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不确定与新机遇并存的关键时刻。面对外部环境的起伏与技术变革的浪潮,上海经信系统主动作为、以变应变,以制度创新激活市场潜能,以技术革新塑造城市韧性,于机遇中开拓新局。

今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的技术改造投资跑出逾20%的加速度,“服务包2.0”为2.4万个企业诉求送上“一键回应”,先进能源装备产业集聚区在闵行落子成势,智能终端产业剑指三千亿规模……一幅新质生产力引领的未来图景,正在浦江两岸徐徐展开。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澎湃新闻推出特别策划——《2025“智造上海”——新质生产力的城市跃迁》。系列报道将聚焦先进能源装备产业集聚区、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方案、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2.0版等标志性实践,呈现上海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跃迁之势、奋进之姿与时代之光。

当AI不再是遥远的代码,而是能帮你写会议纪要的笔记本、会指导你拍照的手机,甚至是一个能记住你心事、陪你聊天的桌面伙伴……你是否会觉得,未来已来?

这不是科幻电影的预告。在上海这座创新之城,一场围绕智能终端的变革正悄然发生。从口袋里的生产力工具到书桌上的情感寄托,人工智能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体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一起来“开箱”这些正在改变生活的智能终端新产品。

生产力重塑:会思考的个人计算终端

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爆发,人们不再满足于让AI仅仅停留在云端。如何将强大的智能带到我们日常使用的设备上,实现更高效、更私密的个人化AI体验,成为行业竞争的新焦点。于是,“端侧AI”应运而生。它意味着我们的个人电脑和手机不再只是联网的“终端”,而是拥有了本地思考和决策能力的“边缘大脑”。

人工智能计算机(AIPC):装进背包的“外脑”

Mini工作站。图片来源:六联智能官方

对于学生和职场人士而言,笔记本电脑是不可或缺的生产力工具。如今,它正在经历一场由AI驱动的升级。以上海六联智能推出的KINI PC系列为代表的AIPC产品,正将这一愿景变为现实。

其核心亮点在于强大的本地AI算力,甚至支持像GPT-Oss 120B这样百亿级大语言模型的本地运行。这意味着,许多过去需要联网才能完成的AI任务,现在可以在设备上离线完成。想象一下,在一场冗长的会议后,你无需手动整理录音,AIPC可以自动生成精准的会议纪要;面对几十页的专业文档,它能迅速提炼核心观点,生成内容摘要;在撰写邮件或报告时,它又能化身写作助手,提供措辞建议与内容润色。

人工智能手机:捕捉瞬间,洞察生活的“第三只眼”

手机作为普及度最高的智能终端,同样是AI技术落地的前沿阵地。以努比亚(nubia)Z80 Ultra为例,AI已经深度渗透到影像、续航和屏幕体验的方方面面。

努比亚(nubia)Z80 Ultra。图片来源:努比亚官方

在摄影功能上,它不再仅仅依赖于硬件堆料,而是引入了一个经过百万级素材训练的“影像智能体”。当你举起手机对准一朵花,却不知如何构图时,可以直接向它提问:“怎么拍能更突出?”手机会用语音指导你:“把镜头凑近点,让花朵占满屏幕……”这种“AI语音导拍”功能,让摄影小白也能轻松拍出具有美感的照片。同时,它的“AI辅助摄影”能智能识别当前场景,自动推荐最佳构图和滤镜,将专业摄影师的经验融入每一次快门。

除了影像,AI也扮演着“智能管家”的角色。它能根据不同地区的日出日落时间,自动调整屏幕色温,实现“AI暮光护眼”,在潜移默化中保护用户的视力。在续航方面,内置的AI智能省电技术会分析用户使用习惯,优化电量分配,配合大容量电池和快充技术,有效缓解“电量焦虑”。

情感与陪伴:有“灵魂”的具身智能机器人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情感需求与精神陪伴正成为新的“刚需”。与此同时,AI技术正从单纯的逻辑智能向情感智能演进。当这两种趋势交汇,“具身智能”(Embodied AI)便成了热门赛道。它致力于将AI从虚拟世界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物理实体,让机器人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能感知、能互动、有记忆,甚至能共情的伙伴。

面向儿童与家庭:在玩乐中启迪智慧

AI机器人Pubbo。图片来源:鲸鱼机器人官方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一个能互动、会教学的玩伴远比一块冰冷的屏幕更有吸引力。上海鲸鱼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消费级AI机器人Pubbo搭载了专为儿童教育场景优化的自研芯片,并依托九大传感器和儿童版AI大模型,构建了视、听、触全方位感知系统。孩子可以用自然语言指挥它移动、跳舞,向它提问各种“为什么”,它的AI语音对话功能总能给出浅显易懂的回答。同时,Pubbo设计了从“自然语言→图形化编程→C语言”的三阶式学习路径。通过配套App,抽象的编程逻辑被转化为一个个有趣的任务。

瞄准年轻群体:桌面上的“赛博萌宠”

对于渴望陪伴的年轻都市人,一个能捧在手心、挂在包上的“赛博萌宠”或许是慰藉孤独的良方。珞博智能推出的Fuzozo芙崽,就是这样一款产品。

芙崽。

芙崽的外形是一个毛茸茸的球,两只LCD屏幕组成的眼睛能显示超过200种表情,传达着开心、悲伤或眩晕等情绪。通过抚摸、摇晃等物理交互,它会给出实时的仿生震动或表情回应。它背后是自研的MEM多模态情感大模型和EchoChain仿生记忆系统。这意味着,芙崽拥有长期记忆和反思能力,它能记住你喜欢的音乐、向它倾诉过的烦恼,并根据你们的交互历史,演化出独一无二的个性。

面向二次元爱好者:可深度定制的人形伙伴

对于追求极致个性化和深度参与感的二次元爱好者,灵童机器人(NIA)推出的桌面级人形机器人念NIA-F01提供了开放且可塑的选择。

灵童机器人念NIA-F01。

这款身高56厘米的机器人,外观如同一个二次元手办,但其体内却集成了多达35台定制的超迷你关节电机,赋予了它高度灵活的仿生姿态。它不仅能歌善舞,还搭载了唤醒式视觉模块,能在被激活后识别主人身份、物品颜色,既满足了互动需求,又巧妙地规避了隐私顾虑。

念NIA-F01引入了多模态大模型,能结合视觉、触觉和语音进行“跳跃式思维”互动。例如,当它“看到”你拿起零食并听到你说“要减肥”时,可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拟人化的交互让它充满了“灵魂感”。专业开发者还可以通过API调用硬件功能,将虚拟陪伴应用移植到实体机器人上。

Dipal D1 AI数字手办

此外,还有像数伴Dipal D1这样的AI数字手办,它通过曲面触摸屏和眼动追踪技术,为二次元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可实时交互的虚拟伴侣,用户可以深度自定义角色,享受时时刻刻的桌面陪伴体验。

拓展感官边界:解放双手的“随身巨幕”

人类对更大、更清晰、更沉浸的视觉体验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物理屏幕的尺寸和便携性始终是一对矛盾。为了打破这一限制,“空间计算”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旨在将数字信息从二维屏幕中解放出来,与三维物理世界融合。作为通往这个未来的关键入口,消费级AR(增强现实)眼镜正经历从极客玩具到大众消费品的蜕变,它们试图在不增加实体负担的前提下,为我们提供一块“更大”的虚拟屏幕。

以XREAL One Pro AR眼镜为例,它为用户提供了一种“解放双手”的大屏体验。这款眼镜采用了新一代光学方案,能投射出等效4米距离171英寸的虚拟巨幕,并且大幅减少了环境反光对观看的干扰。这意味着,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能拥有一个私密的“口袋大屏”。

XREAL One AR眼镜。图片来源:XREAL官方

通过不断优化光学技术、提升显示效果,并照顾到不同用户的瞳距需求,AR眼镜正从极客的“玩具”向大众消费品迈进,它所代表的“空间计算”理念,预示着未来我们将不再局限于手机或电脑屏幕,而是能在三维空间中与数字信息进行更自然、更沉浸的互动。

赋能特定领域:温和的专业助手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银发经济”和医疗健康领域面临着人力资源短缺与服务需求激增的双重挑战。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效率、保证服务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具备高精度、高安全性、并融合AI能力的专业服务机器人,正从工业流水线走向更广阔的民用市场。它们被期望成为医护人员的得力助手,将人类从重复、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上海非夕自适应机器人。图片来源:非夕官方

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自适应机器人,就展现了这种潜力。它集成了工业级力控、计算机视觉和AI技术,能够精准且安全地模拟专业人员的操作。在康复理疗场景中,它可以像经验丰富的按摩师一样,通过视觉准确判断诊疗区域,并以稳定而柔和的力度进行操作,避免对人体造成不适或伤害。

飞瀑无创体检机器人。

对许多高龄、行动不便的人而言,往返医院的奔波、静脉采血的刺痛与恐惧,是阻碍他们进行规律健康监测的最大障碍。上海的飞瀑智能科技提供了10秒无创体检机器人。它将复杂的血常规等检测,简化为一次“扫脸”。无针、无痛、无耗材,在社区活动室、养老公寓走廊甚至家中,老人如同照镜子般即可完成对甘油三酯、血压、血红蛋白、血糖趋势等关键生理指标的检测。

政策“东风”已至,上海按下智能终端“加速键”

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智能终端“新物种”在上海的涌现,并非偶然。它们背后,是这座城市对前沿科技的敏锐洞察和坚定布局。2025年10月,上海密集发布重磅政策,从《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到专门的《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政策红利直指智能终端的全产业链,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产业总体规模力争突破3000亿元,并实现人工智能计算机、人工智能手机、人工智能新终端“三个一千万台”的宏大目标。为实现这一愿景,行动方案进行了全面布局,覆盖了从AIPC、AI手机到机器人、AR眼镜,再到卫星互联网终端和赋能“银发经济”的健康设备等九大产品方向。为了构筑坚实的技术“护城河”,方案特别强调了对端侧AI芯片、端侧模型性能、软硬件协同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同时,从打造上海品牌、建设生产基地到提供金融支持、鼓励应用推广,一系列优化产业生态的“组合拳”也同步打出,旨在为企业创造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终端“朋友圈”。

这股强劲的政策“东风”,无疑为上海的创新者们吹响了冲锋号。从能独立思考的AIPC,到充满情感的桌面机器人,再到拓展视觉边界的AR眼镜,上海的智能终端产业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蓬勃态势。那些科幻电影里的情节,正在加速来到我们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