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凯风
" 十四五 " 冲刺收官之际,又一重磅产业园来了。
11 月 20 日," 四川省健康食品产业园 "在成都市新津区正式揭牌,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健康食品企业达 200 家以上、产值达 300 亿元以上,剑指全省产业规模最大、创新能力最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健康食品产业园。
新园区的横空出世,意味着成都 " 立园满园 "、制造强市有了新的载体,四川抢抓扩大消费机遇、抢占食品产业高地也有了新的抓手。
作为园区所在地的成都市新津区,再次刷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 " 显示度 "。
" 十五五 " 规划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以 " 工业强区 " 为指引,以 " 先进智能制造引领区 " 为定位,新津剑指千亿工业大区。
四川省健康食品产业园,为何是新津?
中国是全球食品工业第一大国,行业规模约为 9.8 万亿元,与汽车制造业、房地产业基本相当。
其中,山东、四川、广东、河南四地领跑,分别位居北方、西部、东部和中部,形成掎角之势。
食品产业既是四川三大万亿级产业之一的 " 金字招牌 ",也是成都 11 个千亿级产业链之一,无论对于巩固制造业基本盘、促进经济增长还是稳定就业、扩大消费,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放眼四川及全国,布局食品工业的地方不在少数,但能形成数百亿级产业园的不多,能拿下省级产业集群且剑指国家级集群的更少,而既有规模优势,又有全产业优势,更有创新优势的更是寥寥无几,成都新津区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为四川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津区健康食品产业经过 30 多年发展,形成从田间到 " 舌尖 " 的全产业链体系。
目前已聚集食品企业 102 家,培育出美好小酥肉、黄金鸡蛋干等 10 余个爆款单品。今年 1-10 月产值达 162 亿元,同比增长 11.3%,预计全年将突破 200 亿元,连续两年蝉联成都食品产业榜首。
大项目带动大投资,大投资引领大发展。在当日的签约仪式上,新希望健康食品产业园项目、正大肉制品全产业链暨西南区域总部项目等 16 个重点项目正式落户,总投资 96.8 亿元,以百亿级大投资助力 200 亿级大产业再突破。

说起新津的健康食品产业,两大链主企业广为人知。
一家是有着全国第一家民营企业集团之称的希望集团,就发轫并成长壮大于此,诠释了新津民营经济的活力;
另一家是世界 500 强企业中粮集团,在新津打造了西南地区首个综合型粮油产业园区,见证了新津对龙头企业的磁吸力。
众多链主企业的存在,铸就了新津区竞争比较优势。
借助龙头企业对上下游、左右链的吸引力,健康食品企业纷至沓来,本土中小企业借势登高,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形成 " 头部引领、腰部支撑、底部进阶 " 的梯次发展格局,成为成都 " 立园满园 " 战略的践行者和领跑者。
一流的企业与城市总是双向奔赴,而有追求的地区从来不会就此止步。
要想打造成为 300 亿级的大产业,必须直面食品产业健康化、多元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在 " 大企业支撑 " 和 " 大单品引领 " 之外,更需全产业链协作和创新平台赋能。
作为轻工业的一员,食品产业历来竞争激烈,唯有做 " 厚 "、做 " 强 ",方能一直走在前列。
做 " 厚 ",指的是全产业链优势,通过强链补链,打通从原料、生产、物流、营销、售后在内的全链条,增加产业附加值。
据悉,四川省健康食品产业园正在构建 "2+3+N" 健康食品产业体系,以高品质粮油、动物营养食品为支撑,以高端肉制品、健康饮料、休闲食品为带动,同时前瞻性布局药食同源、合成生物应用、现代食品装备等未来产业趋势,在夯实基本盘的同时抢占产业制高点。
做 " 强 ",核心在于创新驱动。既然以省级产业园为定位,以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为追求,自然不能停留于传统制造层面,而要勇攀科技高峰,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食品产业的创新策源地。
基于此,新津区打造了" 科研创新 - 成果转化 - 产业落地 - 生态服务 "全链条体系,创新性探索 " 政产学研用 " 融合创新模式。
以 " 院士天团 + 校企联盟 " 构建创新内核,以 " 政府搭台、企业出题、科学家解题 " 协同机制激励创新创造,为四川食品产业从 " 传统制造 " 向 " 健康绿色 " 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值得关注的是,在揭牌活动中,同步揭牌的还有多位院士领衔的 " 新津绿色产业研究院 ",与今年初成立的健康食品科技创新中心一道,不断充实新津食品产业的含 " 新 " 量、含 " 科 " 量。
" 大单品引领、大企业支撑、大平台赋能、大产业协作",新津一跃成为成都乃至四川健康食品产业的高地,担起与东部地区同场竞技的重任。
先进智能制造产业引领区,为何是新津?
一路跃升的健康食品产业,正是新津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缩影。作为工业强区,新津更受瞩目的是" 先进智能制造产业引领区 "的战略定位,以 " 先进智造 " 为前缀,且是 " 引领区 ",足见其重要性。

众所周知,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被赋予 " 三中心一基地 " 的核心功能,即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中心,着眼于城市综合功能;一基地,立足于制造强市。
成都剑指制造强市,新津作为 " 先进智能制造产业引领区 " 的分量可见一斑。在众多区(市)县中,为何是新津担起了这一重任?
前不久,2025 年四川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公布,新津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轨道交通路桥构件装备产业集群双双上榜,数量位居全省各区(市)县第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新津 "3+2+N"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竞争实力。

当前,新津区已形成绿色食品、新能源、轨道交通三大百亿级产业,新型材料、装备制造 2 个新兴产业,以及氢能、人工智能等 N 个未来产业,既是全国三大路桥构件产业制造基地之一,也是众多 " 大国重器 " 和尖端科技的策源地之一。
今年 7 月,全链首台 " 四川造 " 土压平衡盾构机 " 川山甲 1 号 "正式下线,旋即 " 出海 " 欧洲。作为 " 工程机械之王 ",盾构机是先进制造的集大成者,也是检验一地高端装备制造实力的试金石。
这台盾构机,从研发、设计到生产、组装均在新津完成,标志着新津区在高端装备领域有了自主创新的实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西部产业崛起,树立新的样板。

川山甲 1 号 图源:成都新津
不只是 " 川山甲 1 号 ",在轨道交通、智能装备、新能源、新型材料等领域,无数个第一、首创、突破,都深深烙上 " 新津造 " 的标签,诠释了 " 智能制造 " 的硬核实力。
从至臻光学自主研发的超精密离子束抛光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到国内最小荧光免疫分析设备刷新检测纪录;从成都中车制造的国内首创时速 140 公里市域全自动运行列车,到济通股份研发的 " 墩顶可拆卸自落梁智能转体 " 技术,实现转体球铰不顶梁取出回收成功第一例 ……
不难看出,新津既有现代产业的规模优势,又有先进智造的领跑优势。
百亿级产业层出不穷,得益于" 大抓工业、抓大工业 " 的 " 工业强区 " 战略的引领。
从健康食品到轨道交通再到新能源,无不是产业链长、拉动力强、带动效应突出的超级大产业,也是各大重点城市竞相布局的焦点。
近年来,新津区以产业园区为抓手,依托希望集团、中粮生化、宁德时代、至臻光学、中国中铁等链主企业的集聚效应,创新 " 链式招商 " 模式,持续强链补链延链,在打造 " 千亿园区 " 的同时,持续壮大产业链的竞争力。
智能制造形成引领优势,则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齐头并进的结果。
作为四川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成都市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地,新津区瞄准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大方向,打通 " 研发—制造—应用 " 的完整链条,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这在轨道交通产业体现得尤为明显。
谋篇布局大产业,新津追求的不是一两个大项目,而是集 " 研发设计、整车制造、关键部件、工程建设、运营维护 " 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既要成为核心技术的策源地,也要打造成为全省轨道交通创新装备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承载地,向着价值链的两端不断攀升。

成都地铁 13 号线列车为 " 新津造 " 图源:成都新津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城市强。当前,新津区三大主导产业均已站上百亿级,新兴产业逼近百亿级,这些产业无不保持着强劲增长势头。
随着 " 立园满园 "、工业强区战略持续推进,新津健康食品产业朝着 300 亿级跃升,新能源产业 " 规模倍增 " 遥遥在望,轨道交通也迎来新一轮大扩容的机遇期。
" 十五五 " 时期,新津迈上千亿工业大区,可期可待,信心满满。
" 十五五 " 时期,新津何以再度跃升?
" 十四五 " 时期以来,新津实现撤县设区、跻身西部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获批先进制造引领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等,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城市能级全方位跃升。
面向 " 十五五 ",新津面临哪些新的机遇?
其一,四川指出成都 " 做优做强极核 ",成都则在大力推进 " 强县活区 " 战略。
四川需要强大的成都,成都需要强大的区(市)县,以 " 智造高地 幸福水城 " 定位的新津肩负重任,使命必达。
作为历史上的 " 南方丝绸之路第一站 ",今天的新津,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

新津,既是成都都市圈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四川加快构筑向西向南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重要支点,更是共建 " 一带一路 " 与泛亚发展的重要枢纽。
其二,新津的 " 工业强区 " 战略、" 智造高地 幸福水城 " 定位,与国家层面的产业导向相一致。
以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为主的产业布局,更与国家层面 " 再造一个高新技术产业 " 的蓝图相契合。
" 十五五 " 规划建议,将实体经济置于优先位置,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强调发展 " 智能制造 ",重点推进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氢能、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
作为工业大区,新津区 2024 年第二产业占 GDP 比重为 42%,其中制造业占比约为 30%,比重明显高于全市、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今年以来,新津制造业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9.2%,工业投资更是保持两位数增速,全年制造业比重有望稳中有进。

图源:成都新津
其三,营商环境也是竞争力、生产力。" 中国民营经济摇篮 " 的金字招牌," 敢闯、善创、坚守、奉献、共生 " 的 " 五津 " 精神,本身就是做大民营经济、扩大招商引资引才 " 磁吸力 " 的最大 IP。
" 十五五 " 规划建议指出,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作为成都民营经济第一大区,新津区民营经济占 GDP 比重达 66.3%,民营经济对 GDP 的贡献达到 94.4%、税收贡献达到 75.6%,高于全国 "56789" 的民营经济水平。
民营经济如此强大,离不开新津数十年如一日的营商环境建设。
近年来,新津更是将营商环境提升为 " 一号工程 ",秉持 " 有需必应、无事不扰 " 理念,构建 " 政商恳谈 - 津商茶叙 - 周三企服 " 三级服务体系,推出 " 政策找企业 " 免审即享、易申快享智慧应用场景,推行 " 白、灰、黑 " 信用监管执法等一系列让企业叫好点赞的举措,引领服务理念之变。
" 有效市场 + 有为政府 " 结合,将一流的营商环境转化为创新创造的竞争力。
从千年大县到新兴城区,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区再到智造高地,从 " 中国民营经济摇篮 " 到加快建设民营经济发展高地,新津创造了巨大的增长奇迹,如今再一次站在了新的起点,未来必将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