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贸易谈判代表本周抵达印度首都德里,希望促成双方尽快达成自由贸易协议(FTA)。
据参考消息报道,印度总理莫迪今年2月宣布,印度将在年内与欧盟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他已经就此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达成共识。据印度报业托拉斯(PTI)9月8日报道,欧盟委员会农业委员汉森和贸易与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率领一支30人的谈判团队访问印度,与印度对口官员就推进FTA会晤。
印度政府官员8月14日曾表示,为了减轻美国高额关税对印度出口的影响,印度正在推动出口多元化,今后将每月与欧盟举行会谈来加快与欧盟的贸易谈判进程。相比之下,过去12个月,印度与欧盟仅进行了4轮谈判。
“印度与欧盟关系尤其是经贸关系有着积极的发展趋势,但现实利益却构成了牵制。欧盟方面处在尴尬的外交环境之中,所以加强了对印度的来往,让FTA谈判更显紧迫,但印度方面不一定会在关键问题上轻易达成妥协。”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林民旺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分析说。
除了加强贸易往来,由欧盟27个成员国大使组成的欧盟政治与安全委员会 (PSC) 本周将首次访问印度,讨论在明年印度-欧盟峰会前深化战略合作的问题。
高额数字与密集会议
据欧洲新闻台(Euronews)报道,欧盟与印度之间的商品贸易额2024年达到了12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043亿元),超过了美印之间的13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415.36亿元)。据估计,大约有6000家欧洲公司在印度经营,支持了200万个直接就业和600万个间接就业岗位。
据PTI 7日报道,本周在印度举行的是双方之间的第13轮自贸谈判,下一轮谈判定于下月初在布鲁塞尔举行。双方已就11个章节完成谈判,这些章节包括海关与贸易便利化、争端解决机制、数字贸易、可持续食品体系、中小企业、竞争与补贴以及资本流动。消息人士称,包括原产地规则和市场准入在内的若干关键章节的谈判尚未完成。
据悉,谈判还涉及非关税壁垒的问题,但双方希望通过找到“合适的平衡”来解决所有有争议的问题。
印欧之间目前存在多个层面的合作,涵盖气候变化、绿色能源、海上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学生交流等领域。印度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与欧盟建立“贸易与技术委员会”(TTC)的国家。除了贸易协定之外,印度和欧盟还在制定一系列“具有变革性”的倡议,包括新的政治战略愿景和扩大防务关系的基础框架。欧盟将于9月17日公布其与印度关系的新战略愿景。这些新措施预计将在明年举行的印度-欧盟年度峰会上公布。
未来3个月,双方还将举行一系列高级别会议。
欧盟政治与安全委员会9月10日至14日将访问印度。据《印度斯坦时报》报道,率领该委员会访印的欧盟官员德尔菲娜普龙克表示:“欧盟与印度的合作在共同关心的关键领域至关重要,包括反恐、网络安全、混合威胁、海上安全和海域意识、太空安全、国防工业合作以及打击外国信息操纵和干扰。”欧盟驻印度大使埃尔韦德尔芬称,欧盟和印度在“动荡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中是天然的合作伙伴,政治与安全委员会对印度的访问强调了“欧洲团队加强与印度关系的集体意愿,特别是在国防和安全合作领域”。
印度与欧盟的反恐对话定于本月在布鲁塞尔举行,双方的外交和安全对话也将在新德里举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预计将在12月或1月访问印度。
贸易方面,欧盟议会贸易常设委员会将在10月访问新德里。欧印“贸易与技术委员会”的下次会议可能于11月举行。
《印度快报》总结说,在接下来的5个月,印欧双方至少举行10场会议,这种密集的安排体现出双边关系的战略稳定性。
“结构性问题没有改变”
印媒《铸币报》8日报道说,在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引起印度乃至全球经济动荡的背景下,印欧贸易协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美国总统特朗普7月底宣布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美国将对大多数来自欧盟的出口商品实施15%的进口关税,比特朗普之前提议的税率低。不过,美国8月中旬宣布扩大对钢铁和铝进口征收50%关税的范围,将数百种衍生产品纳入加征关税清单,这一政策直接影响到了大量欧洲制造商,德国制造业人士感慨行业将面临“生存危机”。
“在这个地缘政治剧烈动荡、旧有联盟瓦解、约束性原则被侵蚀、生存焦虑加深的时代,欧盟正在与时间赛跑,以寻找新的伙伴来缓冲这些压力。”欧洲新闻台分析文章写道,印度作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了欧盟眼中最理想的新伙伴对象。
与欧盟相比,印度所受到的压力更为直接,承受税率高达50%的美国关税。
美国哈德逊研究所“未来印度和南亚倡议”主任阿帕纳潘德(Aparna Pande)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如今的印度政府回到了其默认的、熟悉的外交模式,也就是追求战略自主、推动世界秩序多极化。这背后的直接因素正是与贸易相关的压力,以及对美国特朗普政府“反复无常”的担忧。
“毕竟,所有美国之外的各种合作伙伴都在推动彼此间的经贸合作,来疏解美国带来的压力,为自己拓展更大的空间,也一定程度上是在对冲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压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南亚研究所执行所长王世达对澎湃新闻分析称。
然而,印欧在自贸谈判上的“赶工”趋势也引发了分析人士的担忧。欧洲新闻网分析称,双方官员意识到,在推进双边关系上仍有许多工作要做,“过去30年的共同努力在事实上只是触及了现有潜力的表面”。
王世达认为,印度和欧盟认为彼此都是重要的合作对象,但是,“从市场依赖度、合作领域广度等方面来说,都无法成为彼此的最高级。”
林民旺分析说,印度和欧盟早在2004年就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却在发展10多年后在2015年左右陷入‘冻结’状态。”他认为,战略伙伴关系的支柱本在于经贸合作,但印欧经贸的重要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受到重视,重要性不断下降。“如今10年又过去了,很多结构性的问题并没有改变。”
在本轮贸易谈判中,印度希望排除在外的商品包括米、糖、乳制品等,直接涉及该国重要选民群体农民的利益。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印度政府也在涉及农民利益的问题上采取了强硬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正密切关注印度的动向。美国财长贝森特不久前透露,美国正设法说服欧洲对印度加征25%关税,联手打压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行为。
长期研究南亚地缘政治的美国塔夫茨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法赫德胡马雍(Fahd Humayun)对澎湃新闻分析说,印度政府必须应对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其购买俄罗斯石油的政策,不仅引发了特朗普政府的惩罚性关税,还让莫迪政府在国内受到审视,也在西方各国遭到质疑。
欧洲新闻台网站5日分析说,即使印度维持了和俄罗斯的密切联系,欧盟仍在为加强与印度的关系做集中努力。尽管莫迪在出席上合组织峰会时与俄罗斯总统普京“手牵着手”,欧盟也不再提出“谴责”,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反而在几天后就与莫迪通话,“热情”欢迎莫迪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保持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