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抗战时期,曾应毛泽东主席指示题写“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在1949以后的上海,他更是题写了铁路枢纽“上海站”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并使用至今——舒同书写的“上海”二字已成为城市标志字体,他的书法早已融入上海这座城市的肌理。

舒同(1905年—1998年)是名震海内的革命家,也是家喻户晓的书法家,其书体也被称为“舒体”,曾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红军书法家”“马背书法家”“党内一支笔”,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在舒同诞辰120周年之际,11月22日,由中国书协、上海市书协支持,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海派艺术馆等机构主办的“笔阵横扫——纪念舒同诞辰120周年文献展”与学术交流会在上海海派艺术馆举办,以文献展示与学术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梳理舒同的艺术成就与贯穿笔墨人生的时代精神。

舒同(1905年—1998年)

展出现场

11月22日,上海海派艺术馆对外展出的“笔阵横扫——舒同120周年诞辰书法文献展”,展出了舒同先生主要人生历程的文字介绍、各个时期的图片、出版的作品集、读书批注、文房用品,以及部分题匾、碑刻拓片、书画作品复制品等。展出作品中,最早是舒同20多岁书写的书法匾额《杖国延年》(复制品),全然的颜体,敦厚稳重。

《杖国延年》

澎湃新闻在展出现场看到,舒同生前使用过的毛笔、砚台、读书笔记等,仿佛如见其人。其中,两本书籍的页面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他的读书感想。

现场展出的舒同读书笔记

舒同使用过的笔砚

展出现场的舒同《我的自传》

舒同1905年出生于江西省东乡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5岁学书,14岁获“东乡才子”美誉,后临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名家碑帖。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他于1920年和进步同学一赶快成立“ 金兰同学社”,后又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积极投身求救国。1925年舒同发表《中华民国之真面目》,痛斥国民政府,次年他参加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书法与生俱来的热爱,令他在峥嵘岁月里也从未放下毛笔,一有闲暇,便练笔不辍。在书法磅礴大气的毛泽东主席眼里,舒同书法亦称上品。毛主席曾称赞他为“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枝笔”,并不止一次向各界推介舒同书法。

展出现场

舒同题华东烈士陵园:功在国家 名留青史

舒同独特而难以复制的革命与艺术人生,不仅记录着个人风格的蜕变,更折射出他对于书法艺术的深刻思考。作为“舒体”的开创者,舒同的书法犹如一部浓缩的中国笔墨进化史——从颜鲁公的雄浑殿堂出发,再到何绍基,最终自成一体。

舒同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仅参与了中央苏区反 “围剿”、长征等诸多关键战事,还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要职,参与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指导华东野战军新式整军运动,助力多场战役推进。同时他以笔墨为武器,创办《抗敌报》、书写“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以及数百条抗战标语,既感召青年参军,又瓦解敌军意志,还曾以一封书法书信说服前清翰林参政,成为特殊的革命宣传力量。

舒同题写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

舒同在抗日战争时的旧影

1939年,舒同书写的白求恩大夫追悼大会标牌

他的“七分半”字体独树一帜,被誉为“舒体”,融合多体精华,风格宽博端庄。他为数百报刊、高校、名胜题写刊名与匾额,在社会大众间有着广泛的流传度与认可度。他始终践行 “为人民书写” 的理念,让书法走出书斋,既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也为后世书法如何结合时代、服务社会提供了典范。

1981年,76岁的舒同牵头促成中国书协成立,这是中国有史以来首个全国性书法团体,让书法家有了专属组织与归属感,也从组织上确立了书法的独立地位。他也被推举为首任中国书协主席。在此基础上,各级书协组织纷纷成立,书法展览蓬勃兴起,书法专业报刊接连创刊,开创当代书法热的局面。

他与上海渊源深厚,留下了上海站、华东师大、同济大学、上海水产学院、华纺、华东化工、一医、二医、上财、上戏、上体、劳动报、上海站、上海展览中心等一批墨宝,其中“上海”二字已成为城市标志字体,上海也成为舒同体最为流行的地区之一。他的书法既汲取海派文化养分,也为海派书法发展注入活力,更以“为人民书写”为使命,与民族命运的脉动紧紧相连。

上海站

舒同所书的上海水产学院

此次文献展以“笔阵横扫”为主题,集中呈现舒同先生书法作品文献复制品50余组(件),涵盖其代表性榜书、毛泽东诗词题材创作、自书诗及题字等多种类型。展览系统展现舒同先生从长征时期笔戈并举到创立“舒体”书风的艺术历程,突出其“七分半”字体融汇楷、行、草、篆、隶与颜、柳、何绍基等名家精髓的独特风格。此外,还展出了大量舒同先生与上海深厚渊源的文献资料,呈现他在上海华东局工作期间对海派文化的影响,以及其书法在当代的传播与接受。观众可近距离欣赏《长征》《清平乐六盘山》《黄鹤楼》《宋庆龄故居》《全国农展馆》《许家崖水库》等经典作品的复制文献,感受其笔墨中蕴含的雄浑气魄与时代温度。

“笔阵横扫——纪念舒同诞辰120周年书法学术交流会”现场

在文献展开幕当天举行的书法学术交流会汇聚全国各地的书法学者、知名书法、评论家等40余人,与会者或从书法本体剖析舒同书法渊源与艺术特色,或从历史与社会层面诠释舒同先生备受推崇的原因。

军旅书法家、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原副主任童世平回忆说:“舒同同志是资历很深、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杰出的书法家,他在担任第一届中国书协主席以后,对推动书法事业的发展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表示,舒同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人物,他独创了“舒体”,近代书法家能够称为“体”的也不多,“他的艺术特色,从笔法上看一个是圆融的圆;一个是厚重的厚;三是重,下笔很重;四是拙,他是在正大气象里有一种拙在里面。最重要的他的字法里有绵里藏针的概念,主要得益于他的篆籀之气,他的技法继承了何绍基。

 上世纪80年代,第一届中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右)与副主席启功

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在视频发言中表示,舒同先生是老革命家,同时又是对当代书法事业有卓越贡献的书法家中的大家,“他是是我非常崇敬敬仰的前辈。现在再看舒同对催促和倡导中国书法的发展,尤其是在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所以舒同先生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书法家,更是作为书法史上的历史人物,因为有了他的努力,书法家才会有了今天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以及社会对我们的认知,我们才知道书法是可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独立专业。”

舒同在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活动时旧影

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张潇羽在交流会上代表中国书协致辞。

中国书协副主席潘善助说,舒同先生作为历史人物,在中国书法史上必有浓重的一笔,加上他鲜明的书法风格(高辨识度的舒体)以及北大方正推出的“舒同手书行书字库”,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舒同先生的书法艺术也必将传得开、留得下。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郑逸文说,在书法的守正创新、成古立今方面,舒同实现了传统文化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舒体”是将传统儒家士大夫精神的不卑不亢、浩然正气与现代自由民主启蒙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结合,表现出更广泛的大众性、人民性。

《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朱培尔说,青年舒同以笔为枪,将书法的筋骨血肉与民族命运的脏动紧紧相连——在字里行间,可以触摸到那份为理想而战的滚烫热忱与无畏气魄。他将书写从案头清供变为战斗号角,使书法艺术获得前所未有的磅礴力量。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说,舒同从颜字入手是非常重要的,在书法家当中也许他是极少数的能和颜真卿心灵沟通的书法家,“颜真卿是中国历代书法家当中最有家国情怀的,最后以身殉国。这个精神和他们那代人看到国家危亡的精神状态是共通的。所以他对颜真卿学了形,同时又学了神,相似的都是家国情怀。”

对于舒同书法给上海留下什么的问题,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说,“他的艺术之道也汇入了上海城市文化精神,包括创造、创新、从容,与海纳百川的精神,舒同先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书道精神,进一步养育了上海的城市文化精神。”

舒同题写的华东师范大学

《人民日报》知名编辑、资深评论家邵建武回忆说:“当年曾到舒同的家里,看到他的桌上和地上起码有300张书法作品,他在家里是不断写各种不同风格的书法,有临写,但不仅是临写,他其实更多的是通过书写表达自己的心境。他在外面才写‘舒体’。”

舒同以隶书所书《鲁迅的诗》

书法评论家马啸曾在兰州见过舒同挥毫,他说,舒同生前有着显赫的身份,政治的,文化的,但他却是泰然处世,甚至视自己一生钟爱的书法为“余事”,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首任主席,但在位时,没有开过一个个人作品展,没有出过一部作品专集,没有收过一个弟子,“更甚者,在他最负盛名的八十年代,竟然力辞中国书协主席一职!他的首次个展是在他辞去书协主席之后才举行的,舒同让人感佩的是,他尽管离政治很近,是高级领导人,但这并不妨碍他书艺的提高与深入,他的书法成就并不是因为他是高级领导人。最了不起的一点是何绍基书法在晚清以后几乎成为潮流的时候,反而舒同在这方面是贡献最大的。”

曾与舒同有过交往的当代艺术家魏立刚回忆说,舒同无疑是属于政治家出身的一代书法大匠,他题写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像一面旗帜,携带饱满的革命激情,充满必胜的信念,俨然一座灯塔。抗日军政大学荟聚着共产党人的革命种子,是蓄势爆发的摇篮。舒同在马背上、在行军途中书写在墙壁上的战斗标语,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他与毛泽东探讨书法,与宋庆龄等交往甚密。1949年以后许多政府机构、大学是他题的字迹,舒同的书法以颜真卿为基座,揉入傅山、何绍基、钱南园。我所见过他题写的牌匾,真是气团涌动,高山仰止,翰墨典范。

舒同自书诗一首

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上海文联原专职副主席沈文忠表示,如果说颜真卿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楷模,舒同毫无疑问是当代革命者和书法人的典范或者楷模。

与会学者表示,对于现代中国书法,舒同的贡献首先不是舒体,而是开风气,舒同的七分半书法,正是其戎马生涯、革命情怀与艺术追求的高度结合。正是意气风发这个时代精神的体现。思想与情怀的高度。他是传统书法的继承者,同时也是新时代书法艺术极其重要的推动者。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极大地拓展了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发展空间,因此他也当仁不让地成为第一任书协主席。其后,他又主动辞让第二届主席选举时的唯一候选人,而改任名誉主席,意在打破当时普遍存在的协会终身制,充分彰显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舒同旧影

与会者认为,舒同作为中国书法现代转型的关键人物,其艺术实践深度融合了革命情怀与文化理想。他所创立的“舒体”不仅是对传统笔法的创造性转化,更在结构、气韵与时代精神之间建立起独特的审美体系,体现出“笔墨当随时代”的自觉追求。正如中国书协在舒同120周年纪念活动中的序言所言,“先生立德、立功、立言、立艺,在中国革命史与当代书法史上,铸就不朽丰碑”。

此次纪念舒同诞辰120周年学术交流会由张立行、王飞翔、顾村言先后主持。文献展与交流会由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杂志社、海派艺术馆等机构主办。

舒同书法:节录 唐李白诗 江上吟

舒同书毛泽东词 清平乐六盘山

舒同信札

舒同题:许家崖水库

舒同题全国农业展览馆

舒同题:宋庆龄同志故居

舒同题:黄鹤楼

舒同所题的武汉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