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八月一日,一个属于军人的光荣节日。这一天,在申城的光影中,2025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的群像画卷缓缓展开,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澎湃新闻联合推出的大型专题“戎耀浦江”正式上线。这一天,他们中有9位个人,1个集体,如同一颗颗坐标,标注出“军人”这个身份在告别军营后,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广阔天地里,所能延伸出的无限可能。

2025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
军装,对于他们而言,是刻骨铭心的过往,也是融入血脉的底色。当橄榄绿、浪花白、天空蓝化作记忆,当军衔与番号封存进档案,他们需要面临的问题是:脱下军装,“战场”在哪里?
他们用行动作答。从核潜艇基地到社区的红色收藏馆,从天安门阅兵场到浦东的田间地头,从反恐一线到反腐前沿,从九天之上的神舟飞船总装车间到城市地下的消防安全管网……他们,一直都在。
红色守护者:守护人,也守护那段不能被遗忘的时光
在上海一隅,郭乃兴的家宛如一座微缩的军事历史博物馆。邮票、钱币、老广告画层层叠叠,而最核心的,是他用半个世纪光阴“拾遗”而来的近两万件红色藏品。这位曾在海军核潜艇基地从事技术保障工作十余年的老兵,将部队里养成的严谨与执着,悉数倾注在了这些泛黄的纸页和斑驳的军功章上。

2025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郭乃兴。
“这些用生命换来的荣誉,不该被遗忘。”这是郭乃兴红色收藏事业的起点。转业那年,他在旧货市场看到被随意丢弃的革命历史证书,内心一阵刺痛。从那一刻起,他像钻研核潜艇技术一样,一头扎进了红色收藏的海洋。
他最引以为傲的,是集齐了200余件我军1955年首次授衔典礼的请柬,其中包括刘伯承、聂荣臻两位元帅的亲笔署名。为了那张聂帅的请柬,他曾坐上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奔赴北京,在偌大的收藏品市场里辗转寻觅了整整三天。当在角落里瞥见那熟悉的红色一角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兵竟喜极而泣。
“收藏不是目的,传播才是正道。”郭乃兴相信,这些文物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更是精神。他自费在上海环球港办展,500平方米的展区,1000多件藏品,创下了6万人次的观展纪录。在松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他拥有了专门的仓库和展陈馆。孩子们在留言簿上用稚嫩的笔迹写下:“郭爷爷的勋章会说话。”

2025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涂平顺
同样为记忆奔走的,还有“退役老兵红色记忆馆”的馆长涂平顺。这位祖籍福建漳州、1978年退役的海军老兵,用经商积累的300多万积蓄,在普陀区租下1500平方米的场地,建起了一座属于老兵的“精神家园”。
涂平顺的父亲是参加过东山岛战役的伤残军人,从小听着战斗故事长大的他,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在部队四年时间太短,为部队做的事情太少了,”他总觉得亏欠了什么,“退役了,部队的事做不了了,那就为老兵做点事。”
他的记忆馆,不止是陈列。每月一次的主题活动,让这里成了参战老兵们最温暖的港湾。他们穿着旧军装,戴上军功章,在这里,他们不再是公园里普通的晨练老人,而是找回了军魂的英雄。

2025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拂晓剧团。
“上海拂晓剧团”则用歌声与表演传承着红色根脉。这个平均年龄66岁的艺术团,成员由红军、新四军、八路军的后代和退役军人组成。它的前身,是1938年由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创建的抗日战地剧团。2011年,当年新四军的后代们接过“拂晓剧团”的战旗,成为新时代一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文艺轻骑兵”。
“我们这些新四军后代,要承担起弘扬铁军精神的新的历史重任。”团长彭华是彭雪枫将军的侄女,她的话语掷地有声。14年来,他们自费奔赴全国各地,走进军营、学校,到社区、企业,在革命老区乡间广场,进行义务演出1200场,向中、小学校、基层部队、新四军纪念馆等,捐赠文化学习用品,他们先后荣登中央电视台《我爱唱军歌》《军营大拜年~雪枫旅》《乐龄唱响》《长城升明月,中华家国情》节目登上舞台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他们,是时间的守护者,用收藏、用帮扶、用歌声,对抗着遗忘,让那些为新中国流血牺牲的英雄故事,在浦江两岸,代代相传。
另一种“智”造:当军人式执行力注入新质生产力
“好兵就像螺丝钉,拧紧了就纹丝不动。”这是成大钢退伍时,班长送给他的一句话。这句话,他记了二十多年。
1998年,当成大钢从修理高炮指挥仪的部队退役时,正值市场经济大潮翻涌,许多战友选择南下经商。他却将退伍证压进了《载人飞船总装》的扉页,毅然回到了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

2025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成大钢。
神舟飞船的推进舱,是动力堡垒,各类产品排布紧密,对总装精度要求极为严苛。“干飞船就要钻得了舱体,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成大钢常常一头扎进舱内,一干就是8小时,出来时汗水湿透衣襟,双腿因长时间蹲姿而不停颤抖。他常说:“载人航天没有99分,差1分就是生死线。”
27年,30余发飞行器,成大钢从青丝干到了白发。在天舟六号的总装任务中,面对构型大改带来的全新挑战,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题。舱体太高,极限位置的设备“够不着”,他们连续两周在舱内演练,最终设计出一套组合式工装,解决了操作难题;新型陀螺设备安装精度要求高达0.1毫米,拧一颗螺钉的微震都可能导致参数偏移,他便带领团队反复测试,独创“分级拧紧法”,确保了万无一失。
成大钢在大国重器的“方寸间”展现军人本色,韩立峰则是在生物医药这片产业的沃土中,书写着一名普通士兵的传奇。

2025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韩立峰。
“我是两年义务兵,从士兵成长起来的。”韩立峰常常强调自己的起点。在他看来,一名普通义务兵的成功,更能给广大战友带来榜样的力量。出身于军人家庭,父亲是陆军工程兵,韩立峰从小就立志从军。在“猛虎团”机炮分队服役时,他刻苦训练,表现优秀并参加师教导队学习。
退役后,他白手起家,投身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领域。这背后,有一个深埋心底的初衷。他曾有一位战友,因一场重病,让整个家庭陷入困顿,最终返贫。这件事深深刺痛了他,“我们立志做让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平价药。”
这份初心,成了他创业路上最强大的动力。近十年,他创办的公司和科技园,投入巨额科研经费,引进和培养了包括院士在内的大批顶尖人才,培育了十余家专精特新企业。“企业做大了,就是社会的。”韩立峰说,“我们有责任,为国家多创造点价值,为社会多解决点就业。”

2025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陈天燕。
与韩立峰在科技前沿冲锋陷阵不同,陈天燕的“战场”,在浦东南郊的田埂上。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陈天燕作为女兵方队中唯一的上海籍战士,走过天安门。那段在阅兵村顶着40℃高温、踩着碎石练正步的经历,锤炼了她钢铁般的意志。退役后,这份意志被她带回了家乡——浦东新区万祥镇新建村。
2023年,当陈天燕作为村党总支书记再次回到这里时,迎接她的是村民们怀疑的目光:“一个小姑娘,搞得定乡村振兴吗?”新建村土地细碎,集体经济薄弱,是个难啃的硬骨头。
陈天燕想到了自己退役军人的身份。“我首先想到了村里那100名退役军人。”她迅速组建起由党员、退役军人、大学生组成的“三个100”核心团队,成立了“前线指挥部”。榜样的力量瞬间打开了局面。
如今,昔日零散的土地变成了千亩连片的“无人农场”,春有油菜花海,秋有金色稻浪,成为地铁16号线旁“开往春天的风景线”。她还将目光投向了“直播经济”,在村里建起直播基地,不仅卖空了南汇8424西瓜,还孵化了962场助农直播,让万祥手工编织包成了网红潮品,更解决了当地大学生的实习和村民子女的就业问题。
她盘活闲置村部,打造出“朱雀小院”咖啡议事厅,还成了文创孵化器。她说:“以前,村民找我是为了年底救助;现在,他们找我是问中午的猪头肉和菜饭还有没有。”从“要我创”到“我要创”,从“输血”到“造血”,这个曾经的阅兵女兵,正带领着新建村,在希望的田野上,走出一条村强民富的振兴之路。
不变的防线:换上新装,再赴新岗
有一种守护,是换了一身制服,却延续着同样的使命。在上海的街头巷尾,在防火监督的一线,在纪检监察的案头,一群退役军人正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平安。

2025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朱耀华。
“队列里我是排尾兵,但在队伍里我就是排头兵。”这句话,是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马桥派出所所长朱耀华的座右铭。在部队时,因为个头不高,朱耀华总是站在队列末尾,但这并未妨碍他事事争先,十年军旅,两立三等功。转业到公安系统,他依旧冲在维护社会稳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最前线。
他面对的是维护社会稳定中一些扰乱社会秩序的复杂局面,而他总是像在部队一样,习惯性地站在队伍的最前面。2022年,一起突发群体事件,其中一名扰乱社会秩序的人员当众挑衅,一记耳光狠狠甩在他脸上。他没吭声,心里却针扎似的疼,“疼的不是脸,而是这些人屡劝不听、目无法纪。”正是这份痛,更坚定了他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的决心。
治安治理工作繁杂且被动,朱耀华主动求变。他参与探索科技赋能的实战应用平台,恰似鹰的眼睛,让扰序人员无处遁形。平台验证初期,他凌晨三点坐镇指挥,调度百余名警力展开雷霆抓捕,一举打响了科技赋能打击扰序的第一枪。这个实战平台,如今已在全市公安推广,并在多重领域衍生发展,成为科技赋能城市治安治理的利器。

2025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阿依提拉吾斯曼。
“军人的使命是刻在骨子里的,无论是否身着军装,守护人民永远是我的前线。”这句铮铮誓言来自闵行区消防救援支队的阿依提拉吾斯曼。这位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姑娘,在消防军人家庭的熏陶下成长。2018年消防部队集体改革转隶,她褪去“橄榄绿”,换上“火焰蓝”,“以改制不改志、退役不褪色”的信念坚守防火岗位二十载。
她视防火监督为与风险赛跑的“安全工程”:创新编制《常见消防安全隐患图解》,降低公众学习安全知识门槛;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开展“教培式检查”,培养场所“消防安全明白人”;牵头编制《快递末端网点消防安全管理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消防安全管理》等地标,为特殊场所定制安全指南。她主笔的《集中隔离点消防安全一本通》在防疫期间成为全市范本,执法案例获评国家消防救援局“十佳优秀案例”。
正如她所言:“退役军人的奖章不在胸前,在老百姓的平安里。”这份深植于心的获得感,诠释着她作为退役军人最纯粹的价值追求。

2025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王强。
如果说朱耀华和阿依提拉的战场在街面和社区,那么王强的战场则更加隐蔽。这位曾在武警部队服役26年、被评为“反恐特战专家”的中校,主动选择转业到虹口区纪委监委。“从反恐到反腐,一字之差,却是完全不同的战场。”他这样形容自己的转变,“但都是在守护,以前守护国家安全,现在守护政治生态和百姓幸福。”
面对专业的纪法知识,他发起“攻坚战”,吃透核心党纪国法,形成近10万字的办案笔记。办案中,他将特战的谋略和情报分析能力灵活运用到审讯中。在查办备受关注的校园餐腐败案件时,面对有严重对抗调查行为的供应商,他敏锐地抓住对方的心理弱点,一举攻破了对方的心理防线,最终促使其主动交代了行贿200多万元的犯罪事实。“办这个案子,看到孩子们能吃得健康、吃得开心,我觉得非常值。”

2025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马坚贞。
马坚贞的经历则更为“跨界”。16年军旅生涯,她曾是部队医院的护士长;转业后,她又穿上警服,成为宝山高境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三种身份的交融,让她独创了一套社区治理的“独门秘籍”。
她将护理经验转化为“望闻问切”四诊法:望社区动态、闻群众心声、问民生需求、切矛盾症结。这套“诊疗体系”不仅守护着社区的“银发族”,也同样呵护着社区的“青苗们”。面对休学在家的叛逆少年,她会像护士长查房一样,反复上门与家长和孩子沟通,寻找心结所在;在幼儿园门口,她每天护送孩子们上下学,把交通安全、防拐防骗的知识,用最童趣的语言种进孩子们心里。她的手机里有50多个警民微信群,7300多位居民好友,实时感知着社区的脉搏。
这或许就是对“最美退役军人”最生动的诠释:他们的“战场”变了,从操场到案头,从岗哨到社区;他们的武器变了,从钢枪到法条,从听诊器到AI模型。但那份融入血液里的忠诚、担当与奉献,从未改变。在浦江两岸的万家灯火中,他们依旧是最美的守护者,戎光闪耀,未曾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