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物流企业北京极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极智嘉)顺利登陆港交所,成为全球首家仓储AMR(自主移动机器人)上市公司。

  据分配结果公告披露,公司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发售1.614058亿股股份,其中香港发售7017.66万股,国际发售9122.92万股,每股发行价为16.80港元,预计募资约27.12亿港元。此次发行获得市场热烈追捧,极智嘉在香港公开发售超购达133.62倍,国际发售超购30.17倍,刷新港股科技板块国际配售倍数纪录。

  作为基石投资人,雄安机器人、Arc Avenue、保诚集团的全资资产管理公司瀚亚投资与香港亿格共为其注资7.17亿港元增强信心,四家机构合计认购4266.22万股股份,约占全球发售后发行总股本3.2%。

  上市首日,极智嘉以16.90港元/股开盘,较发行价微涨0.6%;早段一度破发跌至16.06港元/股,午后强势回升,最终以17.70港元/股收盘,总市值约233.75亿港元。随后的5个交易日,公司股价虽然保持上涨趋势,最高触及20.60港元/股,但整体活跃度偏低,区间日均换手率仅为1.3%。截至发稿日前收盘,极智嘉股价与最高点相比已累计跌去12.8%,最新市值229.52亿港元。

  不过,二级市场的震荡起伏,暂时还未威胁到早期入股的VC/PE机构。招股书显示,极智嘉上市前共完成10轮融资,华平投资、CPE源峰、Granite Asia(由GGV纪源资本独立分拆的亚洲业务)、高榕创投、云晖资本、大湾区科创基金等26家机构都在其股东之列,融资总金额折合人民币约44.76亿元。2021年E1轮融资完成后,公司估值已达到150亿元,较2016年A1轮的投后估值翻了整整75倍。

  在冲击上市之前,仅有两家机构提前“清仓”离场。其一为2015年以100万元参投的岩青资本,2017年6月至7月期间,该机构分别以1616.32万元、1218.68万元、607.50万元将所持公司注册资本转让给了Herkules Holdings Limited、火山石投资及高榕创投,不到两年的时间成功实现34.43倍投资账面回报。

  其二为Herkules Holdings Limited,2017年7月该机构不仅接手了岩青资本转让的股权,还以每股0.21美元价格参投了极智嘉的B1轮融资,投资总成本折合人民币3672万元。2021年1月,Herkules Holdings Limited将所持注册资本转让给摩根士丹利,获得收益1.40亿元,投资四年收益率达280.7%。

  华平投资Warburg Pincus和祥峰投资中国基金Vertex China在上市前有所减持,前者通过股权转让获得的退出收益已完全覆盖投资成本,后者也已凭借减持收回超八成投资总成本。

  2017-2018年,华平投资共斥资3.89亿元参与极智嘉的B1轮和B2轮融资。2023年12月至2024年4月期间,高信资本和分别以1亿元、3.58亿元,从华平投资手中接过合计7164.58万股股份。至此,该笔交易已成功实现盈利17.7%。而华平投资剩余持股比例约为10.6%,按最新收盘价推算对应市值为22.20亿元,综合投资账面回报约为6.88倍。

  祥峰投资中国基金也于大致同期投资极智嘉,总投资金额约为7153.13万元。2019年10月,同为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控股旗下的机构Vertex Growth以总价6315.85万元收购祥峰投资中国基金所持497.11万股股份,实现的收益占投资成本比例约为88.3%。祥峰投资中国基金目前持股比例约2.5%,对应市值约为5.22亿元,账面浮盈收益率高达630.3%。

  而在余下的机构中,投资账面回报最高的高榕创投和火山石投资,分别为19.73倍、13.66倍。二者最早一笔融资均可追溯回2016年5月的A1轮,彼时高榕创投的投资总成本约为2732.50万元,所持股权对应最新收益为5.39亿元;火山石投资连续4轮为公司“输血”4484.84万元,最新收益约6.13亿元。



  表现最差的是清华大学海峡研究院旗下的对外投资平台清悦资本。该机构作为E1轮投资方投资1亿元,上市后持股比例仅约0.5%,对应最新市值9441.19万元,账面浮亏5.6%。

  此外,美元基金及投资机构D1 Capital、Granite Asia、摩根士丹利、鸿为资本Redview Capital、Vertex Growth,人民币基金及投资机构CPE源峰、赛领资本、云晖资本、中金资本、高信资本,伊利旗下的健瓴资本、蚂蚁集团、中网投等产业投资方浮盈收益率皆在125%-250%之间。而国资背景的大湾区科创基金、合肥建设资本、农银投资、香港科技园,以及美元基金B Capital和科技巨头英特尔,由于入股时间较晚且极智嘉股价不断走低,投资回报倍数徘徊在2.0以内。

  细究极智嘉上市后股价承压的原因,其核心矛盾在于投资者对于“仓储机器人第一股”高增长的期待,与盈利拐点延迟、竞争壁垒松动现实之间的落差。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公司营收增速从83.9%放缓至12.6%,归母净亏损累计超35亿元,虽然2024年亏损明显收窄,但尚未完全盈利。更令人担忧的是,2024年极智嘉全球第一的位置已经被海康机器人取代。国内快仓智能、斯坦德加速融资扩张,国际AutoStore、Symbotic等巨头抢占高端市场,在赛道越来越拥挤的情况下,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却由2022年的30.1%降至11.7%,长期技术壁垒恐不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