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璀璨星空中,湖州宛如一颗被温柔浸润的翡翠,静静地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这座被绿水青山环抱的江南城市,正以独特的生活哲学,向世人展示着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这里不是匆忙的避世之所,而是都市人重新审视生活的镜子。湖州的生活,是一场精心计算的诗意栖居,一次对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一个值得托付未来的承诺。
我们试图通过这些文字,提供一把打开湖州之门的钥匙,或许也能开启一扇重新思考生活方式的窗。愿您能在效率与闲适之间,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在当下与未来之间,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清晨,仁皇山脚下的长天漾湿地公园里,湖面泛着细碎金光,水鸟掠波而过,漾开圈圈涟漪。远处太湖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恰似一幅徐徐铺展的水墨长卷。
这样的清晨,于湖州而言,不过是最寻常的日常。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喧嚣之外,这座“不大不小,幸福刚好”的城市,书写着宜居城市的新范式。
“时间好像变多了。”
“居住空间更大、更好。”
“和自然更近了。”
“更充实了,每周末都有新去处。”
在写这篇报道时,我们采访了诸多湖州人和新湖州人。谈及在湖州的生活,他们的答案都无一例外地指向“高价值宜居”。这种“高价值”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最终拼凑起湖州独有的城市幸福感。
当我们在谈论湖州的宜居时,其实是在探讨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更从容、开阔、平衡且可自由选择的生活。

湖州城市景观。微信公众号“湖州发布”图
01
新湖州人迪迪(化名)站在自家阳台,看着仁皇山绵延的绿意。从一线城市举家迁居湖州后,她感觉,“时间好像变多了。”
在一线城市生活时,迪迪每天要耗费2小时通勤,若遇上加班,归家时已至深夜。工作机会很多,但竞争也很激烈,孩子要读好学校也很卷。渐渐地,她萌生了换一个城市生活的想法。
“我先生喜欢山,我喜欢水,国内有山有水的城市很多,但要山水同景,还要生活便利,可选择的就不多了,我们想要的是一种平衡。”迪迪说,这是选择湖州的核心原因。

迪迪家阳台外的景观。受访者社交媒体 图
定居湖州的5年里,迪迪的生活发生了悄然变化。清晨,她能和女儿围坐餐桌共享早餐,而不是在地铁上刷手机;晚上,她可以和丈夫并肩散步,而不是赶着回家加班。“原来,生活可以这么简单,又这么丰富。”
2024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湖州的通勤时间平均为27分钟,而如果将范围框定在主城区,这一数字则更短。
在迪迪看来,湖州的从容绝非无所事事的懒散,而是对生活的主动掌控。迁居湖州,是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选择不再为时间焦虑,选择真正享受当下,选择让工作与生活达成合理平衡。
02
生活在湖州,仿若朝夕宿于山水之间。
作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近50%。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于2024年达到44.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均列浙江全省首位。
地处市中心的仁皇山森林公园,与城市无缝衔接,325公顷的面积使其成为居民的“天然后花园”。徒步、骑行、露营……在这里,人们能随时感受城市中的自然野趣。若往太湖沿岸而去,亲水步道蜿蜒向前,湿地生态生机盎然,水天一色的景致令人心旷神怡。城市中900多公里的绿道,如同脉络般串联起公园、社区与自然,骑行半小时,便能从写字楼遁入山林。

湖州城市绿化。微信公众号“湖州发布”图
“在湖州,我们不是在城市中生活,而是在自然中生活。”如湖州生活了15年的市民李先生说的,清晨出门可见太湖晨雾,傍晚散步能闻林间鸟鸣,周末逛公园可感自然呼吸。这种与自然的亲密相拥,让生活空间愈发开阔而温暖。
03
生态底色不仅滋养生活,更孕育了创业的沃土。“在自然中办公,在风景中成功”,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湖州生活创业的理由。
不久前公布的《全国县域旅游研究报告2025》显示,在全国1866个县域中,湖州下辖的安吉、长兴、德清三县,已连续第7年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十。

湖州随处可见的村咖。微信公众号“文旅湖州”图
湖州的吸引力不止于城区,整个城市都是年轻人的创新创业试炼场。这里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仅为1.53,远低于全国与全省平均水平,乡村旅游总收入更连续7年位居浙江省首位。乡村主理人等一批新职业、新身份,成为湖州创新创业的“领头雁”;村咖、露营、赛事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众多青年网红打卡点持续火爆出圈。
“湖州渔业资源丰富,大有可为。”山东小伙子王凌宇的话语里满是笃定。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的硕士,他毕业后便扎根湖州,如今已结婚生子、安家落户。他经营的渔场宛如一座生态公园,而他的创业目标,是用新技术带动周边乡亲共同致富。
当大城市的白领在计算加班费时,湖州的创业者们正探寻“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密码。这种产业生态的多样性,让生活有了更多元的选择空间。
04
烟火气,则升腾在湖州的街巷角落。
倪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湖州人,公司总部在杭州。相熟的同事总托他从湖州菜场“代购”,久而久之,他成了单位里的“湖州美食推荐大使”:“湖州菜场的鳝丝、刺毛肉圆、粽子、肉糕、团子都特有风味,最夸张的一次,同事让我带了100个松毛汤包。”
说到湖州美食,不得不提太湖大闸蟹。即将到来的金秋,蟹膏丰腴、蟹肉鲜甜,清蒸过后蘸上姜末香醋,便是最地道的湖鲜滋味。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则以鲜嫩见长,白鱼清蒸、白虾盐水煮、银鱼做羹,入口皆是水乡的清新。周生记的鸡爪堪称“卤味一绝”,酥烂脱骨却不失嚼劲,卤香渗透每一丝肌理。千张包更是将平衡之道藏于其中,薄如蝉翼的千张裹进鲜美的肉末虾干与笋丁,荤素搭配恰到好处,煮汤或蒸制都别具风味。还有软糯香甜的茶糕,糯米打底,中间夹着咸香的肉末或甜润的豆沙,是湖州人早餐桌上的常客。寒冬时节的新市羊肉,用古法焖煮,肉质酥烂、汤汁浓郁,配一碗白米饭便暖透全身。

湖州千张包。微信公众号“文旅湖州”
湖州人深谙奋斗与生活的平衡之道,恰如当地的美食,张弛有度、浓淡相宜。这种不疾不徐的城市气质,让每个踏足此地的人都不自觉放慢脚步,重新品味生活的本义。
05
每到周五晚,前文中的湖州市民李先生总会带着9岁的儿子,熟门熟路地走进家附近的“聚星103”城市书房,享受一段宁静的亲子阅读时光。这样的免费书房,遍布在湖州城市社区周边。
书房、博物馆、美术展……在湖州,社区各类文化休闲场所基本上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在全市,65家城市书房、46家文旅驿站、103家乡村博物馆、647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遍及城乡,搭建起丰富的文化空间。

湖州的一家城市书房。微信公众号“湖州发布”
此前在湖州南太湖新区凤凰街道凤凰二村社区采访时,我们曾目睹这样的温暖场景:孩子们在社区书吧里专注阅读,年轻人在隔壁社区咖啡馆高效办公,中年阿姨在社区剧场排练话剧,银发老人在2元茶室里织着毛衣、唠着家常……
“在15分钟半径里,既有菜市场、超市、理发店等基本生活设施,也能找到健身房、咖啡店、宠物店等消费场所。把社区变得有人文气息、有人情味,无疑能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凤凰街道党工委书记陈英的话,道出了这份便利背后的治理温度。
城市配套的完善,让湖州人的“小成本生活”不减品质:三甲医院的专家门诊无需彻夜排队,重点学校的学位供给充足,商业综合体与特色老街各美其美。当大城市居民为抢学区房焦头烂额时,湖州人正享受着“不将就”的生活性价比——在这里,幸福从不用高成本堆砌。
06
琐碎的生活细节,汇集起来便是城市的温暖和幸福感。
去年底,“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单揭晓,湖州连续三年获此殊荣。今年6月,《美好生活大调查》数据发布,湖州再获“美好宜居典范城市”称号。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民生感受型调查,该评选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指引,下设21项分级指标,涵盖百姓幸福感受、消费投资、休闲生活、健康状况,以及对城市治理能力和社会服务的综合满意度评价等多个维度。

湖州南太湖畔。微信公众号“湖州发布”
湖州的幸福感,从非一蹴而就的偶然,而是源于持续的规划与实践,在岁月中一点一滴沉淀;也非一味堆砌的刻意,而是选择了最契合城市格调的发展路径,一砖一瓦精心构筑。
正如那句流传千年的评价:“行遍江南,人生只合住湖州。”今天的湖州,依然是那个能让人遇见生活本来样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