不走的医疗队与合作医疗机制,保证群众有病能治。张永信感叹,“这段农村医疗实践是我人生中的宝贵经历。”

1979年,远在贵州的张永信和其他几名队友报考了研究生,最终有四位考取了母校的临床研究生。张永信紧紧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华山医院工作,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

奔走在科研前线

科研不是个人选题,而是国家需要什么,张永信就研究什么。

几十年前的中国,基础医学、药品领域远远落后于国外。“国内当年药物通透性研究用的半透膜材料是什么,你知道吗?是包糖果的玻璃纸!”张永信说,当时找准主要矛盾重点突破,是解决国内缺医少药问题的关键。

张永信教授与青年交谈

“当时国内使用的抗菌药生物利用度不高,甚至达不到国际标准,发达国家低价进口国内生产的抗生素作为原料,经过提纯反过来加价好多倍卖给我们。”张永信随同研究所里的专家与制药专家协同攻关,提高了药品的纯度和疗效,减少了对进口药的依赖。

单是头孢菌素,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上就有十几种。张永信深入比较分析各品种的药物特性,优选抗菌作用强、组织通透性好、对钝化酶稳定、毒性低、疗效佳的几种头孢菌素,与制药厂合作,填补国家生产的空白,较快满足了临床需要。他还积极参与卫生部制定全国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南的相关工作中,前往近20个省市开展医师培训,提升各地正规用药的水准。同时,他也非常重视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倡导精准对因治疗,更有效地挽救患者生命。

“传染病防控是一场长期战役”

2003年,我国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防御突发性传染病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疫情阻击战。张永信作为传染病临床专家,正是这场“战役”的亲历者,“虽然最终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但心里头总是有些遗憾的。”

SARS疫情过后,时任华山医院党委书记兼传染科主任的张永信,作为临床专家参与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筹建。他与团队开启了高水准、高难度的奋战,最终,一座占地503亩、集临床治疗防疫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拔地而起。随后几年,张永信回到华山医院工作,但他仍兼任上海公卫中心教授,定向培养博士和博士后人才。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开始蔓延。2020年1月,包括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内的专家团队参与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工作,为深入研究病毒特性、开发诊断试剂、研制疫苗和特效药物奠定了至关重要的条件。

“传染病防控是一场长期战役,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掉以轻心。”张永信的经历,是医者初心和使命的最好诠释。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生,鼓励他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医学事业,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