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白帆

自今年春季开始,美国不断推出的关税政策持续搅动全球贸易格局,服务于全球贸易的供应链也因此进入到了新阶段。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多中心供应链政策成为相关贸易企业找到的平衡之策,也成为诸多物流公司挖掘的市场。

日前,DHL全球货运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艾若馨(Aditi Rasquinha)接受了界面新闻等媒体的采访,她表示,不同企业通过不同的方式应对关税对贸易和全球物流的影响,有的公司会选择先停下来,等到关税政策落地再想怎么办;还有的企业商品利润较高甚至可以覆盖关税成本,因此贸易还在继续。但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更多的企业在寻找更多可替代、可折中的解决方案。

多中心供应链越发成为物流企业和贸易公司更长远的战略方向。多中心供应链即在多个地区建立分散的核心节点,如区域仓库、生产基地、配送中心,替代传统单中心模式,从而实现资源存储、生产、配送的分布式供应链体系,降低地缘政治和供应链集中的风险,并提升中心节点附近的配送距离和时间,也减少长距离运输和库存成本,这成为当前诸多相关企业一致探索的目标。

艾若馨(Aditi Rasquinha)表示,多中心的供应链,本质上就是去寻求一种平衡,而DHL可以帮助客户找到一些和美国没有关税的第三方国家,然后帮助客户在那里建立供应链,从而达到多元化的组合、实现平衡。她进一步表示,DHL还可以提供多式联运的服务,通过组合空运、海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等资源,组合成不同的方案帮助客户维持供应链运输的稳定和多元化。

但是,多中心供应链的建立并非易事,在多中心供应链的模式下,多节点之间的协同颇为复杂、整体运营成本较高。比如多个节点之间的数据如果无法实时共享,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而且不同区域还可能存在操作流程、质量标准等不统一,增加跨区域协作的沟通成本,甚至引发订单错发、品控不一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然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以及管理的调整,因此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这样的模式。

位于广东东莞的一家无人机模型制造商也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最终放弃。该公司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自己所生产的商品销售途径相对单一,难以支撑多中心供应链的运转效率,而且成本比较高。

对此,艾若馨(Aditi Rasquinha)提出,如果客户要做多中心供应链,DHL会先给客户做评估,首先是分析成本,在哪些地方建立供应链对他们来说更有成本优势、当地的基础设施是否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当地政府的法规和政策是怎样的、原材料要从哪里运过来、商品到客户目的地市场需要多少运输时间等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被充分分析之后,客户才能理解为何要建多中心供应链,以及在哪里建。



关税政策以及中国企业纷纷出海,让中国与全球的贸易流向也发生了变化。据艾若馨(Aditi Rasquinha)介绍,关税壁垒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寻找新兴的替代市场,也就是说虽然现在美国市场还是很重要,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前往东盟、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寻找机会。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对美国进出口总值2.08万亿元,同比下降9.3%。其中,出口1.55万亿元,下降9.9%,进口5303.5亿元,下降7.7%。“但是,中国商品发往新兴国家的出口总额呈现两位数的增长。”艾若馨(Aditi Rasquinha)说。



而根据DHL的贸易报告,2024年-2029年,预计全球货物贸易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1%,但是在中亚、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年复合增长率可以达到5%-6%。印度、越南、印尼、菲律宾在增速和规模扩大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东南亚市场成为中国出口的最大受益区域;另外,欧洲市场比较成熟,增长幅度大约到2%-4%,相对保持稳定。

随着全球贸易流向和供应链的改变,海运运价和空运运价也在发生变化。其中不同航线上海运价格不同,根据上海集装箱运价指数,在本周以前,上海至全球多个目的地的集装箱运价已连续九周下跌,本周微涨2.1%。DHL方面预计,下半年美国的贸易会继续减弱,跨太平洋航线上的运价也会走低。

未来,全球物流还将面临新的挑战。艾若馨(Aditi Rasquinha)表示,比如红海危机已经持续了16个月之久,从亚洲到欧洲的航线要绕行非洲的好望角,航线基本延长10-14天,大概占用全球海运市场15%的航运运力,目前亚欧航线的海运运价比较稳定,但如果下半年红海危机缓解,船公司从亚洲到欧洲的航线不必再绕行,因此运力得到释放,而且下半年还有大量新的运力将涌入市场,那么海运的运价也会因此下降。

空运方面,此前因为跨境电商爆发,是出口空运的核心驱动力,占据大量运力,但如今电商需求也开始下降,所以空运的费用也下降了。而主要下降的市场为美国市场,新兴市场如中东、东南亚、东欧等,物流需求还在上升,运价也在较高区间波动。

关税的变化正在持续扰动全球贸易和供应链,无论是贸易流向还是供应链解决方案,抑或是海运和空运运价,都随着关税的变化而改变,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当前,中国企业出海势头正盛,很多企业都面临是否要建多中心供应链、如何解决原材料和储存、运输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成为DHL等企业拓展业务的机会。

艾若馨(Aditi Rasquinha)分析称,关税让企业必须重新配置他们的全球生产基地,这导致非美国航线货运量大量增加;从成本来讲,企业也不能再专注于成本,他们必须要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韧性,需要多元化他们的采购和运输渠道,建议一个多中心的供应链;另外,关税增加了企业成本,加上运力和需求不平衡,导致运价一直在波动,所以物流成本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对他们的风险管理、市场预测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DHL也确立了自身的发展维度和布局重点。据艾若馨(Aditi Rasquinha)介绍,DHL提供全球货运、快递、邮政和小包裹业务、仓储业务、供应链业务等不同的服务内容,对于中国企业落地新兴市场,如东南亚、中东、南美等,DHL首先可以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中国企业了解当地的政策法规。此外,DHL还有一个资本性支出的项目(CAPEX),主要瞄准企业出海过程中机器等设备需要运输到海外,而DHL可以承接运输。

DHL还观察到,中国有几个产业发展非常快,规模也很大,一个是高科技产业,另一个是先进的制造业,包括生物制药类的产业,而这些产业对物流运输的要求很特别,比如电动车电池属于危险品,生物制药也需要温控运输,而DHL可以提供更标准、更先进的特殊操作,提供适配的仓储给客户。“我们在全球众多市场以及包括电商、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新能源等在内的多是行业垂直领域都看到了增长机遇。”艾若馨(Aditi Rasquinha)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

以生物制药类的产业为例,据艾若馨(Aditi Rasquinha)介绍,中国已从药品进口国逐步开拓出口市场,比如巴西已经成为中国原研药与仿制药的重要出口目的地,非洲市场则大量进口中国疫苗。而制药行业对物流的温控要求较高,需专业认证人员与专用设备支撑,DHL将针对该领域的特殊需求强化投资,提供符合标准的端到端温控物流解决方案。

关税的变化仍在继续,挑战与机遇并存,新形势下的新故事还将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