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今年是上海对口援藏30周年。30年来,上海援藏始终对标对表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始终坚持“中央要求、日喀则所需、上海所能”相结合原则,先后十批次认真接续推进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特别是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第四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以来,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指引下,上海援藏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沪藏两地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频次增多且形式多样,起到了贴近群众需求、深化思想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增强“五个认同”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各民族团结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样本。

近期,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再次走进上海对口支援的日喀则市及相关五县,围绕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开展的一系列交往交流交融工作进行深入调研。今天起,澎湃新闻将陆续刊发《上海援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六篇系列报道,分别呈现上海援藏在青少年体育活动、乡村干部培训、两地文化交流、文创产品开发、医疗教育合作、区外就业支持等多个领域开展交往交流交融的工作实践,形成上海援藏工作模式的具象写照。

2024年5月,在“咖啡一条街”永康路上,有着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月活动。游客手中的咖啡杯变成了可食用的“牦牛饼干杯”,咖啡和青稞酒碰撞成为“青稞酒冷萃”,甜品则被设计成珠穆朗玛峰的创意造型。沿街20余家商户相继推出了藏文化特色餐饮与文创产品,网红街摇身一变成为了微缩版的西藏风情展示街。

这场名为“汇爱萨迦春日徐迦会”的活动,是上海对口援建日喀则开展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成为了沪藏两地文化共鸣的一个音符、一个节拍。

在日常生活里,我国各民族都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和生活场域,通过文化交流活动来增进互相了解、联络彼此感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自2022年赴日喀则开展工作以来,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以下简称“联络组”)在传统文化中深入思考,寻觅活动灵感,精心策划组织了多种创新形式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从唐卡艺术展在沪亮相,到上海非遗日喀则校园行;从氆氇技艺走向国际,到援藏旅游包机的迭代升级。三年里,越来越多的沪藏文化交流活动在两地之间实现“双向奔赴”。

在艺术与生活中体验萨迦千年文化

日喀则是珠峰大本营所在地,同时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日喀则不仅是格鲁派历代班禅的驻锡地,而且也是藏传佛教各宗派交汇交融的地方。上海市徐汇区对口支援的日喀则市萨迦县曾是西藏历史上的政教文化中心,萨迦派曾发祥于此,萨迦班智达以其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和平解决了西藏的归属问题。其后,萨迦法王八思巴政权于忽必烈统治时期正式归属于元朝管辖。

如何将萨迦县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上海展示出来,让更多上海市民对远在几千公里之外和几百年前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是上海援藏萨迦小组组长、萨迦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沈佳梁反复思考的问题。在一次招商活动中,沈佳梁偶然发现,唐卡很受上海企业家群体的青睐,一些企业家有收藏唐卡的习惯,这个细节激发了他的灵感火花。

唐卡是一种绘制或刺绣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画派众多,2006年“藏族唐卡”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是萨迦县独有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萨迦唐卡在众多画派中与众不同。

“江河汇流遍弘海内”萨迦唐卡艺术展。本文所有图片均由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提供。

2023年6月,上海援藏萨迦小组策划了“江河汇流遍弘海内”萨迦唐卡艺术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上海市徐汇区艺术馆同步开幕,共计展出73件萨迦唐卡艺术作品。其中,来自萨迦寺所藏的17件《八思巴画传》珍贵复制品,生动反映了西藏自元代以来纳入中国版图,各民族密切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史实。

“江河汇流遍弘海内”萨迦唐卡艺术展上,藏族艺术家现场手绘吸引了游客驻足观赏。

“西藏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艺术形式,只要找到契合的表达方式,就能在上海的市场中生根发芽,触动人心”,沈佳梁说。这场为期两个月的唐卡展最终共接待观众约28万人次,在2024年被国家文旅部和国家民委评为“春雨工程”优秀项目。

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是文化交流的绝佳载体,体验不同民族的饮食特色同样也能拉近彼此距离。

在2024年5月举办的“汇爱萨迦春日徐迦会”活动上,联络组尝试策划了一条更生活化、更场景化的文化交融路径。永康路的商户自发推出了酥油咖啡、青稞华夫饼、藏茶、青稞酒酿、墨脱柠檬等带有西藏元素的“网红”新品,招揽到许多顾客打卡留念;萨迦县索舞团和歌舞团通过快闪演出点亮整个徐汇街区,吸引到大量市民驻足拍照。不仅如此,这场活动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彼时的永康路正在为如何开展商业转型而苦苦挣扎,不同文化的碰撞为昔日的“酒吧一条街”“咖啡一条街”激发了新的生机。

“汇爱萨迦春日徐迦会”活动为永康路带来了大量人气。

从殿堂级的艺术展览到街头巷尾的特色饮食,对于上海市民而言,西藏文化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姿态,走进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拉近了距离。

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上海市民对西藏的了解,也具象化地邀请上海市民亲身去实地参观游览。2024年9月,在第三十五届上海旅游节开幕式上,日喀则市文化和旅游局设计的“珠峰之乡吉祥日喀则”花车和萨迦索舞表演方队亮相和参与演出活动。

“珠峰之乡吉祥日喀则”花车登场亮相第三十五届上海旅游节。

“根据我们的调研,去日喀则的游客以年轻人为主,占一半以上。”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则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葛永铭说道,“通过花车巡游能展示日喀则的文旅特色,我们针对年轻客群,重新设计了花车的整体风格,在体现西藏特点基础上,更加简洁明快、富有活力。希望大家能关注日喀则、想来日喀则、来到日喀则。”

在非遗传承交流中寻找共鸣

2024年10月,由葛永铭牵头策划的“上海非遗西藏行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日喀则的校园举办。这也是自1995年上海对口支援日喀则以来,首次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赴日喀则专题交流展示活动。

通过这场活动,昆曲、江南丝竹、上海剪纸、海派面塑、海派木偶戏、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海派魔术等7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来到日喀则,以课堂教学、舞台演出等表现形式,拉近了当地青少年和内地传统文化的距离。

上海戏剧学院木偶专业师生演出海派木偶戏《三个和尚》。

据葛永铭介绍,上海有300多个非遗项目,其中不少项目在历史上曾与西藏文化有过交流与借鉴。比如在玉雕中,双方就有许多共通的饰品符号。回顾当时课堂上的氛围,葛永铭说:“孩子们都特别喜欢,没有一个人走神,对老师的每一个互动都有回应。这种纯粹的热情也深深打动了授课的传承人们,不少老师都摘了氧气在教学、在表演,哪怕有高原反应也要把最精彩的内容呈现出来。”最后,当江南丝竹的老师们在课堂奏响《我和我的祖国》时,全场孩子们自发地站起来齐声合唱。葛永铭说,这是对“中华文化,浸润人心”最生动的诠释。

现年68岁的奚小琴是上海剪纸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当回忆起参加的这场活动时,她说:“这是藏族孩子们第一次接触上海剪纸,教的内容,他们也都很乐意学习和做做看。我设计了白玉兰花与格桑花的剪纸,把样张和作品都留给了他们。”

奚小琴手把手教授藏族小学生剪纸。

在奚小琴看来,这场规模不大但意义深远的交流,为沪藏文化双向交流开辟了新的通道。“西藏的风土人情也会为我的创作带来灵感。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去的”,奚小琴说。

沪藏两地文化交流的活动正越来越丰富。2025年3月27日,受上海轻音乐团的邀请,日喀则市定日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谐”登上了“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共饮一江水》的音乐会舞台,呈现海派文化与藏族艺术的碰撞交织。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音乐会的收入也被全部捐赠用于支援定日县6.8级地震的灾后重建。

沪藏联结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的交流,带来了人与人之间更近、更亲、更深的理解,也在催化着更多的人来人往。联络组精心策划的上海援藏旅游包机项目,历经了从1.0版(上海援藏旅游包机)到2.0版(上海援藏跨境旅游包机)再到3.0版(上海援藏入境旅游包机)的迭代升级,不仅向全国游客提供了一种“打开西藏”的全新方式,更是以沪藏联结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日喀则。

2025年5月19日,日喀则迎来了67名来自日本、阿根廷的入境外籍游客。这是日喀则首次迎来入境旅游包机,也是近年来日喀则规模最大的入境包机游客团。

2025年中国旅游日“上海—日喀则”援藏入境旅游包机首航活动仪式。

在联络组的穿针引线下,上海市文旅局与日喀则方面合作,充分利用2024年底国家出台的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组织国外游客开展先游览上海、再飞往日喀则的高原文化探索之旅。

据悉,此次日本游客主要来自东京、大阪等地,以大学毕业旅行年轻群体为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游客中有一群来自阿根廷萨尔塔省的足球少年。阿根廷萨尔塔省和中国西藏一样地处高原,孩子们常年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生活、训练。根据活动安排,他们抵达日喀则后,除了领略当地独有的自然人文美景,还将与日喀则市青少年代表队举行一场足球友谊赛。大部分萨尔塔省青少年是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他们对飞越半个地球,前往另一端的中国西藏日喀则万分期待。

来自阿根廷的足球少年正在办理值机。

2025年5月20日,这支阿根廷足球队和雪域高原上热爱足球的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的足球队一起踢了场足球友谊赛,毫无疑问,这场足球赛是上海援藏2025年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中最重要的一场。比赛开始前,日喀则球员为阿根廷球员献上洁白的哈达,双方互相赠送了球衣和队旗,观众席上的加油声和“Animo”(西班牙语加油)此起彼伏。比赛到中场时,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比赛不得不因此中断,但跨国友谊的种子已经种下,双方球员都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希望能再有机会来西藏,踢完这一场比赛”,阿根廷球员普卡卡洛斯说。

足球友谊赛现场,着红色队服的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足球队。

通过旅游包机和跨国足球赛,“我们传递的信号是,西藏欢迎国际旅客,向大家展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葛永铭强调,“上海援藏旅游包机3.0版,不仅是旅游线路的一次创新升级,也是西藏实现高水平开放、展现现代化风貌的重要窗口”。据了解,自2023年上海援藏旅游包机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执飞17架次,输送国内外游客超过1700人次。

文化的交流互鉴,最终指向的是相互成就与共同繁荣。这一点在日喀则传统氆氇技艺借助上海设计力量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清晰。

2022年,在联络组的引进下,上海市质量金奖获得者——上海沙涓(Sandriver)时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沙涓时装”)以产业合作方式来到日喀则,帮助当地古老的氆氇(plu,是藏族人民手工生产的一种毛织品,可以做衣服、床毯等,举行仪礼时也可作为礼物赠人)技艺迭代更新,充分发挥援藏项目的联农带农机制,让藏族“阿佳”(在藏语中是“姐姐”“大姐”的意思)参与到培训和生产中来,助力产业带动就业、带动增收。创新设计后的氆氇产品,频频叩开国际高端市场的大门,连年亮相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Maison&Objet Paris),成功入驻法国顶级百货乐蓬马歇(Le Bon March)、美国Neiman Marcus萨克斯纽约第五大道精品百货店。

2024年9月,在第79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的第一夫人午宴(First Ladies Luncheon)上,沙涓时装为现场带去了一场氆氇时装秀,展示了现代工艺设计与日喀则氆氇传统手工艺相结合的35套成衣作品,让世界惊艳于中国千年非遗的活化和魅力。

在第79届联合国大会期间的第一夫人午宴上,沙涓带来的氆氇时装秀。

对于近期在美国市场的表现,沙涓时装创始人郭秀玲分享道:”即便受到贸易关税的影响,我们的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仍得到了热烈反馈。美国买家十分认可我们的产品,我们的第一家门店也在筹备中。高海拔顶级原料、千年非遗工艺和中国文化基因,三者的结合创造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回顾与日喀则的结缘,郭秀玲认为是一种相互成就。“日喀则独特的自然色彩、文化符号赋予了产品灵魂,而上海的研发和市场能力则让这些珍宝得以被世界所关注。”

沙涓时装创始人郭秀玲(右一)在活动现场接受采访。

现在,以旅游、赛事、非遗等为载体,这种文化交融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其中既包含沪藏的互动和交融,也蕴含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和交流。

文化交流的深远回响 种下跨越世代的种子

2020年8月28日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明确提出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近年来,援藏工作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展开,沪藏两地基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也迎来了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

对于上海援藏干部而言,交往交流交融工作远不止步于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更重要的是心灵工程的构筑与未来种子的播撒。沈佳梁对此有深刻的感悟,他将援藏工作分为三个层面:最基础的是“建房子”,即依靠资金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医疗教育等民生保障事业的推进,能直接提升当地群众的获得感;而最具长远意义的则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工作。

他形象地比喻道:“尽管每场交往交流交融活动的覆盖面无法精确统计,但是它们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有些作用可能是在5年、10年甚至20年后才展现出来。从这个角度上讲,交往交流交融活动的覆盖面是最广的、影响也更深远。西藏的发展依赖于在西藏的每一个人,但未来肯定寄托在孩子身上。通过活动埋下的种子,将来一定会长出希望之花。”

在两地文化交流中,媒体的深度参与开辟了新的叙事维度。《潮童天下》是一档已经播出十余年的儿童综艺访谈类栏目,秉承“无台本,不强加,不干涉”的特点,通过现场即兴互动,使孩子们发挥想象,畅所欲言。2025年4月、6月,在联络组的邀请下,《潮童天下》节目组两度来到日喀则,组织策划拍摄日喀则孩子们的故事,即《潮童天下》援藏版。据制片人沈腾飞介绍,栏目组还为日喀则当地师生带来了定制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素养交流课程,6月5日至12日,约20名日喀则小朋友来到上海录制节目,并和上海的小朋友一起开展交流互动。

《潮童天下》援藏版在日喀则当地录制现场。

在沈佳梁看来,这种交流是双向滋养的过程,上海的小朋友在交流活动中也常常会有新的体悟。“很多上海的孩子在交流后,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们逐渐开始更多维度的思考:自己能为西藏的小朋友做些什么?能为缩小地区差距做些什么?能为社会发展做些什么?这种志向的萌芽是非常可贵的。”

《潮童天下》节目主持人与当地小朋友互动交流。

持之以恒的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如同一种“化学反应”,在代际更迭中逐渐显现和质变,其核心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当大家觉得彼此之间的距离感越来越紧密,交往和交流才会越来越充分,生活和事业才能发展得越来越美好。”沈佳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