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叙事学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整合体,包含着多个分支:除了影响力最大的芝加哥学派的修辞叙事理论之外,还有以色列学者梅尔斯滕伯格引领的“特拉维夫学派”的“修辞功能叙事理论”,迈克尔卡恩斯创建的“修辞叙事学”,以及以理查德 沃尔什为首的“修辞虚构性理论”。此外,从《文体》期刊于2019年专门举办了一期关于修辞虚构性理论的全球大讨论来看,沃尔什等理论家采用修辞的方法研究叙事甚至非叙事的虚构性已经得到学界的重视。
2025年11月7日至9日,“AI时代的叙事学研究:2025年国际叙事学研讨会暨中国叙事学研讨会”在深圳大学隆重召开。会议将“修辞叙事学”列为主要议题之一。近日,由邱小轻教授、唐伟胜教授主撰的《当代西方修辞叙事学》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修辞叙事学的理论发展与研究适用性。其中,该书对“修辞叙事学各分支的理论主张”作了如下论述:
虽然修辞叙事学的各个分支皆关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但是从它们所建构的理论体系来看,芝加哥学派是最为平衡的。关于芝加哥学派的修辞叙事理论的特点,王杰泓曾用“居间”来概述,申丹则使用了“较为平衡和全面”以及“全面性和平衡性”来评价。芝加哥学派的理论的确比较“全面”,正如费伦在面对学界以为他对叙事的修辞界定并没有兼顾到荒诞派戏剧等一些叙事性较弱的作品时,他回应自己早已考虑到了这一情况,比如在《体验小说:判断、进程及修辞叙事理论》一书中,就探讨了叙事性、绘画和抒情性,并将注意力引向了抒情叙事和肖像叙事。
如果说芝加哥学派始终从文本内部出发研究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流以及多层次交流,那么特拉维夫学派更多的是从读者兴趣出发来研究叙事效果与叙事形式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探究不同文类具有的叙事特点,或提出文本阐释策略。
相较之下,卡恩斯的修辞叙事学侧重真实读者的阅读体验,因而尤其强调情景语境,提出了叙事阅读的四大规约。上述三个分支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叙事,而修辞叙事学的第四个分支,即以沃尔什为首的修辞虚构性理论则聚焦叙事甚至非叙事中的虚构性,强调虚构性是一种修辞交流资源,普遍存在于各种叙事甚至非叙事之中。虚构性可能产生重要的道德功能和政治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修辞虚构性理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理论家之间就虚构性的评判标准、何为修辞方法、与真实的关系等方面存在分歧。
一、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术语
芝加哥学派的核心论点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多层次叙事交流,围绕该叙事交流提出了一整套术语。这些术语可以归为以下五类:
(1)修辞三角、多向度叙事交流模式、三层叙事交流模式
(2)隐含作者、不可靠叙述(者)
(3)叙事进程、隐性进程、叙事/人物的三维度/层面观
(4)读者位置、叙事判断、伦理取位
(5)修辞虚构性
这五类术语从不同角度彰显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比如,修辞三角,即作者主体、资源/文本现象、读者(反应),构成了一个循环反馈圈,充分展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通过文本进行的交流行为。隐含作者则通过不可靠叙述(者)这一叙事技巧与隐含读者进行秘密交流。叙事进程包含文本动力和读者动力两个层面,体现了读者与文本(作者)的积极互动。彼得拉比诺维茨率先提出四种读者位置,也就是读者可以采取的四种阅读位置,即“真实的读者”、“作者的读者”(或曰“隐含读者”“理想的读者”)、“叙事的读者”以及“理想的叙事读者”,从而保证了读者与文本(作者)的充分交流。采用修辞的方法研究虚构性,借用沃尔什的话,“意味着虚构性是[作者与读者]整个交流过程的一个特征研究”。
此外,芝加哥学派一贯重视伦理,这在布斯的著作中清晰可见,费伦进一步提出了“叙事伦理”这一术语,它具有两层意思——“所讲内容的伦理”和“讲述的伦理”。“文学交际的伦理成分是双层的,一种是讲述的伦理,源于作者如何通过运用各种可用的手段来与读者建立联系,另一种是所讲内容的伦理,源于通过这些手段所代表的伦理维度”。
二、特拉维夫学派的主要理论概念
上文提到,芝加哥学派遵从的是从文本内到文本外的研究路径,特拉维夫学派则更多的是从叙事效果反推叙事形式。因此,该学派的核心概念是叙事兴趣,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理论概念,可以大致归为以下三类:
(1)叙事兴趣、叙事留白与填白、叙事性
(2)叙事闭合、叙事开端
(3)不可靠叙述
其中,叙事兴趣引发读者对叙事留白的关注,继而积极进行信息填补活动。叙事兴趣还是叙事之为叙事(也即叙事性)的界定标准。叙事闭合认为导致一个叙事文本不再继续向前的是叙事兴趣的停止或者终结。
值得注意的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不可靠叙述理论跟芝加哥学派的存在重要差异,前者主要是关于如何阐释叙事中的不和谐以及自相矛盾问题,后者则是探究叙述者如何偏离隐含作者的规范(或在少数情况下偏离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以及这种偏离背后的作者意图。
三、卡恩斯的重要理论术语
上文提到,修辞叙事学的四个分支都重视语境。芝加哥学派认为不同的“真实的读者”有可能力争进入“作者的读者”(即作者的理想读者)的阅读位置,因而存在“共享阅读”的可能。费伦在解读叙事作品时大多基于作者的读者的阅读位置,但是应该看到,在解读的最后他往往会进入真实的读者的位置。有趣的是,卡恩斯刚好相反:他首先关注的是真实的读者的具体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然后再引导这些真实的读者一步步进入作者的读者的位置。因此,他首先强调语境,再提倡阅读策略:
(1)情景语境
(2)阅读的四大规约(作者式阅读、自然化、进程、语言杂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卡恩斯习惯交替使用“作者式阅读”和“作者的读者”这两个术语,事实上,两者的意思不尽相同,卡恩斯明确说道:“作者式阅读就是寻找作者的意图,但这个意图不是指‘个人心理’,而是指‘社会规约’,即接受‘作者的邀请,以一种为作者和读者共享的社会构成的方式阅读’”。
四、修辞虚构性理论的多样性
尽管目前并不存在唯一的修辞虚构性理论,但是理论家们至少持有以下三方面的共同理论主张:
(1)虚构性是一种修辞交流资源,可以发挥道德功能,产生政治后果等。
(2)虚构性普遍存在于虚构与非虚构叙事中,其中有五种存在虚构性的叙事值得特别关注,包括自小说、虚构自传体小说、历史小说、 宣传片、叙事医学。
(3)虚构性取决于主题背后的作者意图。
综上所述,修辞叙事学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一个主流学派,主要采用修辞的方法研究叙事,提出了众多理论概念;它的四个分支大都在采用修辞视角的同时,结合另一种理论视角或以另一种理论为概念框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其中,芝加哥学派的修辞叙事理论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对象不断拓展。
特拉维夫学派近年在叙事开端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西格尔修正了斯滕伯格关于叙事的第一个充分场景的理论,指出该场景不一定能启动主要行动,但具有一系列的潜在功能,从而推动学界对叙事开端的理论化。
卡恩斯率先提出“修辞叙事学”这一术语,虽然并没有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研究,但是他对实证研究的重视与呼吁在叙事学界存在共鸣者。国际叙事学研究协会前主席、德国学者扬阿尔贝就是其中一个,尽管他是从认知学派的立场出发,提倡对读者进行实证研究以了解个体读者的文本阐释行为。特别要说的是,卡恩斯的《修辞叙事学》一书已被纳入宁一中教授主持的“后经典叙事学名著译丛”之中,其中译本即将出版。
修辞虚构性理论近年发展迅速,沃尔什、尼尔森、费伦等主要理论家或彼此合作,或与其他学者合作,继续推动理论的发展。比如,尼尔森与莫妮卡弗鲁德尼克合编了《概念的旅行:虚构性的新研究》;他和斯蒂芬艾凡森研究了政治文件中与欺骗及纯粹主观性相反的虚构性。他还在尝试将修辞虚构性理论拓展至人的性属研究中。费伦在新著《叙事医学:一份修辞的处方》中还专辟一章研究叙事医学的虚构性。
虽然修辞叙事学家们尚未达成共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但这恰恰体现了修辞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费伦和尼尔森曾说:“作为修辞学家,我们重视不同意见,因为我们相信由不同意见引发的对话能提高我们对虚构性的认识”。

相关推荐:《当代西方修辞叙事学研究》,邱小轻 唐伟胜主撰,书号978-7-5446-8470-5,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