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今年是上海对口援藏30周年。30年来,上海援藏始终对标对表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始终坚持“中央要求、日喀则所需、上海所能”相结合原则,先后十批次认真接续推进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特别是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第四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以来,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指引下,上海援藏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沪藏两地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频次增多且形式多样,起到了贴近群众需求、深化思想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增强“五个认同”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各民族团结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样本。

近期,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再次走进上海对口支援的日喀则市及相关五县,围绕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开展的一系列交往交流交融工作进行深入调研。澎湃新闻将陆续刊发《上海援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六篇系列报道,分别呈现上海援藏在青少年体育活动、乡村干部培训、两地文化交流、文创产品开发、医疗教育合作、区外就业支持等多个领域开展交往交流交融的工作实践,形成上海援藏工作模式的具象写照。

很多人是通过韩红的歌曲《家乡》认识的日喀则:“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清波,雄鹰在这里展翅飞过”。

这个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城市被称作“西藏粮仓”,常年种植青稞90万亩以上,产量40万吨,约占西藏的50%和全国的30%,是全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青稞生产基地。日喀则拥有1700多公里长的边境,境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农牧业、矿业、旅游业是日喀则的支柱产业。2019年起,对口援藏四省市(上海、山东、黑龙江、吉林)事业单位面向日喀则籍毕业生开通专项招聘,加上“西藏籍少数民族高校毕业专项招录公务员”考试等渠道,一批批日喀则籍青年飞越关山,纷纷走出珠峰故里。

近年来,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以下简称“联络组”)着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引导和支持日喀则群众到内地就学就业,实行援藏干部与毕业大学生“一对多”就业包保机制,帮助来自“如意庄园”(日喀则藏语“喜喀桑珠孜”的含义)的远方来客尽快融入国际大都市,在忙碌的职场上得到专业技能的积累与提升。

奔赴最发达的城市,融入最发达的城市

旦增大学时期就读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西南民族大学,对他而言,到上海工作是他的第一次“背井离乡”。

“西藏籍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专项招录公务员”的招聘岗位遍布全国各地,被问及为什么选择上海,旦增表示,如果不能留在家乡,那么就去中国最发达的城市。2022年,旦增毕业后经过层层笔试、面试考入了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部,目前在民宗条线上工作。学习行政管理的他专业对口,日常与民族和宗教界的代表人士沟通交流,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以及配合做好民族事务管理、宗教事务监管、公共服务及社会协调等方面的工作。

在上海市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学习月活动上,旦增(左三)在代表发言。旦增供图

来“最发达的城市”之前,旦增对上海的印象是在黄浦江两岸的摩天大楼,是作家笔下“当今世界最繁华和喧嚣的流动盛宴”。由于错把青浦区当作黄浦区,旦增来了之后才发现他工作的地方不是传统意义上繁华喧嚣的市中心。但当他对上海渐渐了解后,却对这个小小“乌龙”感到庆幸——黄浦区的房租太贵了。

据了解,日喀则籍青年入职转正后的收入普遍在一万元左右,上海的高房价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坎”。旦增住在单位附近的人才公寓,47平米有独立厨卫的一居室,租金仅需2000,除了冰箱洗衣机要自行购买以外,几乎可以拎包入住。相比他的同乡们,压力要小一些。

旦增(左一)参加所在单位组织的活动。旦增供图

青浦区是国家会展中心的所在地,旦增的单位有支援进博会的任务,他每年都会去“打卡”,参与进博会志愿保障服务队伍,看很多“其他地方没有”的品牌、展品,还给妈妈买了一个不知道是什么品牌的包。进博会之后还有文博会,让他大受震撼的是B站的线下嘉年华“bilibiliworld”,每年举办期间,地铁里都是Cosplay的二次元粉丝,“在上海,人们完全不会因为你穿着和别人不一样而用异样的眼光看你,只有最先进的地方才有这种待遇。”

现在,旦增买了一台“小电驴”,每天骑车上班只需十分钟,下班后会去健身或是在小区旁边打篮球。身高181公分的旦增曾是学院篮球队的主力,来上海后先后参加过第三届上海市篮球冠军联赛三人篮球比赛(青浦赛区)和“绿色青浦全民健身系列活动”青浦区篮球比赛。旦增常常会坐地铁去上海的篮球圣地——徐家汇公园篮球场,许多老外和一些抖音上的网红篮球博主也会去那边打直播比赛,他碰到过杨政、曹芳、方良超、丹尼等。

旦增(左二)在上海参加篮球比赛。旦增供图

尽管住的地方在车程十分钟内就有商圈,而且在百联奥特莱斯还可以买到打折的篮球鞋,但一到周末,旦增还是会约朋友们去市中心。到上海之前,他认为东方明珠和陆家嘴三件套代表着城市“发达”的景象,来了之后,他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更喜欢去“梧桐区”的咖啡馆,安福路上的Gregious SHADE、陕西南路的Gregious SHADE,都是他一去再去的老地方。有时临时起意,他会去旁边的贰叁叁脱口秀或是南京东路上的大笑喜剧脱口秀看表演。

谈到两地的差异,让旦增感触较深的是上海的快节奏,有时候上午开会、下午就要解决,“但这能够感受到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在努力”。现在的工作让他有机会参与甚至组织各种专题讲座、交流活动等,学习到诸如“低空经济”等新知识,接触到高端人才,如宗教界知名人士、民族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等,在这些人的身上,旦增不断学习专业技能与待人接物提升自己。他的目标是做好工作,把自身的本领打造好,希望以后可以结合自身从事民族宗教工作经验方面的优势,参与到一些沪藏两地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的项目中。2025年初,为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宗教领域走深走实,在联络组的积极推动下,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与上海青浦区的观音寺结为友好寺庙,扎什伦布寺民管会一行来沪访问交流,旦增全程参与接待,也实实在在体会到了一个交往交流交融项目是如何开展的。

1999年出生的旦增还是单身,他认为年轻人的生活并不是要像做题一样遵循某种模式,到什么年纪必须做什么事。不过谈及未来,正处于没有家庭负担年纪的旦增常常会担忧照顾母亲的问题。日喀则市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西藏自治区的人均预期寿命为全国最低,这意味着西藏籍青年要比其他地区青年更早面对父母养老问题。

旦增同时提到,由于藏族老人几乎都不会讲汉语,即使未来有能力在上海买房安家,西藏籍青年也很难像其他地区的就业青年一样把父母接到上海就近照顾。目前,他仍在努力融入这座他心目中最发达的城市。他认为已经融入了80%。

这里教育资源丰富,想在学历上继续提升

2023年,达瓦卓玛乘坐的航班在夜半时分降落,和许多日喀则籍在沪就业青年一样,那是她第一次来上海,舷窗外日夜不息的航灯,让她想到遍地流光、满城璀璨之类的词,那是和她雪域高原的家乡截然不同的景象。

然而,庞大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让她迷路了近一个小时,这个刚刚从川北医学院毕业的藏族女孩开始了她在“冒险家乐园”的“冒险”。因为抵达时间太晚,她在机场附近的快捷酒店住了一晚,第二天乘地铁奔赴单位所在的青浦区,在换乘17号线后,窗外飞驰的风景提醒她距离“遍地流光”的市中心越来越远,心里一度有小小的失落。

卓玛(左一)在上海和朋友的合照。卓玛供图

中介是她通过小红书联络上的,在坐了2小时地铁后,她和中介碰头。天太热,她又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只看了2套房后就于当天“定下”。一套三居室中的一间成为她在上海的第一个家,厨房有电磁炉,可以做点简单的饭菜。

根据政策,在工作满三个月后,达瓦卓玛申请了人才公寓,刚好和旦增是同一个公寓。日喀则市上海援藏联络服务中心为在沪就业青年提供了许多帮助,青年们通过联谊活动彼此熟络开来,旦增称达瓦卓玛为“姐妹”。有了独立厨房后,她做饭也并不多,相比家乡,上海的餐饮选择太多了、外卖太方便了,她笑着说自己最拿手的就是炒面、可乐鸡翅,还有煮(速冻)饺子。

日喀则市上海援藏联络服务中心为在沪青年组织的体育联谊活动。日喀则市上海援藏联络服务中心供图

她用天差地别来形容家乡与上海的差异,其中就包括生活的便利程度。尽管住在远离市中心的青浦新城,但想去的地方乘地铁基本上都能到达,乘高铁去长三角也非常方便;家乡却还有很多土路,想去哪里基本只能开车,她在网上买衣服很多店的物流还寄不到家里,即便可以邮寄也是统一寄到县里,要托人开一个半小时车去取,因此她在网上购物从没有“退货”这回事。如今,她喜欢在网上买些提升生活品质的小物件,刚刚买了一个别致的香皂盒,免运费。步行十分钟就有宝龙广场,不过她还是觉得外卖更加方便。

除了生活方式,两地的差别也体现在工作内容上。就职于青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监督所,达瓦卓玛的主要工作是区内医疗卫生行业的督促执法。在检查中,她发现这边的设备、药品“琳琅满目”,让医药专业的她竟也大开眼界,专业上的储备捉襟见肘。由于执法检查工作的特殊性,临时加班也是达瓦卓玛的常态,她收到最多的投诉来自于医美行业,她说这在日喀则根本接触不到。由于医疗机构控烟也是卫生健康委员会监督所的监管范围,他们在收到投诉电话后也会配合警方到现场处理。达瓦卓玛表示,在上海,大家都讲法治、讲规矩,对自己的健康都非常重视和负责。每次处理投诉对她来说几乎都是一堂课,从前辈同事身上,她学习到很多,不仅是医疗卫生方面,还有法律方面和流程规范方面的内容。

卓玛(左三)在上海工作的场景照。卓玛供图

在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里,达瓦卓玛在高效工作的同时也享受着方方面面的高效。前段时间她的身份证丢了,补办时由于没有带户口本和照片,如果在家乡可能要折腾几次才能办好,而在上海这边当天就完成了补办。

达瓦卓玛比较宅,在上海最喜欢逛的是静安寺和淮海中路一带,最想去打卡的地方是高等学府。因为单位培训,她已经去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还想去复旦大学医学院。对一名医学生来说,这两个学院是殿堂级般的存在。

和许多日喀则籍在沪就业青年一样,1998年出生的达瓦卓玛还是单身,她告诉研究员,在老家结婚往往都比较早,她的同学中有些小孩都已经上小学了,而她的态度是走一步看一步。

“这边的教育资源真的非常丰富,可以在周末去上课,真的非常方便。”谈到未来规划,达瓦卓玛表示希望在学历上得到提升,特别是与职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她说高原上的人都喜欢阳光,大概是这个原因,她的性格比较“灿烂”,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常常伴着一阵笑声。达瓦卓玛收养了一只猫,因为担心有一天会离开上海,所以花了几天才做了决定,无论未来在哪里,她都会带着这只猫一起。

在更大的舞台工作,做西藏没有的项目

日喀则籍在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桑旦很出名。提到在专业领域“突飞猛进”的典型案例,日喀则市上海援藏联络服务中心的几位工作人员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他。

在聚会中,几乎一眼就能识别出哪位是桑旦。清瘦、藏在眼镜后头的眼眸有着高原人特有的清澈和坚定,有着学者气息。

以《科技测绘之光》为主题,桑旦(左一)进校园进行测绘知识宣讲。桑旦供图

2018年从福州大学地质专业毕业后,桑旦经过层层考试,通过了援藏四省市事业单位面向日喀则籍毕业生的专项招聘,于2020年入职上海市测绘院第三分院。桑旦表示,上海的岗位专业对口,想去更大的舞台工作,做西藏都没有的项目。

2022年,桑旦先后投身于上海市淀山湖堤防整治及岸线生态修复工程(二期)与黄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一期)。其中,黄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一期)荣膺上海市优秀测绘地理信息项目二等奖,他作为其中的关键人员之一,为项目的顺利推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桑旦运用手持激光扫描仪进行珠峰大本营地形测绘。桑旦供图

2023年,桑旦出任第三分院28精测突击队副队长,引领团队参与上海市轨道交通15号线南延伸工程控制网测量项目。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与紧密的团队协作,出色完成任务,为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坚实测绘保障。

除了深度参与水利工程和轨道交通领域内的重大工程项目,桑旦还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掌握了一些专业领域内的“黑科技”。

2024年,在参与上海市重点区域全息测绘项目时,桑旦凭借民用无人机驾驶员资质,担任无人机飞手。通过熟练操作无人机,高效获取关键数据,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5年,在上海市重点区域水资源调查工作中,桑旦身兼项目负责人与无人船观测手的双重职责。在外业测量时精准把控,在内业数据处理中负责水下数字孪生模型生成,该模型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精准依据,为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专业力量。

在上海工作的四年,桑旦已经能够熟练操作各类测绘外业仪器设备,包括传统的 RTK、全站仪,以及三维激光扫描仪、单波束无人船等仪器,并能熟练运用CAD、EPS、ARCGIS等专业软件处理专业数据。此外,日喀则市上海援藏联络服务中心透露,桑旦在地理信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有关测绘专业的论文《基于SIFT点的改进ICP点云自动配准算法研究》。

在上海市重点区域水资源调查项目工作中,桑旦(左二)利用无人船进行河道断面测量的场景。桑旦供图

桑旦和两位同事共住在测绘院提供的宿舍,考虑到居住习惯,二居室的民居由桑旦住单间。宿舍距离单位大约4-5公里,坐地铁要20分钟,相比其他日喀则籍在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他的住宿和通勤成本不高,桑旦说,还是可以攒下一些钱。

许多游客千里迢迢去日喀则,体验当地的慢生活,去藏茶馆体验当地的早餐文化,在藏面、糌粑、甜茶的美味中,悠悠地度过一个上午。到上海之后,桑旦的早、午餐都在单位食堂解决,喜欢藏面的他爱上了上海凉面,再来一份咸菜肉丝浇头,而晚餐,自律的桑旦要做体重管理,通常以清单饮食、减脂健康为主。

和同乡旦增一样,桑旦也喜欢周末去“梧桐区”泡咖啡馆,他们喜欢那里的氛围,时髦的年轻人络绎不绝。他也有打篮球的爱好,来上海之后他会去现场看CBA。

另一个让桑旦有种发现新大陆之感的体验是划龙舟。2025年上海市市级机关青年龙舟赛,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从局属各单位众多青年中挑选了14名队员,桑旦入选并成为领队。

桑旦(左五)参加2025年上海市市级机关青年龙舟赛。桑旦供图

到上海后,因为工作原因,桑旦到过上海的许多地方,比如上海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最高点——海拔103.7米的大金山岛,就是上海的本地人可能也很少来过这里。在生活习惯上,每天中午一杯咖啡的他,似乎已经完美融入“咖啡之都”,他说这里流程完美,有一套更科学的体系,大家都很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未来,桑旦依然希望可以回到西藏,把所学所得应用于家乡,建设家乡日喀则。他的女朋友在家乡,但家里几乎无法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很难在上海买房安家。

桑旦(左二)参加2025年上海市市级机关青年龙舟赛现场。桑旦供图

今年,为了致敬珠峰首次精确测量50周年,上海测绘院组织了“我心中的珠峰”活动,桑旦与同事们一同踏上旅程,前往珠峰大本营。在那里,他熟练运用手持激光扫描仪,顺利完成珠峰大本营地形测绘工作,并积极配合拍摄活动相关内容。作为当地人,他能与藏族同胞顺畅沟通交流,无论是吃饭、住宿安排,还是与当地的交流协作,桑旦都充分发挥了向导作用。他希望今年可以通过工程师考试,向测量专家发展,并发挥民族团结的纽带作用。

海纳百川,为雄鹰插上翅膀

据了解,上海每年都向日喀则青年提供各种类型的就业岗位,包括公务员岗、事业岗、企业岗。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于诚灵表示,推动区外就业是一条很好的促进各民族融合的路径。从实践来看,日喀则青年在上海就业后,相当一部分人会回乡参与当地建设,这对于提高对口支援地区的发展水平有一定帮助。对于这些优秀的日喀则青年来说,他们也在接受内地的新事物、新理念和新的工作方式方法,对职业能力提升也有帮助。

日喀则市上海援藏联络服务中心组织的首届西藏在沪青年联谊活动。日喀则市上海援藏联络服务中心供图

来自雪域高原的青年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拔节生长,类似案例比比皆是。当年坐三十几个小时硬座来到上海的中南民族大学毕业生,现在在一家德国企业就职,因为会多国语言成为公司业务的拓展骨干;毕业于东华大学的95后女孩,负责上海博物馆东馆社交媒体的运营,在这座拥有高水平文化供给的城市,策划、推介各种高水平展览会;在各种在沪就业青年联谊活动中穿着情侣装秀恩爱的藏族情侣,因为来沪工作而结缘结合,已经在松江买房安家。

他们会为父母做一顿西式早餐,也会在朋友圈晒父母在家乡果园种的桃子、梨子;他们会在海边的网红酒店打卡,也会分享藏族女歌手本措吉的最新单曲;他们拍下新天地各国客人在酒吧聚会的图片,配文“傍晚该有的样子”,也会拍下常去的餐馆,配文“2019年7月到现在,人生最美好的记忆都发生在这里”。

首届西藏在沪青年联谊活动现场。日喀则市上海援藏联络服务中心供图

然而,由于文化、习俗、经济及物理距离等因素,相比其他“沪漂”,他们也面对一些难以克服的具体问题。比如: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很多老家在乡里的青年回乡单程就要三天时间,导致他们基本上一年只能回家一次,而在家的时间甚至比花在路上的时间都短;藏族最盛大的节日是藏历新年,和春节会有时间差,这些只在春节有假期的青年往往无法和家人共度他们最重要的节日;在普通话交流方面,他们普遍认为还不够流畅,而他们的父母更是因为普通话障碍基本上没有可能在他们就业的城市长期居住。

受联络组委托,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于2024年7月至8月开展了一项名为“日喀则在沪青年工作生活状态调查”的研究,重点访谈了25位日喀则籍在沪青年。研究报告指出:这些在沪青年在工作中表现优秀,受到单位重视和关心,他们对自身的工作也有一定的认可度;在沪就业主要面临的日常压力主要来自于经济方面,特别是租房开销,日喀则市上海援藏联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会贴心宣贯补贴政策,并积极帮助寻找合适房源;在讨论伴侣、未来生活地点、子女教育和父母赡养等问题时,这些在沪青年普遍表示,目前主要关注与父母的互动方式,尚未对自己的婚育计划做出具体打算,在上海置业落户存在较高门槛;不考虑长期在区外扎根的青年人则表示,如果回到自治区工作的通道不畅,不仅难以将区外就业的优势和资源带回当地,惠及更大群体,也难以吸引更多日喀则青年来沪就业。

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召开日喀则籍在沪就业青年座谈交流会。日喀则市上海援藏联络服务中心供图

关于许多外来青年在上海就业一段时间后还是倾向于回西藏的现象,于诚灵认为,乡土观念在西藏还是比较浓厚的,上海的土壤海纳百川,当外来群体能力提升后,选择在哪里发展还是要看各自的主观意愿。

“上海是一个相对开放和公平的环境,通过各种工作,帮助他们逐步认识到自身价值,把自身的能动性挖掘出来,这是接下来的工作,需要大家花精力去推动。”于诚灵表示,重要的是要把内生动力引导出来,这其实就是一个相互认同和融合的过程。

在沪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参加“沪上逐梦,走进非遗”活动。日喀则市上海援藏联络服务中心供图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在研究报告中还提出若干建议,如将区外就业经验纳入职业发展评价体系,为区外就业青年开辟事业单位遴选绿色通道等。联络组也在积极向日喀则当地建言,希望能进一步畅通回区工作渠道,并将在沪工作经历作为今后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

“长安居大不易”,在大城市扎根的困难,是各个时代、各个区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各区域间的壁垒越来越弱化了,当人们频繁接触到外面世界,思想也会更加活跃和开放。于诚灵表示,现在人们到西藏以后,通过各种在新媒体接触到的信息,当地在叙事表达方式和市场化行为上同内地的差别已经越来越小。当生活水平普遍提升之后,包括客观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总会走出去,也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