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上海徐汇滨江,模速空间。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据新华社报道,4月2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和市长龚正陪同下,来到位于徐汇区的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

在这里,总书记通过视频短片了解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察看重点孵化企业的大模型产品展示,听取相关技术研发和企业生产经营介绍。他对上海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取得的实效给予肯定。

上海正建设人工智能高地,打造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突破4500亿元。模速空间是上海市打造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平台,现已入驻企业100余家。

作为上海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载体和创新引擎,模速空间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打造“未来坐标”

从上海人民广场乘地铁只需20多分钟就能来到徐汇滨江。走出龙耀路地铁站,外面充满现代而艺术的气息,抬头便能看见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

这里是一片人工智能产业的聚集地,方圆一公里内,坐落着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阿里、微软、商汤、港科大上海中心等科技巨头机构,还有无问心穹、依图科技、派生万物等众多AI大模型创新企业。

作为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徐汇区模速空间于2023年9月揭牌,仅38天就使1.3万平方米楼宇空间实现从毛坯到“拎包入住”。载体建设和企业招引同步进行,模速空间揭牌时已有21家企业入驻,揭牌100天后,入驻企业数量突破50家,创新浓度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模速空间已入驻企业100余家,辐射带动徐汇区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累计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约占上海市的61%,形成了从算力、基模、大语言、端侧等基础设施建设,到生命健康、消费、金融、文娱等垂直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这里不仅是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策源地”、青年创业的“首选地”,更是标杆应用的“涌现地”,产业赋能的“核爆点”——通过政策创新、生态协同与场景开放,上海正以模速空间为“核爆点”,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从全国看,上海得益于在人工智能产业上率先布局和技术积累,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与传统科技园区相比,模速空间也有自身目标定位,要努力打造“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

借助上海的综合资源优势,模速空间正联合诸多国际顶级机构、国家级战略力量以及科技产业巨头,通过全球协作与多方赋能,致力于将上海打造成比肩硅谷的“未来坐标”,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领域的全球标杆。

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晶晶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说,模速空间的“全球最大”,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大”,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入驻企业提供算力调度、开放数据、金融服务、综合服务、人才服务的“保姆式”服务。

根据规划,2025年上半年模速空间的总面积将进一步扩展至10万平方米。一个全球级别的AI孵化生态正加速崛起,推动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激活生态社群

模速空间打造“全球最大”,不仅体现在体量的迅猛增长,更重要的是“生态”上的升维。

当记者走进模速空间,能清晰地看到一条大模型浓缩版的产业链,包括算力层的商汤、无问芯穹,数据层的库帕思、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开源数据平台OpenDataLab,应用层的能源大模型达卯智能、派生万物等。基础模型之外,这里还有大量垂直领域的应用模型。

无论模速空间运营方还是入驻企业,在采访中经常表达这样一种观点:这片AI沃土,追求的不只是“投资几十家公司孵化出一家独角兽”,它更致力于搭建一个充满互动与智慧碰撞的交流平台,激活一个庞大的人工智能生态社群,孕育产业全链条的可能性。

很多企业在模速空间诞生、成长和壮大,并彼此合作。2023年5月无问芯穹成立时,还是一个源自清华大学的初创团队,同年9月入驻模速空间时成员只有7个人。模速空间运营团队手把手为其创业提供协助,无问芯穹很快在上海完成公司注册,解决知识产权专利、模型备案、房租和算力补贴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短短一年后,无问芯穹在AI赛道上已取得斐然成绩。4月29日,无问芯穹CEO夏立雪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累计融资已近10亿元,员工规模扩大到200多人。无问芯穹专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研发,实现了国产大模型算法在多种国产芯片上的高效协同部署运行,增强了国内算力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

“我用9个字概括,就是‘手把手、肩并肩、心连心’。”无问芯穹负责人如此形容与模速空间的关系。2025年,无问芯穹与上海仪电、模速空间共同打造了旨在解决大模型企业算力瓶颈的重磅平台——“算力生态超市”,还将共同构建算力交易生态,促成供需多边交易。

目前,模速空间整合九大算力供应商,联合投用超10万张卡,为企业提供了百万份“免申即享”的算力券。AI企业在这里最多可享受100%的算力补贴,2024年以来模速空间累计投入超3.6亿元,帮助众多初创企业降低运营成本,也为大模型创新性研发奠定深厚基础。

事实上,模速空间不仅关注人工智能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还致力于开源生态建设,让创新协作走向深入。通过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市级语料运营平台库帕斯科技,面向初创企业搭建提供高质量开源语料和普惠语料,帮助企业更快完成大模型训练及优化。

赋能千行百业

模速空间是一个结合了孵化器、加速器、投资平台、技术社区和产业生态圈的综合体,相比于单纯做底层模型研发,它更像是连接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的桥梁,推动AI在金融、制造、汽车、机器人、城市管理等各领域快速应用。

换句话说,不只追求单点突破,模速空间要打通技术到应用的全链条,加速整个产业成熟,从而助力上海乃至全国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在模速空间的赋能下,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和初创标杆企业已实现关键跨越。比如,在具身智能领域,商汤科技的“元萝卜”下棋机器人以高精度AI算法驱动,实现了与用户的实时交互下棋,还兼具教学指导能力。在智能穿戴领域,星纪魅族“Starv Air2 AR”智能眼镜则通过轻量化设计和高分辨率显示系统,让用户能够在文娱、翻译、导航等多场景中获得别样体验。

2025年3月,全国首个AI+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区在徐汇区启动建设,锚定万亿级赛道。仪器仪表产业是工业体系的神经中枢,上海仪电集团副总裁张丽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大模型作为工业革命级的生产力工具,正加速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从数字化转型到智能化升级,她相信AI将为高端仪器仪表产业智能化转型按下“快进键”。

入驻模速空间的积梦智能擅长将工业AI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积梦智能CEO谢孟军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具有巨大的规模和潜力,借助AI赋能,在中国智能制造产业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催生出一些类似于西门子、SAP这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型数字化公司。目前,该公司已服务于上汽集团、中国航天、上海电气、华峰集团等标杆企业。

AI与城市治理的深度融合,已开始让上海迈入量子城市新阶段。通过AI赋能城市治理,上海将打造时空联动、虚实相生的数字体系,比如通过生成式AI实现建筑、道路、管网等要素的自动重建与动态更新,为城市规划、应急响应、公共安全提供“毫米级”空间分析能力。

事实上,上海不只有模速空间,目前初步形成西有徐汇模速空间、东有浦东模力社区的发展格局。

在黄浦江以东,模力社区以张江科学城作为超级场景,推动垂类模型赋能具身智能、生命科学、智能生产、科技金融等各方面。2025年1月,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已启用,浦东正力争打造世界级机器人产业集群。

在上海,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AI企业有着差异化的认知和愿景。但在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道路上,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对标国际最前沿的大模型发展水平,做出中国企业自己的引领性产品。

全球AI行业瞬息万变,技术革新的方向难以预料。上海通过布局人工智能大模型全产业链,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如同历次产业和技术革命一样,最终让AI的浪潮惠及每一位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