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张旭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2025年8月16日22时左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东乌盖沟突发山洪,造成13名野外露营人员失联。截至17日21时,此次山洪已致10人死亡,2人失联,1人获救。目前,失联人员的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中。

此前在8月17日,界面新闻从应急管理部获悉,接报后,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作出部署,要求全力组织救援,核清失联人员情况,并派出工作组赴现场指导救援处置。

另据央视新闻报道,灾情发生后,当地第一时间成立现场指挥部,组织应急、公安、消防、自然资源、水利、卫健等部门及驻市部队、民兵等700余人携机械设备,沿事发山洪沟沟道及下游周边展开地毯式搜救。

报道称,失联的13人来自5个家庭,其中男性8人、女性5人。另据巴彦淖尔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韩志强介绍,13人均来自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工作单位为临河区的一家医院,系自发组织的周末进山的野营,获救的19岁女孩生命体征稳定,目前在医院进行康复。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事发地并非正规露营地,而是地处野外。典型的山谷河滩,两侧高耸,中间低洼,正是洪水冲刷的天然通道。

王帅家与事故发生地相距不远。8月18日下午,他向界面新闻介绍,平日里,不少人热衷于前往该地露营游玩,此地紧邻水库,气温比市区凉爽。“内蒙古有许多山沟景色宜人,青山绿水相伴,还有成片的青草绿树。不过,只要一下雨,我们当地村民就不会去这里,或者一看到有下雨的迹象,就会马上撤离。”

王帅表示,事故发生地被当地人称为棺材山,地势开阔,泄洪区域面积大,有几百公里长。“前几天,当地政府已提前发布了山洪预警,我们当地村民都清楚这一情况,所以都不会去那儿,但市里的人可能不太了解。”王帅说。

此前,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8月15日18时曾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称,预计内蒙古包头等地可能因局地短历时强降水引发山洪灾害,提醒各地注意做好实时监测、防汛预警和转移避险等防范工作。

据王帅讲述,此次遇难人员露营的地方,刚好处于泄洪区域。一旦洪水来袭,河道就会成为主要的冲刷地带,而他们露营的位置,恰恰就在河道里面。

“如果是正规露营地就不会遇到这么痛心的事了。”王帅告诉界面新闻。后面就有一处正规露营地,收费也有收费的好处,起码地势安全。



实际上,每年7、8月是内蒙古中西部山区的山洪高发期。 此时的降雨具有短时、量大、突发性强的特点,户外游玩人员需高度警惕。

“巴彦淖尔市水利局”官方微信公众号曾介绍,东乌盖沟发源于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希日淖尔嘎查的滚吉拉格山顶,全长约57公里,流域面积456平方公里。该区域属于山区,地形复杂,土质以山地棕钙土、风化粗骨土为主,植被覆盖率较低,夏季降雨易引发山洪。东乌盖沟曾于1975年8月6日发生大洪水,调查洪峰流量1350立方米/秒。

谈及救援难度,巴彦淖尔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韩志强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介绍,搜救工作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困难,一是信息获取的难度大,事发地区属于山区,失联人员位置不明确,只能大面积开展地毯式搜救工作;二是地理环境比较复杂,山洪过后事发场地与原先的差异非常大,依赖原有的地图或者影像资料可能会出现偏差,增加搜救难度。

针对上述事故,目前,巴彦淖尔市已启动防汛、暴雨气象灾害和自然灾害救助Ⅲ级应急响应。据气象部门预报,近期当地依然存在强对流天气,相关部门要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变化,全力做好失联人员搜救工作,同时全面排查整治山洪沟、水库、蓄滞洪区等安全隐患。

界面新闻注意到,在山洪期间,野外露营发生安全事故的案例不在少数。7月20日,宁夏中卫市公安局沙坡头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称:7月18日5时35分,中卫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接到李某某报警,称其于7月17日23时许带家人(妻子与两个孩子)驾车前往北长滩露营,行至半途突遇强降雨天气,遂驾车返回。在返回途中,误入至沙坡头区孟北路与338国道交会处立交桥下山洪沟(距黄河约1公里处)避雨时突遇山洪,妻子和一小孩因撤退不及时被洪水冲走失联。接警后,沙坡头公安分局联合应急、消防等队伍共同开展救援处置工作。

另据央视新闻2024年6月报道,记者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四都坪乡深溪河河段看到,有不少游客在裸露的河床上搭起了帐篷,露营、野炊、戏水,十分惬意。而实际上,这里却是一处可能会突发山洪的风险点。此前在2023年7月,6名游客在离这里不远的一处河滩露营时,曾遭遇了河道水位暴涨,现场水流湍急被困在河滩。

在今年7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户外运动安全管理的通知》中,明确山地越野跑等高危险性山地户外项目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要加强对高温、雷电、暴雨、泥石流、滑坡等气象和地质灾害的风险预判,坚持熔断机制。



此前在2022年,北京青年报官网曾发布文章称,对于露营新手来说,营地选择建议尽量选择地势高且平坦、避风、排水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不要选择太偏远手机没信号的地方。因此,正规露营地保障安全,是不错的选择。

湖南郴州市苏仙区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隆博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也表示,在野外露营时,不要在河岸和干涸的河床上扎营,一旦下雨容易被淹没。不要把营地扎在高地上、大树下或者比较孤立的平地上,遇到大风天气帐篷容易被刮走,而且雷雨天气时容易遭到雷击,可以选择在坚硬、平坦、背风的地面上搭建帐篷。营地要靠近村庄,这样有急事或发生危险时可以向村民求救。

如何才能解决非官方营地监管盲区、预警信息触达不畅、公众风险认知不足等问题?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公共管理与发展系主任、副教授孔锋告诉界面新闻,需从源头治理、技术赋能、责任压实三个维度构建“预防-响应-救援”全链条管理体系。

源头治理上,孔锋建议,建立分级分类露营地管理制度。官方营地参照成熟公约,明确安全距离、禁止明火区域并配备巡查人员,对违规行为强制整改;在非官方营地风险管控方面,针对山谷河滩等高风险区域,由自然资源部门联合气象、应急管理部门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建立“红黄绿”三色风险地图。红色区域(如事发地棺材山)永久封禁,黄色区域设置智能监测设备并限制进入,绿色区域允许有条件露营但需提前报备。

同时,构建动态化风险预警网络,开展多源数据融合监测,在关键节点布设监测设备,结合气象数据实时计算洪水路径,如广东茂名提前预警避免伤亡。此外,还可以培养“民间安全督导员”劝阻违规行为并鼓励上报,对举报重大隐患的个人给予奖励,形成“群防群治”格局。

技术赋能方面,孔锋建议,相关部门应部署山洪监测物联网,在易发区布设“水位 + 雨量 + 视频”三位一体监测设备,数据实时上传至省级平台。当满足特定降雨和水位条件时,自动触发橙色预警,并向周边手机用户发送撤离指令。

责任压实上,强化法律保障与长效治理。孔锋谈到,细化责任边界,修订《旅游法》等相关条款。“明确未开发区域管理者的安全提示义务,对未设置警示标志的责任主体处以5万元以上罚款。参照北京规定,对擅自组织进入危险区域的机构,吊销营业执照并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建立动态评估与改进机制。“推进事故复盘制度化,每起重大事故后,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开展“技术+管理”双维度调查,分析预警响应时效、救援资源调配等环节的改进空间。另外,推进技术迭代持续化,跟踪气象雷达、物联网监测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定期升级预警平台功能。”孔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