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17日讯 (记者 曹韵仪)今日,央行开展8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财联社记者梳理,今年11月,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到期量为3000亿元,今日操作落地后,6个月期限买断式逆回购实现加量续做5000亿元。在此之前,央行已于11月5日开展7000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由于当月有同样规模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到期,因此月内为等量续做。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央行连续6个月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背后原因在于,一方面11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会明显上升,另一方面10月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完毕,在带动当月委托贷款走高后,接下来还会带动配套中长期贷款较快投放。此外,11月银行同业存单到期量也有明显增加。

  “以上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收紧银行体系流动性,需要央行给予流动性支持。着眼于应对潜在的流动性收紧态势,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向银行体系注入中期流动性,有助于保持资金面处于较为稳定的充裕状态。”东方金诚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近期宏观经济出现下行波动,当前央行更大规模加量续作买断式逆回购,释放了数量型政策工具持续加力的信号。

  央行注入中期流动性 资金面有望保持宽松

  今日,央行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8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期限为6个月(182天)。

  数据显示,今年11月,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到期量为3000亿元,该期限买断式逆回购实现加量续做5000亿元。此前,央行还对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实行了等量续做。结合当月7000亿到期量,11月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为等量续作。由此,11月两个期限品种的买断式逆回购合计加量续作5000亿,加量规模较上月高1000亿,连续两个月扩大,这也是央行连续第6个月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表示,10月份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完毕,在带动当月委托贷款走高后,接下来还会带动配套中长期贷款较快投放。此外,11月份银行同业存单到期量也有明显增加。以上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收紧银行体系流动性,需要央行给予流动性支持。11月买断式逆回购加量续做符合预期,这也是中国人民银行连续第6个月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且加量规模连续扩大。这有助于保持资金面处于较为稳定的充裕状态,更好助力政府债券发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

  本周资金面主要面临两大扰动,一是17日至19日的税期,二是政府债缴款缴款额为3629亿元,虽较前周高峰回落,但仍高于年内平均水平。此外,本周公开市场面临1.24万亿元到期,其中逆回购到期11220亿元,到期压力位于年内相对中性水平。

  “着眼于应对潜在的流动性收紧态势,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向银行体系注入中期流动性,有助于保持资金面处于较为稳定的充裕状态。这能够助力政府债券发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宏观经济出现下行波动,当前央行更大规模加量续作买断式逆回购,释放了数量型政策工具持续加力的信号,显示货币政策延续支持性立场,有助于稳增长、稳预期。”王青表示。

  目前,央行基本形成每月5日前后开展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15号前后开展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25号开展MLF操作的中长期资金投放模式。近期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第三季度,买断式逆回购和MLF操作合计净投放1.5万亿元,为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奠定基础,也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提供便利。

  《报告》同时表示,下阶段央行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同时继续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强化货币政策的执行和传导。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持续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今年以来,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既保持流动性’适度宽松’又维持’不满不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后续看,在年内稳增长诉求加大、财政加力下,货币政策的协同性将进一步加强,资金面有望保持宽松状态。

  MLF有望加量续作 年内降准降息是否落地需观望

  本月,还有9000亿MLF到期,央行也可能小幅加量续作。多位业内人士也认为接下来央行会综合运用买断式逆回购、MLF两项政策工具,持续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但对于年底是否降准降息,市场出现多种声音。

  王青指出,年底中期流动性加量规模也可能较此前每月6000亿的较高水平有所回落。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年底前央行有可能实施新一轮降准。背后是综合外部环境波动、国内经济增长动能变化、物价走势、以及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要求,以“两个5000亿”政策措施推出为标志,年底前或将陆续出台新一轮稳增长政策,核心是财政加力,货币宽松,以及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天风固收团队认为,基于四季度基本面修复压力的边际增长、关税博弈再度发酵,以及可以预见的负债端流动性压力,降准降息的概率在边际增加,但当前而言仍非大概率事件,并不直接对应着宽货币窗口的打开,需要进一步观察经济数据表现、中美关税等变量的演绎,谋定而后动。

  高盛目前预计中国将在2026年第一季降准降息,较先前的预测有所推迟。高盛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指,央行在第三季货币政策报告中的语气,比上一季“更不偏鸽”,认为更可能的是推迟货币政策的宽松,而非搁置。高盛将“双降”(即政策利率下调1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下调50个基点)的预测时间,从2025年第四季推迟到2026年第一季。同时,将原为2026年第二季度降息10个基点的预期,推迟到第三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