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面对在野党质询时,首次对 " 无核三原则 " 作出模糊回应,外交辞令看似谨慎,实则是松动,甚至是迈向废除 " 无核三原则 " 第三条—— " 不引进核武器 "。
2. " 无核三原则 " 为日本前首相佐藤荣作在 1970 年代提出,他凭此获诺贝尔和平奖。然而,佐藤一面高呼反核,一面默许美军核舰 " 过境 ",保有日本核武制造能力。这种 " 说一套、做一套 " 的双轨策略,成为此后日本核政策的基因。
3. 在核问题上,高市早苗的逻辑赤裸而危险,妄想允许美军在冲绳、岩国或横须贺基地部署 B61-12 战术核炸弹,既想向美国表忠心,又意图对中朝形成 " 可信威慑 "。
4. 80 年前,军国主义将日本引向毁灭;80 年后,高市早苗如果以 " 国家安全 " 为名,行 " 核冒险 " 之实,不过是历史悲剧的重演。日本如果甘当核战略的棋子,终将成为核冲突的祭品。

2025 年 11 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面对在野党质询时,首次对 " 无核三原则 " 作出模糊回应:" 我现在无法作出明确表态,也不能断言文件会以何种方式表述。"
这句看似谨慎的外交辞令,实则是对日本战后和平体制根基的致命一击。
结合其过往在《国力研究》中所言 " 无核三原则在最终危机中会成为障碍 ",以及近期频繁鼓吹 " 台湾有事即日本危机事态 ",高市政府正有计划地推动日本安全战略从 " 专守防卫 " 转向 " 主动威慑 ",而核心路径之一,便是松动乃至废除 " 无核三原则 " 第三条—— " 不引进核武器 "。

这一动向绝非孤立政策试探,而是在美国特朗普政府高调宣布 " 恢复核试验 "、完成 B61-12 战术核弹与 F-35A 战机集成测试的背景下,美日战略合谋的危险升级。
如果日本真的允许美军在本土部署 B61-12 战术核武器,不仅将彻底撕毁其作为 " 唯一核爆受害国 " 的道德承诺,更将把东亚推向不可控的核对抗深渊。

所谓 " 无核三原则 " ——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器——由日本前首相佐藤荣作(1901-1975)提出,1971 年获国会决议通过,成为日本官方核政策。1974 年佐藤更凭此获诺贝尔和平奖。

然而历史早已揭穿其虚伪本质。佐藤荣作与 " 无核三原则 " 的关系,是战后日本核政策史上最典型的 " 表里不一 " 案例:
表面上,他高举和平主义旗帜,以 " 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 " 核武器为国策,赢得 1974 年诺贝尔和平奖;
实质上,他既谋划日本自主核武能力,又试图借 " 无核 " 姿态将美国牢牢绑定为日本的核保护伞。
1964 年 10 月中国成功试爆原子弹,极大震动日本政界。作为邻国,日本首次面临来自亚洲大陆的核威慑。

当时执政的佐藤荣作政府(1964-1972)虽公开强调 " 和平宪法 " 与反核民意,但其内部判断却是现实主义甚至鹰派的。
1965 年 1 月 13 日,佐藤在与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的秘密会谈中答道:" 日本无论如何反对拥有和使用核武器 ",重申了置身于美核保护伞之下的愿望立场。
佐藤并明确请求:" 如果中日爆发战争,期待美国第一时间以核武器进行报复。届时,虽然构筑陆上核设施不是简单的事情,但如果海上的话,可即刻启动。"
麦克纳马拉则回应:" 技术上无任何问题。" ——这实际上构成了美日之间的默契。
1967 年 12 月,佐藤在国会首次提出 " 无核三原则 "(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器),次年纳入施政方针。

表面看,这是对广岛、长崎核爆记忆与国内反核民意的回应;实则核心目的,是把美国核保护伞制度化,成为对美捆绑的外交工具。
当时美国总统林登 约翰逊对日本核安全承诺仍含糊其辞,佐藤则借 " 无核 " 姿态向美方施压:" 我们放弃自主核武,请你必须保护我们。"
这正是 1965 年密谈的逻辑延伸——以自我约束换取美国安全担保。而 " 不引进 " 原则,更是专门针对美国:限制美军在日本本土部署核武器,以规避国内政治风险与法律争议。

然而,搭载核弹的美军舰艇,仍需经日本水域往返西太平洋与日本海,威慑苏联和中国。为解决这一矛盾,日本在 1977 年《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将津轻、大隅、对马等五条重要海峡的领海宽度设为 3 海里(而非国际通行的 12 海里),使中间留出公海通道。
如此,美军核舰可 " 不经日本领海 " 通过,规避 " 引进 " 核武之嫌。这一制度性安排,正是美日就 " 无核三原则 " 达成的隐性妥协。
讽刺的是,如今中俄舰艇亦利用这些 3 海里通道自由通行,日本难以阻止——此乃当年为服务美日同盟所埋下的 " 战略漏洞 "。

▎佐藤荣作(儿时被过继给母方)与兄长岸信介(右)
佐藤的真实意图不止于此。虽然他表面对美国声称 " 日本无论如何反对拥有和使用核武器 ",但据解密档案,他早在 1965 年就确已曾下令启动核武技术研究,并秘密向西德通报日本核计划,试图获取技术支援。
这清楚表明,日本具备 " 核门槛国家 " 能力,且佐藤政府从未排除自主拥核选项。此事被德国转告美国,引发美日严重摩擦。
作为一系列交换,美国最终同意,把冲绳行政权归还日本(1972 年),而佐藤则承诺停止核武开发。
这一交易成为佐藤执政后期的核心成果。但他拿回冲绳,却未在贸易问题上对尼克松做出足够让步,导致后者不满。

1971 年,尼克松突然访华,未提前知会日本,被视为对佐藤的 " 政治报复 "。佐藤因此威信扫地,1972 年黯然下台。
但随后继承佐藤的派系 " 小弟 " 田中角荣,立刻快速与中国建交,并访问中国,也就更早一步进入中国市场,将了美国一军。

1974 年,下台后的佐藤荣作因 " 倡导无核三原则 "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此时,其政策的虚伪性已显露无遗:
一面高呼反核,一面默许美军核舰 " 过境 ";一面放弃核武,一面保有快速制造能力。
诺奖更像西方对其 " 亲美反共 " 立场的奖赏,而非对其和平信念的认可。
佐藤荣作的 " 无核三原则 ",本质是冷战格局下日本战略模糊性的集中体现:以和平主义话语掩盖安全现实主义,以法律原则掩盖政治交易。
它既安抚了国内反核情绪,又锁定了美国核保护,还为日本保留了 " 核选项 " 的战略弹性。这种 " 说一套、做一套 " 的双轨策略,成为此后日本核政策的基因。

▎佐藤荣作与兄长岸信介
换言之," 无核三原则 " 从来不是出于道德忏悔,而是日本在冷战格局下精心设计的战略交易:
以公开放弃核武,换取美国核保护伞的制度化绑定;以 " 不引进 " 原则限制美军在陆上永久部署核武,却默许搭载核武器的美军舰艇通过日本 3 海里领海通道。
所谓 " 和平原则 ",实为对美捆绑与风险管控的双重工具。

历史的吊诡在于:佐藤的 " 无核 " 遗产、实用主义的 " 无核 " 面具,既是他政治生涯的最高光环,也是日本安全战略最深刻的矛盾缩影。
佐藤荣作,是日本战后 " 鹰派 " 首相、" 昭和妖怪 "、侵华战犯岸信介 ( 1896-1987 ) 的弟弟,也是安倍晋三的外叔祖父,对安倍有重要影响的人。

高市早苗作为安倍晋三的政治衣钵继承者、岸信介家族精神后裔,其战略思维深植于 " 脱亚入美、重返大国 " 的军国主义幻想。
她上台不足一月,已连续在台海、历史认知、安保政策三大红线疯狂挑衅。其目标清晰:借外部危机重塑日本 " 正常国家 " 身份,突破《和平宪法》与 " 无核三原则 " 双重枷锁。
在核问题上,高市的逻辑赤裸而危险:既然美国战略收缩、中国军力崛起,日本就必须强化 " 延伸威慑 " 有效性——而最直接手段,便是允许美军在冲绳、岩国或横须贺基地部署 B61-12 战术核炸弹。

这种武器可由 F-35A 隐身战机挂载,射程虽仅数十公里,但具备极强突防能力与 " 核常模糊 " 特性,可实施战术核打击。
对高市而言,这既能向美国表忠心,又能对中朝形成 " 可信威慑 "。但这种幻想极其致命。
首先,美国是否愿为日本冒核战争风险?特朗普早已扬言 " 不愿为盟友流血 ",其恢复核试验的叫嚣,更多是为国内政治造势,而非重返前沿核部署。

其次,B61-12 一旦入日,日本将自动丧失 " 非核国家 " 身份。根据中国 " 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 的承诺,日本将被排除在保护之外。
更重要的是,中国 "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 原则,不意味着在美日联合核威胁下放弃核反击权。如果美军核武从日本基地发射,或日本协助核打击行动,中国完全有权将日本全境战略目标纳入核反击清单——包括核电站、军事基地乃至决策中枢。

2025 年 8 月 19 日至 21 日,美国能源部与空军在内华达州托诺帕试验场,成功完成 B61-12 战术核航空炸弹与 F-35A 隐身战斗机的首次实投测试。
这次投掷的是不含核装药的 " 联合测试组件 " ——外观、重量与飞控特性,均与实战型 B61-12 完全一致。此举标志着 B61-12 型核弹与第五代战机的作战集成取得关键突破。

测试由桑迪亚国家实验室主导,在犹他州希尔空军基地支持下实施。过程中首次引入 " 热调节测试 ",确保炸弹在装机前即适应作战环境温控要求。
官方发布的影像显示,B61-12 被完整装载进 F-35A 内置弹舱并完成投放,验证了隐身平台搭载核打击能力的实战可行性。
B61-12 项目负责人杰弗里 博伊德称,此次测试是 " 数年工程努力的顶峰 ",也是该项目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验证行动。

作为服役超过 50 年的 B61 系列最新改进型,B61-12 已全面取代 B61-3/4/7 等老旧型号,并与 B-2、F-15E、F-16 及 F-35 形成多平台兼容体系。
核心升级包括波音公司研制的可控尾翼套件,可实现精确制导与低当量可调核打击。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测试早于特朗普 10 月呼吁 " 恢复核试验 " 的公开表态。

尽管其言论一度引发对美国退出 1992 年《核试验暂停令》的担忧,但能源部长克里斯 赖特 11 月初澄清:当前仅限非核组件测试,不涉及实际核爆。
B61-12 的部署,不仅强化了美军战术核威慑的灵活性,也为未来在亚太盟国(如日本)前沿部署埋下伏笔——
B61-12 与 F-35A 的深度整合,使战术核打击可由隐身战机悄然发起,大幅提升 " 核常模糊 " 风险,对东亚战略稳定构成潜在冲击。

从技术层面看,B61-12 与 F-35A 的集成测试已完成,部署流程成熟。美国已在欧洲多国(如德国、意大利)部署该型核弹,日本如果开放基地,操作上并无障碍。
2025 年 9 月,美军 " 堤丰 " 中导系统已在岩国基地部署,且具备携带核弹头能力——这已是对 " 无核三原则 " 的事实性突破。
如果再引入 B61-12,日本将成为西太平洋首个同时部署陆基中导与空基战术核武的国家。

但此举将彻底颠覆东亚战略稳定。首先是核门槛急剧降低:战术核武易被用于 " 有限核战争 " 设想,增加误判与升级风险。
而中国将被迫调整核威慑逻辑。为确保二次打击能力,中国可能加速部署更多机动式洲际导弹、扩大核武库规模,打破 " 最低核威慑 " 传统。

韩国、澳大利亚则可能跟进,韩国已研发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要求建造核潜艇;澳大利亚在 AUKUS 框架下获得美国退役的洛杉矶级核潜艇。如果日本拥核,两国或要求同等 " 核共享 " 待遇,引发地区核扩散链式反应;
日本作为广岛、长崎的核爆亲历者,如果主动引入核武,将彻底丧失道义高地,战后国际秩序的伦理基础将遭重创,和平秩序彻底崩塌。

▎图源:新华社
中国外交部已严正警告:" 这是日方政策的重大负面转向,向国际社会释放出危险信号。" 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战略底线。
中国军事现代化早已具备对第一岛链全域覆盖能力,东风 -17 高超音速导弹、094A 战略核潜艇、轰 -6N 空射弹道导弹构成的 " 三位一体 " 核力量,足以确保对任何核威胁实施毁灭性反击。

如果高市政府执意推进 B61-12 入日,中国必将采取反制:把日本全境纳入核打击预案,加速部署反导与反潜体系,压缩美军前沿存在空间;
强化与俄、朝核安全协调,构建区域核平衡;在国际舆论与多边机制中孤立日本,推动全球谴责其背弃无核承诺。

80 年前,军国主义将日本引向毁灭;80 年后,高市早苗如果以 " 国家安全 " 为名,行 " 核冒险 " 之实,不过是历史悲剧的重演。
所谓 " 强化威慑 ",实为自招灾祸;所谓 " 回归正常 ",实为自毁根基。中国走的是和平崛起之路,但和平从不靠乞求,而靠实力捍卫。

日本如果甘当美国核战略的棋子,终将成为核冲突的祭品。高市早苗必须清醒:任何人把肮脏的核武器伸进东亚和平之池,中国就有权将其斩断。
无核三原则不是日本可以随意撕毁的旧纸,而是悬在军国主义幽灵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坠落,无人能幸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