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本草纲目》初刻本、笔走龙蛇的中医药方,承载“悬壶济世”宏愿的葫芦瓶……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医学,不仅是疗愈之术,更是一种渗透于人们饮食起居的生活方式。中医药如何在根植上海?上海缘何会成为近代中医学重镇?11月22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推出精心策划的原创特展“当归黄浦春——海上中医与健康生活”,讲述中医药文化与上海的故事。

展览以“医、药、养”为脉络,讲述中医药如何在上海根植,融汇中西、传承千年,并融入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仅展出一周的“明万历二十一年《本草纲目》金陵初刊本”等近300件/组珍贵文物及历史文献为观众书写了一部关于“海上中医”的传记。“药八方本草”“医众妙仙方”“养摄生养心”三大展区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海派中医的独特魅力。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本草纲目》金陵初刊本 上海图书馆 藏 (仅展一周)《本草纲目》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近30年修撰而成的医学巨著,金陵本是它的祖本,也就是最初的刻本,是最接近李时珍原著面貌的版本。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本草纲目》金陵初刊本 上海图书馆 藏 (仅展一周)

御制针灸铜人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藏  铜人全身刻有14条经脉循行路线及580个未标注穴位名的小圆孔。此铜人是乾隆帝为褒奖编纂《医宗金鉴》的有功之臣,于乾隆九年(1744 年)御制的针灸铜人之一。

文物视角解码海上中医

“此次展览不是一次关于中医的科普展览,而是聚焦这座城市与中医药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与之息息相关的联系。展览尤其侧重展示了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医生群体,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汲取现代医学知识,中西汇通。”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此次展览内容策划王成兰对澎湃新闻说。

展览开篇将带领观众一步步走进上海的“本草”世界。一幅晚清《江苏水利全集图》勾勒出江南水网纵横的地貌,结合史料,第一部分梳理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上海随着人口增长与商业繁荣,逐步成为全国药材集散地的历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参茸、银耳业务从药店业务中分离;而传统中药房则受到西药房影响,拓展营业范围,形成了大药房林立的社会景观。

展览现场 道地药材

雄黄山子

琥珀

江南何氏、龙华张氏、江湾蔡氏、青浦陈氏等名医世家的匾额、画像与族谱,串联起中医在上海的家族传承脉络。“医:众妙仙方”单元近代介绍了医者内外修养与近代上海名医情况,并全方位展示了近代上海中医人在科学浪潮下求存、求变、求新的探索与海派中医顺应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女子中西医学堂、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等一批医学院校和上海医会、中华医学会等学术社团的档案与实物则见证了医者们建构起中医的新式教育、实践系统的卓越贡献。

李烈钧赠与张氏医学第11代传人张杏园“仲景嫡传”

陆士谔 医方 蒋伟国藏

展览也不止步于回顾历史,更转向养生的人生哲学,传达着“从医到养”“从过去启迪当下”的信息。“养摄生养心”部分将历史智慧引向当代生活。孙思邈认为,高明的医者绝非仅仅深谙《黄帝针经》、了解五脏六腑即可,更应该通晓诸家学问。这一理念在展览中也有所体现,张骧云用紫砂壶、胡彭寿用小提琴等实物让观众看到历代名医在医道之外旁及多面;清代吴待秋所绘《篱菊霜蟹图》、民国时期海棠式铜手炉等文物,让观众看到中医养生也在动静结合、修身养性之中,倡导“功夫更在岐黄外”的健康生活理念。

妇科名医胡彭寿用小提琴 胡士磬藏

上海缘何成为近代医学重镇?

 “当归黄浦春”特展以城市历史为切入点,解读中医药文化与上海的深刻关联,以及上海缘何会成为近代医学重?

展厅中徐光启《农政全书》及海上画派名家所绘的花果图册、风味图轴展示了江南物产的丰富,从和一旁的名家膏方的呼应中,观众能了解到“食药同源”理念是如何体现在上海地区冬令进补、服食膏方的习俗之中的。正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上海城隍庙梨膏糖,以雪梨、贝母、百部、前胡等为原料经煎制、浓缩再切块,就与早期膏方多有类似之处。

王一亭 临石涛花果图

陈存仁为天津常先生所开膏方之开路方

1950年代老城隍庙梨膏糖合作商店

“展览勾勒了一个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医生群体,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面对时势变化和疾病痛苦,也在不断汲取现代医学知识,中西汇通。”“医者不仅悬壶济世,他们还教书育人,创办学校、培养人才、上海得以成为近代医学重镇与这批医者群体密不可分。”王成兰说。

江南何氏、龙华张氏、江湾蔡氏、青浦陈氏等均为上海名医世家。除本地中医世家,开放的城市品格和风云变化的时代格局也使不少医者在近代汇聚于此,令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医学重镇。

1939年 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廿九级学生全体摄影 贾杨、贾茗萱藏

1920年,余云岫提出“中医的治病,究竟是靠着什么呢?”成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医存废争论的时代之问,而上海的医者在时代浪潮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点石斋画报》中描绘的“西医治病”“开腔相验”等新奇场景,到恽铁樵提出“取西医之长,合化产生新中医”的中西医汇通宣言,再到1929年中医界为“废止中医案”赴南京请愿的历史照片,兼容并包的海派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发展,也令上海在中西医学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法大药房招贴画 邵毓挺藏

“疔疮大王”顾筱岩出诊时使用的皮质药箱 上海市长宁区 天山中医医院藏

此外,11月22日,上海市第五届健康消费节(第四季度活动)及上海市第十一届野山参文化节同期开幕,以“策展+文化节”的模式,将传统滋补文化与海派医药特色生动呈现,推动中医药文化走近大众、服务民生。主办方表示,希望市民观众不仅能在观展过程中更加了解传统文化在上海的传承发展,更能通过此次展览找到属于自己的养生之道。

此次展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药行业协会主办,上海上药神象健康药业有限公司支持

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