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近日在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姜州镇举办的公共艺术季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创作了十几件作品,将田野记忆与村落日常转化为可触摸的公共艺术。

当代艺术走出展厅,涌现于田野乡间,它们打破了美术馆的物理与心理围墙,由单纯的视觉装置转变为连接自然、文化与社会的纽带。

据悉,本次公共艺术季以“冬季暖阳凉山不凉”为主题,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艺术季以“在地性、公共性、生态性、学术性”为理念,期待艺术季的成果吸引更多人走进这片土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许正龙谈道,这里的艺术不再是美术馆里的阳春白雪,而是成为了田垄间的风景和村落中的记忆。当乡亲们驻足畅谈、孩子们在作品旁嬉戏时,艺术真正融入了日常生活。

岳嵩的作品《云中石》以太湖石为灵感,但是通过编织工艺,以柳条呈现出“瘦、皱、漏、透”形态,仿佛一块从云端落入田园的奇石。柳条材质的自然肌理与稻田的农作物质感相呼应,传统太湖石的古典审美在田园场景中被赋予了新的解读。

《云中石》

苹果在各种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意涵,许正龙的作品《金苹果》,苹果饱满与凹陷兼具,金光闪闪的表面照见每位观者。

《金苹果》

冯崇利的《风竹-2》在自然与工业,传统与现代的撞击中,引人思考自然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的永恒主题。无形的风与灵动的竹,钢的冷峻与变幻莫测的光影相遇、交融,熔铸出“风竹”的独特意象。

《风竹》

马天羽《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白菜为创作原型,进行纪念碑式的解构与重构。作品在形态上,呈现出一种挺拔、高昂的崇高感,理性并且优雅。

《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

宿志鹏的《Honor the Sky》中,看似柔软的被子,粗略的整理和危如累卵式的罗列,支撑起强大的屋顶,这种模糊的多义性,引导观众主动关闭“常理”给我们灌输的看问题的模式,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

《Honor the Sky》

董书兵的又一件《大地之子》以他一贯喜欢使用的婴儿形象为文化符号,将生命的初始凝练为视觉意象。大理石材质以凝固的液态质感隐喻生命的韧性,又以温润的触感传递超越时间的宁静。在冰冷与温暖、坚硬与柔软的材质张力中,让观者在凝视婴儿纯真面庞的瞬间,感受到艺术家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关于自然、关于人类命运的延续,关于希望如何在时光长河中生生不息的永恒追问。

《大地之子》

公共艺术最显著的人文特质之一,是它对“在地性”的强调。艺术作品不再是可以随意放置的物体,而是从特定地点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社区中生长出来并能够引起观看者的情感与共鸣的。

冯祖光的《谷语》系列之三,以谷穗与河流的交融象征生命与文明的律动。谷穗渐化为河流,寓意生长与变迁,引发观者对自然与人类共生关系的深思。

《谷语》

杨智超、李铭燃、柴鑫萌的《姜州图景》,在四川姜州的田野与山风中,艺术家与村民携手,以纤维为笔,编织了一幅立体的风景长卷。柔软的线绳在钢构间起伏,将土地的肌理、作物的色彩与村落的日常,化作可触摸的记忆。这是一场关于土地、劳作与共栖的温暖对话,展现了姜州的自然之美与人文温度。

《姜州风景》

刘有刚《姜州客》以石材拼成一个闲适的人物形象,“客”的命名, 暗合与土地的松弛关系,农民本是土地的主人,但“客”字传递出一种“暂离劳作、享受片刻闲暇”的状态——就像忙完农活后,在温泉里的放松。

《姜州客》

此次展览展期持续至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