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A股固态电池指数半年内近乎翻倍,当60亿国家专项资金密集落地,当尾部企业争相喊出[量产宣言],这场被视为锂电终极形态的革命,正陷入一场诡异的分裂。
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与生产线的现实困境,政策红利的强力助推与商业化的漫长等待,共同勾勒出固态电池产业最真实的生存图景。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政策资本双轮驱动,一场[下一代电池]保卫战
电池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早已无需赘言。但一场未雨绸缪的调研,让全固态电池成为必须守住的战略高地。
2023年,科技部与工信部联合顶尖专家密集研讨得出结论,全固态电池是唯一可能冲击中国电池霸权的颠覆性技术。
这一判断直接催生了60亿元固态电池重大研发专项的落地,也让固态电池从实验室技术储备,升级为中国电池产业[既攻又守]的核心阵地。
政策的风向标作用迅速激活市场,将固态电池研发团队从不足100人扩充至超1000人,由首席科学家吴凯带队推进量产规划;、中创新航等厂商更是将其视为[弯道超车]的关键抓手。
工信部不仅将全固态电池纳入标准建设核心,更计划在2025年9月开展专项中期审查,通过审查的项目将获得后续拨款,第二轮补贴申报窗口也有望同步启动。
跨界玩家也纷纷入局,原本主营生态保护的,仅凭与中科院合作布局固态电解质技术,便摇身一变成为概念股,一年间股价暴涨近4倍,2025年以来涨幅超241%。
一级市场同样热度高涨,卫蓝新能源完成D+轮融资,华彩科技斩获数千万元天使+轮投资,欣界能源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资本与政策的深度绑定,形成了[龙头引领+新锐突围]的产业格局。
但热闹背后,当资金狂欢远超技术成熟度,当概念炒作盖过产业化本质,这场保卫战或许会偏离预设的轨道。

技术难点,不同路线都出现了现实瓶颈
固态电池的核心变革,在于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质,这一替代带来了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质的飞跃。
液态电池能量密度已接近350Wh/kg上限,而全固态电池有望突破500Wh/kg,热失控温度更是从150℃提升至200-600℃。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横亘着材料、工艺与成本的多重鸿沟。
目前行业形成三大技术路线,各有优劣与取舍。硫化物路线因锂离子导电率接近液态电解液,成为全固态电池的核心候选。
丰田、宁德时代等企业集中攻关,但该路线存在易氧化产生有毒气体的致命缺陷,且原料成本高达6000-50000元/kg。
氧化物与聚合物路线安全性更优,但室温离子导电率偏低,多应用于半固态电池。
欣旺达通过[高解离度锂盐+功能性填料]改良,才将聚合物电解质导电率提升5倍,勉强媲美硫化物水平。
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方案应运而生,通过在固态电解质中掺杂润湿剂改善固固界面接触问题,兼容硅基负极提升能量密度。

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的半固态电池已实现量产,搭载于蔚来、上汽等车型,但尴尬的是,这些产品陷入了[鸡肋困境]。
蔚来150度电池包电芯成本约30万元,相当于一辆ET5的价格,而其实现的千公里续航,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等高端液态电池也能企及。
部分产品难以通过热失控实验,循环寿命与稳定性仍需优化,最终只能以[租赁][示范应用]模式存在,难以大规模普及。
全固态电池的技术瓶颈更为突出,固固界面接触不良导致内阻激增,成为性能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即便采用[三明治结构]改善,规模化生产良率仍不足50%。
生产工艺上,全固态电池需要100MPa以上的等静压工艺,无压力时循环寿命仅100-200次,即便施加压力也仅约800次,远未达到电动汽车使用需求。
江苏大学顾国洪教授直言:[在现有材料条件下,还没有既能保持≥400Wh/kg能量密度,又能在室温常压下长循环使用的全固态电池,真正的全固态电池仍停留在实验室和小试线阶段。]
材料成本更是难以逾越的门槛,硫化锂市场价高达300-400万元/吨,是碳酸锂价格的40倍以上。
锂金属负极价格约为高端人造石墨负极的17-19倍,仅材料成本就使全固态电池达到2元/瓦时,是常规液态电池的3-5倍。
加上中试线良率仅40%-50%,远低于液态电池,单位成本被进一步推高,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坦言,当前全固态电池成本仍是液态电池的5-10倍。

企业众生相,冷静与狂欢同时出现
在固态电池赛道上,企业间的态度分化形成鲜明对比。宁德时代明确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2030年前后才有望规模化。
押注硫化物路线,计划2027年中高端车型小批量搭载,2030年推广至主流车型;丰田按原计划推进,预计2027-2028年推出首款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车。
这些企业的谨慎并非没有道理,固态电池资本热度远超产业热度,商业化需要考虑成本与供应链成熟度,仅供应链成熟就需要3-5年周期。
欣旺达副总裁梁锐更是直接泼冷水,不相信日美宣称的2027年产业化目标,认为最乐观情况是2030年后小批量生产,且将长期与液态电池共存。
但另一面,奇瑞宣布犀牛S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600Wh/kg,2027年启动首批装车验证。
正力新能拟融资5亿港元建设中试线,宣称在研产品能量密度可达400Wh/kg。
[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下线,计划四季度推出400Wh/kg产品。
三维电池投资17亿元建设2GWh项目,劲胜新能源投资10亿元布局半固态电池,哈密浩辰星辉8GW项目加速建设。
但热闹背后是残酷的现实,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大增514%,实则主要来自奇瑞股份投资收益,电池业务盈利能力堪忧。
亿纬锂能前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2.51%,动力电池国内市占率跌至第五,储能业务被海辰储能反超。
正力新能两年融资超5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近28亿元;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28.74%,净利润亏损3.85亿元。

产业化路径,从实验室到市场的三重跨越
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需要跨越设备、工艺和成本三道门槛,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设备方面,全固态电池产线需配备涂布、等静压、化成分容等特殊设备,与传统产线差异巨大。
本田硫化物路线1GWh产线投建需近20亿元,巨额投资让众多企业望而却步。
尽管、等企业已推出整线解决方案,但设备投资高昂且需反复试验调整,并非一蹴而就。
工艺精度要求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无隔膜叠片精度需控制在5微米,依赖激光定位、夹具精度及检测精度三重控制。
电极/电解质界面接触质量远逊于液态体系,成为性能提升的主要瓶颈。
等静压技术虽能改善界面接触问题,但生产时需超过300MPa压力,相当于197个大气压,这一严苛条件进一步推高了生产难度与成本。
成本下降是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当前硫化物电解质成本约120美元/kWh,即便通过磷矿自供+设备国产化,2027年目标也仅降至80美元/kWh,仍远高于液态电解液的18美元/kWh。
企业试图通过规模效应降本,但全固态电池量产线建设投资巨大,国轩高科0.2GWh中试线已贯通,却需进一步投入资金启动2GWh量产线设计。
亿纬锂能成都基地分两期建设,全面投产后年产能仅近50万颗电芯,规模效应难以快速显现。
应用场景的梯度渗透或许是破局关键,行业普遍形成共识,固态电池将遵循[先小众后大众]的落地逻辑。
优先突破飞行器、、3C消费电子等对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要求高、成本敏感度低的领域,这些场景能快速验证技术价值,培育产业链成熟度。

欣旺达明确其全固态电池先用于飞行器、机器人领域,待成本下降后再向车用领域渗透。
卫蓝新能源与陕林集团签署40亿元储能订单,储能场景已率先启用固态电池。
新能源汽车作为长期核心场景,仍需耐心等待。
研报指出,中短期来看,能量密度要求高、成本敏感性低的消费电子领域有望率先完成渗透;2027年将成为全固态电池小批量装车拐点,2030年后才有望全面商业化。
正如铅酸电池已有100多年历史,至今仍在很多地方应用,固态电池替代液态电池不会是一夜之间的革命,而是循序渐进的演化。
固态电池赛道无疑充满想象空间,EVTank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吉瓦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200亿美元,中国占比将高达40%。

结尾:
60亿专项资金的核心价值,早已超越资金本身,更在于迫使巨头重新投入资源,唤醒整个产业链,避免在液态电池的舒适区中错失下一个时代。
当热情回归理性,当概念落地产业,当技术突破瓶颈,固态电池才能真正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成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部分资料参考:e公司:《固态电池板块火了,什么情况?》,经济观察报:《固态电池[水火相融]:尾部拱火与头部降温、资本炒作与瓶颈待破》,极片Lab:《固态电池60亿,「催熟」了谁的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