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天的急速降温,申城进入“速冻”天气。11月19日晚,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脚下迎来了一场户外音乐会,乐迷们身穿羽绒服,捧着姜茶,在寒冷的天气中感受音乐带来的温暖。

当晚,首届“2025上海双子山星光音乐会”拉开帷幕,英国哈雷管弦乐团,在指挥家斯蒂芬・贝尔的执棒下,携手中国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小提琴金奖获得者宁峰,为申城乐迷献上了一场融合中西文化、兼具自然之美与艺术之韵的户外古典音乐盛宴。

自然为幕,打造沉浸式音乐体验

摒弃传统音乐厅的穹顶束缚,本次音乐会以都市夜空为幕、山体绿意为景,构建起天然的沉浸式艺术空间。舞台设计独具巧思,顶篷的拱形结构与后方世博文化公园十一孔桥遥相呼应,观众越过舞台便能望见双子山,角度适宜时还能瞥见湖面嬉戏的黑天鹅,实现了艺术与自然的深度交融。

“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的诞生,本身就是在描摹、表现自然,人的喜怒哀乐,也和自然息息相关。”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常务副主任韩磊表示,以往人们在音乐厅正襟危坐聆听音乐,而回归创作者的心境环境,才能感受到完全不同的音乐魅力,“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月朗星稀,户外音乐会都和音乐厅里的体验截然不同。”

为抵御初冬寒意,主办方特别在观众后区两侧设置“暖心小屋”,提供免费红糖姜茶和暖宝宝,让乐迷在享受艺术的同时,感受“暖手更暖心”的服务。“我们有丰富的户外音乐节经验,会根据不同情况准备相应措施,比如下雨时的避雨装备等。”韩磊补充。

中西合璧,乐声传递文化共鸣

音乐会在肖斯塔科维奇昂扬的《节日序曲》中拉开帷幕,瞬间点燃现场气氛。随后,埃尔加、沃恩・威廉斯等英国作曲家的经典旋律,在山间微风与璀璨星光中流淌,尽显英伦风情。

作为当晚的演出亮点,小提琴家宁峰带来了中西合璧的精彩演绎。他精准诠释了柴可夫斯基与贝多芬协奏曲的西方精髓,更以一曲深情婉转的《梁祝》“化蝶”,与古老英格兰民谣“绿袖子”展开诗意对话。“我是中国小提琴演奏者,哈雷是英国老牌乐团,我们的合作本身就是中西合璧的呈现。”宁峰表示,“艺术无国界,音乐能带来心灵享受,希望通过音乐与大家进行心理层面的交流。”

音乐会的压轴曲目《友谊地久天长》更具深意。这首源自苏格兰传统的民谣,不仅常被用于节日结尾或新年伊始,更在当晚成为连接中英文化的纽带。“它传递的情感是,无论过往有过怎样的分歧,都能搁置一旁,重续友谊,携手前行。”指挥家斯蒂芬・贝尔解释道,“在这样的跨国交流场合中,它代表着英国向中国朋友伸出友谊之手,用它收尾再合适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世博文化公园原址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地,而1851年首届世博会诞生于英国,这首曲子也成为连接两届世博会的时空纽带,见证人类文明的进步。

当天夜晚温度只有10度左右。“低温对部分乐器会有影响。我们的乐手非常担心琴弦可能无法适应这样的温度。所以今晚更换了一些备用乐器来演奏。”斯蒂芬・贝尔表示,户外演出确实有其挑战,“但这个场地非常棒,场面也很壮观,希望能和观众们今晚能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这是斯蒂芬・贝尔第二次来到中国,而哈雷管弦乐团则是时隔9年再度访华,“我喜欢这座城市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这里的每个人都非常友好、热情,我们过得非常愉快。”

韩磊介绍,今年双子山星光音乐会为中英文化交融的专场,不仅有西方经典协奏曲与交响乐片段,还有中国经典《梁祝》,未来将持续打造差异化特色。

已举办十余年的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是上海著名的户外草坪音乐节,主办方希望,位于市中心黄浦江畔的双子山星光音乐会与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形成地理上的东西呼应、季节上的春秋衔接,构建起“春天辰山、秋天双子山”的全年音乐布局。

“我们希望把音乐与自然融合,把上海每个地标、每个有故事的地方与音乐结合,带给市民完全不同的感受。”韩磊表示。

非遗联动,彰显沪滇协作成果

音乐会后,“沪滇山海情 楚雄彝绣秀上海” 活动在双子山下上演,为现场观众带来融合非遗技艺与现代美学的视觉盛宴。来自云南楚雄的彝绣时装精品依次亮相,在星光与音乐的映衬下,将彝绣独特的图案构思、精湛针法与大胆配色展现出来。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雄彝族服饰承载着彝族先民的生活向往与创造智慧。近年来,在沪滇文化帮扶协作推动下,楚雄彝绣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秀场变市场、绣片变名片”三大转变,成功注册集体商标,建立数字文化产业园与交易中心,制定手工刺绣技术标准,更走进上海、纽约、米兰等国际时装周。此次上海之行,不仅让更多人领略到彝绣的非遗之美,更彰显了沪滇协作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帮扶中的示范价值。

首届“2025上海双子山星光音乐会”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典947与上海世博文化公园联合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