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参考消息智库7月14日转载欧洲智库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Bruegel)本月初发布的研究提到,在比较美国、中国和欧洲在关键技术应用与创新方面的现状后发现,尽管美国在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存在明显优势,但中国追赶势头明显。而且中国技术崛起凸显出“规模”和“应用”的重要性。

文章指出,对中国和美国优势领域的分析表明,美国在大多数尖端领域仍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量子技术领域。中国在平均水平上紧随其后,但在半导体领域的主要子领域,比如元器件制造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正在完善视频和图像处理的基础研究,这对自动驾驶至关重要。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7月9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 ‘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中国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中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进一步来看,在制造业高端化上,中国也在跑出“加速度”。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袁达在当天的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高达72.6%,增加约1900亿块;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创造了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

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也在近期的一次公开活动上提到,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达全球30%以上,在高铁、汽车制造、新能源装备、电力装备、造船五大领域处于“领跑”地位,在生物医药、信息智能技术、芯片生产、高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也从“跟跑”进入“并跑”阶段。



相比之下,布鲁盖尔研究所认为,欧洲最具竞争力的是新兴量子技术,尤其是光子学等细分领域,但在人工智能和半导体技术方面明显落后。

此外,研究显示,欧洲在复制和应用其他国家关键技术突破性成果方面进展缓慢,远不如中美。这种差距主要源于欧洲市场分散、产学研联系薄弱、监管和语言障碍,以及企业规模较小导致的创新不足。

布鲁盖尔研究所称,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崛起凸显出两个关键事实。

首先,研究指出,要在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规模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具备这种规模优势。尽管欧盟整体经济规模庞大,但支离破碎的单一市场不仅对希望扩大规模的企业构成问题,还阻碍了创新。

“虽然欧盟各国存在多样化的市场生态系统,这在理论上有利于创新多样性,但在当今以规模经济为主导的全球竞争格局下,分散模式难以形成足够的竞争力。”研究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发展报告2024》中列出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存在的优势,其中特别提到,中国具有发达的数字基础设施和量大面广、多层纵深的消费级市场,这是模式创新和业态繁荣的重要基础,并且消费者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接受程度很高。

其次,布鲁盖尔研究所发现,来自中国的实践证明,没有转化应用的创新是不可持续的。基础研究的创新若要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企业必须找到将其商业化的方法。这需要产业界与大学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