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8 日,江苏科技大学通报郭某学术造假事件:已解聘,案件正在侦办。

近日,曾任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的郭某涉嫌学历造假、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的消息引发关注。记者了解到,目前此人已经离开就职单位,此外,记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其公开简历中多处与事实不符。

图片来源:九派新闻
据今年 5 月 21 日网络刊登的文章介绍,郭某是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A 类创新人才,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2025 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此后记者还在网络上发布的资料里发现,郭某同时是 2025 年度何梁何利奖有效被提名人,并于 2024 年入选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333 工程 " 首席科学家(省部级)。

图片来源:东方网
1994 年,郭某以陕西省高考状元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材料专业,师从周惠久院士;1998 年,赴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从事纳米能源电池研究;2000 年,进入日本九州大学攻读博士。2006~2023 年,任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及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与赫伯特 格莱特院士合作突破纳米金属复合材料制备技术;2023 年,回国加入江苏科技大学 。
学术上,郭某主持国家级项目 7 项,发表 SCI 论文 170 余篇,获国际专利 68 项,主编学术专著 3 部 ;科研成果包括构建梯度纳米结构深度理论模型、开发超低温服役特种合金等;研究方向涵盖纳米结构材料、机器学习与材料计算等交叉领域,讲授《位错理论》《晶体塑性强化机制》《金属和合金相变理论》等课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二等奖(2013)。
记者查询公开信息发现,这份含金量颇高的简历中,至少可以查到包括高考状元、研究成果、奖项、荣誉等多处明显与事实不符。
对此,有媒体评论道,此番郭某更令人震惊的地方在于,其简历中最闪光、最耀眼的那几笔,几乎都涉嫌造假,而其居然堂而皇之地成为一所大学的首席科学家、教授,这更加令人不可思议。最直接的疑问就是:他是如何混进高校、博得如此高位的?
按理说,学校在招揽和评定人才的时候,会有严格的审核程序,尤其是首席科学家、博导这种身份的重量级教授,对其关键身份和主要荣誉应该知根知底,为何没能提早发现?这样的漏洞或疏忽,值得追问。
近年来,在学术界出现类似的滥竽充数者,并不罕见,相关打假工作也很有成效。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态势中,或许也可以思考建立更加严格、透明的内部核查与监督机制,而不是过多地依赖外部监督力量去推动。毕竟,学术界的荣誉与身份,内部管理人员也应该比媒体、网友更了解。
在人人皆可上网的互联网时代,公开的信息意味着理论上所有人都可以看见,有些人仍然敢冒着被揭穿的风险招摇撞骗,他们何以有如此大的侥幸心理,也值得反思。除了在事后进行零容忍的查处,还要做好事前的、源头的工作,让造假者无处遁形,甚至不敢造假、不能造假。
学术造假的危害,远远不只是经济上的学术资源浪费,还会挤压真正的科研者的发展空间,导致 " 劣币驱逐良币 " 的现象,进而削弱公众对高校等科研机构的信任,甚至影响国家政策制定和公共决策的科学性。若要真正消除郭某的恶劣影响,恐怕还需要相关单位做足长期工作。
郭某被查了,必须让更多潜在的 " 南郭先生 " 无处遁形,或者一开始就被堵在门外,还高校及学术界一个清朗的治学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