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芬太尼是美国的问题,责任在美国自身
在 7 月 17 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当被外媒问及 " 特朗普称中国很快会将制造和运输芬太尼的人员判处死刑 " 时,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回应:
" 我们多次表明,芬太尼是美国的问题,不是中国的问题,责任在美国自身。美方无视中方善意,对中国无理加征芬太尼关税,这严重冲击中美在禁毒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也严重损害中方利益。美国如果真心想同中国合作,就应正视客观事实,以平等、尊重、互惠的方式同中方对话。"

芬太尼这种强阿片类药物,在美国已成为 " 公共卫生噩梦 " 的代名词。据美国 CDC(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数据,2024 年,美国因过量用药导致死亡人数达 80000 人,其中,过量服用以芬太尼为主的合成阿片类药物导致死亡人数约为 48400 人。在中美交流合作中,芬太尼问题却一次次被美国政治化操作、甚至武器化,用作遏制中国的工具。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水清在接受直新闻采访时指出:芬太尼问题是典型的 " 需求驱动 " 型毒品危机,若没有美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医学界对阿片类止痛药的滥用推广,根本不会有今日的惨状。
" 美国的问题是他们自己制造的 " 杨水清进一步解释:芬太尼的化学前体是正常的化工产品,本可用于制药、镇痛。中国依法合规出口这些化学品,怎能被扣上 " 制造毒品 " 的帽子?

特朗普举着一张 14 岁的已经去世的孩子照片,听他母亲声泪俱下的控诉芬太尼的危害,她的孩子就死于芬太尼成瘾。
特朗普的 " 芬太尼政治剧本 "
直新闻注意到,从 90 年代开始,美国 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放行阿片类止痛药,医疗机构广泛开具此类处方,形成巨大依赖基础,这是 " 合法用药成瘾—非法毒品补位 " 的病理链条。
中美的分歧就在于此:中国强调 " 供给链 " 是多国共同组成,而美国却试图将中国单一责任化,以掩盖本国政策失误和利益集团操控的真相。
此次特朗普在白宫表态称,中国很快会将制造和运输芬太尼的人员判处死刑,但值得注意的是,他还称,对与北京就非法毒品问题达成协议的前景感到乐观。

在中国毒品犯罪是重罪,涉案毒品超过一定数量,依法可以判处死刑。杨水清指出:" 问题在于,你今天让我们对制造和分销芬太尼的人都判死刑,那明天毒贩就造出‘芬大零’、‘芬小零’,换个分子结构继续卖。我们今天列 20 种毒品,明天就会冒出新的 5 种。你要我们‘无限管控’,这既不现实也无效。"
芬太尼只是整个阿片产业链的一部分,其根本问题在于美国社会对成瘾机制缺乏监管,从而导致毒品屡禁不绝。在这一前提下,靠中国单方面 " 封堵供给 ",无异于杯水车薪。
实际上,特朗普并非首次利用芬太尼问题打 " 中国牌 "。今年 2 月,他以中国 " 未兑现打击芬太尼承诺 " 为由,宣布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 10% 关税,随后又提高至 20%。背后,是一套典型的 " 民粹叙事 "。
这种政治操作不仅毫无建设性,反而破坏中美在禁毒领域已取得的诸多合作成果。中国驻美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此前明确指出:" 美方指责完全与事实不符,中方已向美方通报了涉美禁毒执法行动进展。"

真正的解药,不在中国,而在美国的药瓶里
近年来,中国不仅将芬太尼类物质列入整类管制,还协助墨西哥等国加强执法合作,推动打击走私网络,付出了远超外界想象的努力。
目前,中美关税谈判临近关键节点,特朗普虽口头宣称 " 对达成禁毒协议持乐观态度 ",但中方专家普遍认为,这种 " 乐观 " 更多是一种策略姿态,而非实质性妥协。特朗普为何不肯从源头治理?答案显而易见:动 " 禁阿令 ",就要得罪利益集团,就要让数百万依赖止痛药的患者投票反对他。
杨水清指出," 如果美国真想合作,就应该看到我们已经在做的很多事,比如对前体化学品加强出口审查。你可以先暂停对我这 20% 的关税,释放善意。我们才有继续谈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