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晚点LatePost

“大家都想寻找新故事,但最多的资金还是流向了算力基建龙头股。”
文丨程曼祺
上周三(9 月 10 日),甲骨文公布季度财报后暴涨 36%。二战结束前一年出生、现在 81 岁的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的个人身家来到近 4000 亿美元,在富豪榜上一度超越埃隆马斯克。
对二级资本市场、对不服老的创始人、对还想上一个台阶的大公司和想干掉旧巨头的新巨头,AI 现在都是最灵的神药。
股价高涨的根源是,没有人敢第一个放松对基础算力的投资。
据甲骨文季报,他们在上一季度与三家不同客户签了四份大合同,未交付合同价值已超 4500 亿美元,单季度就暴增 3000 亿美元——后来市场得知,开出巨额算力支票的是 OpenAI。
而这些算力基建投入,又化作英伟达、博通、甲骨文、AWS(亚马逊云)、Azure(微软云)、GCP(Google 云)的收入,给烈火烹油的美国科技股持续提供超预期业绩的兴奋剂。
由于这些最大的公司之间互相购买服务,当趋势向上,欣欣向荣的乐观被传导、放大;而当趋势反转,变化程度也可能也超乎寻常。
8 月底,在美股科技股因一些消息因素小幅走低时,我们与两位二级资产投资配置从业者——刘迪凡和张博,聊了他们观察到的美国机构投资者逻辑。机构是美股中的主要交易者。
刘迪凡 2020 年创立 CT Associates(赤兔资本),在全球范围寻找新兴的、有潜力的基金,为中国 LP(出资人)设计海外资产配置方案。此前他曾在高盛亚洲的私人财富管理部门工作多年。他也运营着一个超过四万关注者的基金配置公众号 “海外对冲”,分享市场观察。他的顾问和高盛前同事张博是松树街资本创始人,如今管理一只聚焦中美市场的全球事件驱动人民币基金。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而是描述美国科技基金经理此刻的 “平均观点”。美股科技股的未来走势也会影响大型科技公司对 AI 投入的决心和持续性,进而波及更广泛的经济生活。
如上周六《经济学人》封面文章中所提醒的危险:万一这场对 AI 的 3 万亿美元押注错了呢?人工智能过去一年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惊人的 40%,一旦投资收缩,就业、消费及股市共振下滑,会带来巨大的冲击。
* 两位访谈对象刘迪凡、张博均未持有文中所讨论的具体个股,本文讨论不构成投资建议。
“AI 不是投资回报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晚点:近期两件事引发美股科技股下跌:一是 8 月有媒体报道称 Meta 因 “狂挖人” 后继乏力而缩减 AI 部门规模;二是 MIT 发布了《The GenAI Divide:(生成式 AI 的鸿沟)》的报告,结论比较悲观,指出尝试 AI 的企业中只有 5% 真正成功部署并获得了商业回报。你认为这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变化的信号?
刘迪凡:当一件事投入巨大、但成果不明显时,站出来指出风险,更容易被认同。比如大家看到亚马逊云(AWS)今年上半年的 Capex(资本开支)已占到了运营现金流的 115% (572 亿美元 vs 495 亿美元),自然会有疑虑。
但作为投资者,我认为这两条消息只是小噪音。大约六个月前,DeepSeek 爆火、市场剧烈震动;紧接着,又传出微软要放弃建设两个新数据中心。那一轮冲击力比现在大得多,它动摇了整个 AI 算力投资的根基,当时的一种新假设是 “我们不再需要高级算力、不再需要新 GPU 了”。和当时的冲击相比,现在都是毛毛雨。
晚点:那么发生什么时,才指示着 AI 投资的拐点?
刘迪凡:还是要看公司实际行动,尤其是资本开支(Capex)指引。虽然有消息说 Meta 在冻结一些 AI 岗位的招聘,但在 7 月底,它刚把资本开支指引的下限从之前的 640 亿美元提到了 660 亿美元(编者注:上限保持为 720 亿美元)。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佐证,比如被航拍到的建设中的新数据中心等等。
晚点:认为目前 AI 有泡沫的一种观点正是——这些庞大的资本开支转化的价值却很少,ROI(投资回报率) 算不过来。
刘迪凡:对巨头来说,AI 投资已不是 ROI 问题,而是生存问题,他们把 AI 看成一场不容有失的 “军备竞赛”。
他们需要防御核心业务。OpenAI 现在的周活跃用户是 7-8 亿,在年初时才 3 亿。4 月时,OpenAI 估值 3000 亿美金的新一轮融资材料里,说它在各种大语言模型中份额是 83%,第二名才 6%。这种整合 App 和模型的公司扩展到广告,Meta 害怕;拓展到电商,亚马逊害怕;现在 ChatGPT 的搜索功能已经让 Google 害怕。
同时,亚马逊、Google 这些云厂商拥有巨额现金流,但在美股市场,账面现金多并不能带来高估值,甚至被视为低效资产。因此它们有很强动力要把现金投出去,以换取未来增长,而不仅是分红或回购。
张博:他们想避免被 “管道化”:AWS、Azure 和 GCP 都不想成为下一个互联网时代的 AT&T,仅仅提供基础网络服务,成了价值不高的 “管道工”。
他们还想拿到未来的入场券:在这场竞赛中,如果你没有自己的 “兵器库”,即核心大模型和超级应用,那大概率会成为二流公司。因此,在能创造出下一个超级应用前,所有巨头都会不计成本地投入,建立自己的算力基础设施和用户生态,在未来牌桌上得到座位。只要竞赛还在继续,就没有人敢主动放慢脚步。
晚点:这种对 AI 是生存之战的想法,长期还是需要 ROI 来支撑,目前实际 AI 算力投资的 ROI 能有多少呢?
刘迪凡:并不低,一家我们投资的基金上季度的测算,是 46%——2021 年到 2024 年,数据中心支出一共是 2740 亿美元,其中 “超大规模厂商”,即 Hyperscalers,也就是 AWS(亚马逊云)、Azure(微软云)、GCP(Google 云) 再加上 Meta,这四家就合计花了 1970 亿美元。这些投资主要用于购买 GPU、建设新 AI 数据中心等。而 2025 年 AI 带来的总收入估计是 1280 亿美元,相比过去三年的 Capex 是 45% 的回报。
晚点:25 年的 AI 收入怎么算出来的?
刘迪凡:有 5 个方面。最大头是广告,主要玩家是 Google、Meta、Tiktok、AppLovin、Pinterest, 估算收入在 820 亿美元,占 1280 亿的 60% 以上。也就是说,AI 的第一波回报不来自 “赋能千行百业” 的效率提升,而是投 AI、做大模型的大厂自身核心业务的提升。
当然,怎么界定 “AI 提升”?这个定义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总体上,大模型溢出的技术已提高了现有业务的收入、毛利和效率。这包括训练 LLM ,也包括自己买 GPU 提高推荐和排序引擎的效果。
晚点:AI 对广告的提升,其实不都是大模型驱动的,部分还是推荐算法的延续。
刘迪凡:是,这里面有不同的 AI 技术。不过二级投资更关注 Capex 和广告收入提升的关系。一个具体例子是,Meta 在 2022 年底花 100 亿美元给 Instagram 买 GPU ,第二年 Insta 用户的每天使用时长从 40 分钟上升到 55 分钟。AI 也极大提升了广告内容生成效率,直接把产品照片上传,AI 能做出几千种素材。这在大厂大投 GPU 之前是做不到的。相当于单车变摩托。
晚点:占比超 60% 的广告之外,1280 亿美元 AI 收入中的其它 4 部分怎么构成的?
刘迪凡:200 多亿的 AI 云收入,也就是其它人用 AI 云来使用模型的支出;130 亿美元的 LLM 应用收入,如 ChatGPT 订阅;110 亿的 AI SaaS 收入,如微软 Copilot;最后是 20 亿美元左右的 AI 初创公司的收入,如 Midjourney 等,但这部分占比很少。
其中,预计在 2025 年,三朵云(AWS、Azure、 GCP)和甲骨文上与 AI 推理相关的收入就将达到 200 亿美元,占这些公司总云收入的 10%,并且有望实现 28% 的年化增长,这个增速堪比当年 SaaS 业务的黄金时代。
晚点:这个测算是保守还是乐观?
刘迪凡:这些数据来自买方的研究和测算,主要是作为他们自己建模和设立持仓股票目标价的依据,里面有主观预测和历史经验。
到底是保守还是乐观?我认为保守了。比如这个数据源对甲骨文云明年训练加推理收入的预测是 70 多亿美元,这可能偏少。(编者注:本次访谈后的新消息是,OpenAI 已签署合同,在未来约五年内从甲骨文购买价值 3000 亿美元的算力,甲骨文云业务的明年收入应会大幅超过 70 亿美元。)而另一方则觉得测算太乐观,而且某种程度上不认可 AI 收入的这种拆分方法。
如果把认为 ROI 不低的一方称作正方,把另一方称为反方,据我观察,正方往往离使用算力的核心公司更近、对需求有直观强烈感受;反方往往离技术堆栈较远,是从常识角度来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和价值创造。
“大家都想寻找新故事,但最多的资金还是流向了算力基建龙头股”
晚点:我们可以来看一些具体科技基金的持仓变化,你挑选的样本是 Coatue、Whale Rock 和 Altimeter 二季度的 13F 报告,为什么是这 3 个?
刘迪凡:13F 文件有滞后性,但足以让我们洞察它们各自的选股审美和风格。
Coatue 的风格是 “敢为好公司支付高估值”。它的持仓相对后两者更多元化。Whale Rock 和 Altimeter 则都是 AI “死多头”,可以作为一个样本看最纯粹、最乐观、最长期持有类型的 AI 买方。也可以清楚看到宏观变化来袭、估值倍数坍塌时的后果。
比如 Whale Rock 的业绩曾大起大落。它在 22 年因宏观加息几乎亏掉过去 16 年的大部分盈利,但在 23-24 年的 AI 浪潮中又获得了惊人回报。Whale Rock 的朋友告诉我,他们 22 年初认真计算过加息对公司现金流的影响,当时判断风险可控,决定继续持有大部分仓位,没想到加息速度太快,导致的后果远超模型预测。所以这类基金专注长期赛道,但在宏观冲击面前风控能力较弱。

晚点:这三家的二季度持仓有什么特点,反映了什么趋势?
刘迪凡:最核心的趋势就是,当前阶段,最可靠、最清晰的投资故事仍是 “算力基建”。在 AI 算力产业的每一层,都呈现出双寡头甚至单寡头垄断的格局。例如 GPU 领域的英伟达和 AMD,定制化芯片(ASIC)里的博通(Broadcom)和美满(Marvell),燃气轮机领域的 GE Vernova 和西门子能源,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提供了很强的确定性。因此,尽管大家都在寻找新故事,但资金最终还是最青睐这些基础设施层的龙头。这些基金认为,市场仍然低估了未来的算力需求。
晚点:以具体持仓展开来说了?
刘迪凡:比如 Coatue 前五大持仓包括 CoreWeave(挖矿转型的 AI 云公司,主打租赁 GPU),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更 “凸性” 的英伟达,也就是波动更大的英伟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Coatue 是非常早就开始布局电力的超大型基金,大约从 24 年年中就开始了,可以说是引领了这个风潮。电力是 AI 基础设施最底层的环节。
Whale Rock 对算力的投资,除了英伟达、博通外,还有一些独特的 “黑马”,比如第一大重仓股 Celestica(天弘科技,网络交换机制造商)。Whale Rock 也投资了 AppLovin,这家公司争议大,被多家机构做空,但粉丝也多。它是从游戏公司转型为了第三方广告平台,因为出色的推荐引擎效果备受广告主青睐。
晚点:为什么他们相信 AI 算力的价值还是被低估了?现在相关股票的估值已经非常高。
刘迪凡:这背后是一个 “硬币的两面” 的逻辑:GPU 物理性能的指数级上升,与大厂看到实际 ROI 后决定大笔投入,是相辅相成的。计算架构的底层改变,带来了 ChatGPT 这样的超级应用,然后大厂继续投入,硬件能力进一步提高,效果进一步展现,使用量激增,从而推动硬件再跨向新的阶段,这是一个正向飞轮。
当然这个循环,更准确说是部分买方的假设,在财报出来后,才能一个、一个季度地验证。这之间,买方分析员就要去了解上下游各种蛛丝马迹,去调整预期。没有一个长期投资者每天闲坐着。
晚点:一个现象是,这些基金二季度的前 15 持仓里已经没有任何 “中概股” 了,倒是可见到印度、韩国、拉美的科技公司。中国的 AI 发展也很快,而且这些基金过去都在中概股上赚过大钱,为什么暂时没看到他们布局中国公司的趋势?
张博:刚才提到,AI 当前最清晰的投资机会还是在算力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层,算力龙头主要是美国公司,如高端 GPU、交换机芯片等,典型中概股的 AI 布局更多是在算力之上的模型层和应用层。
(编者注:9 月 11 日,因外媒报道阿里、百度用自研芯片训练 AI 大模型,两家公司股票大涨。不过这并非阿里和百度的新动作。)
晚点:中国也有表现非常亮眼的算力投资机会,如、海光等。
张博:美国大型基金习惯基于现金流、市盈率(PE)等传统模型进行估值。所以它们很难向出资者解释,为何要投资一个市盈率高达几百倍、短期没有利润的 A 股公司。
刘迪凡:还有一个原因是,过去几年,许多华尔街基金裁撤或缩减了专门研究中国市场的分析师团队。缺失信息和研究支持,它们不敢轻易下重注。
“AI 应用层还没有出现可以让人坚定长期持有的股票”
晚点:当算力,也就是围绕英伟达等核心股票成为机构的 AI 投资主流时,我们可以聊聊模型层、应用层里的其它公司,比如美股 “科技七姐妹”(苹果、英伟达、微软、亚马逊、Google、Meta、特斯拉)中的其它几家,现在在二级市场买方眼中是怎样的标的?
刘迪凡:美国买方机构的玩法,主要是先基于自己的审美,框定出一个靠谱的股票池,然后再在这个池子里算内部收益率(IRR),去寻找那些潜在回报更高的标的,以赚取超额收益。
晚点:苹果和特斯拉现在在 AI 池子里吗?
刘迪凡:据我观察,基本不包含。苹果目前不在主流 AI 投资讨论之列。虽然它有硬件入口,大家也关注软硬结合,我没见过哪家 TMT 基金把苹果放在前五大重仓里。当然,不排除未来有基金能看到它的潜力,也就是所谓的 “Pay Off”(风险收益比),如果苹果在应用层有起色,或者通过收购补齐能力,情况可能会变。
特斯拉的问题则是,它的市场贝塔(Beta)系数太大了。就是它的波动性特别大,且难以研究和预测,更像是散户情绪驱动。所以,逻辑严谨、机构化的基金基本看不到特斯拉出现在前五大持仓中。
晚点:其它几家呢?
刘迪凡:我可以说一些我在美国买方听到的比较总体的评论:
微软最大的特点是 “超前部署”。因为它跟 OpenAI 的关系,AI 基建的规模是远超 AWS 和 GCP 的。它的长期逻辑最强,但缺点是估值相对贵,远期市盈率大概在 33 倍。
Google:之前市场普遍认为它比较被动,它的核心广告业务(搜索)直接受 AI 冲击,而它的云业务(GCP)份额又最小。但 Gemini 大模型和 TPU 的进展又让市场看到希望,它被视作几大云厂商中的价值股。(编者注:前天有消息称 Google TPU(Google 自研的 AI 芯片)可能会单独分拆,资本市场反响很好。这显示英伟达一枝独秀情况下,大厂的自研和替代潮流让竞争格局复杂化,也让基金经理有更多获取 “alpha” 的机会。)
Meta:普遍认为它的战略位置最优越。因为它掌握超级 App,能最直接地把 AI 的投入转化成业务增长。
亚马逊(AWS):普遍被认为它成本控制比较好、稳健。另外,也有买方认为,市场低估了它的电商和广告价值。
一个有意思的新变量是:甲骨文(Oracle)。因为它之前拿下了 TikTok 这个大客户,正在成为 “第四朵云”,这可能是个新的版图变化。(编者注:在 9 月 10 日的电话会中,甲骨文称上一季度与三家不同客户签署了四份大合同。)
晚点:除了这些最大的巨头,还有哪些有意思的公司?
刘迪凡:在算力基础层,除前面提到的 GPU 的英伟达、AMD,定制 ASIC 的博通、美满之外:
在生产环节:台积(TSMC)是绕不开的。
网络、连接(Networking)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环节。简单说,就是解决服务器间高速传输数据的问题,不管是光连接还是铜缆连接。这里我常看到的名字包括博通、做机柜内、机柜间连接的公司,以及网络交换机。它们的商业模式是靠 IP。这些硬件要进入大厂供应链,需经过三、五年认证,然后是长达十年、八年的应用和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拥有 IP 的公司可以一遍遍 “收钱”,护城河非常深。但是这些公司的缺点是,这轮 AI 支出的头部大客户非常集中,就那么几个,任何一个客户的变化都会事关生死。
还有电力、能源,如前面提到的 GE Vernova、西门子能源,这些是能源设备;还有各种攒人建电网的 EPC 公司,也是重点标的。想想 AI 对电力的需求要彻底引爆美国 20 年没修过的老旧电网,对于电网上各种零件的需求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在应用层,也有些公司受到买方和零售投资人关注,比如之前提到的 AppLovin,还有 Hood 等等。但大部分机构认为,应用层目前还没有出现那种可以让人坚定长期持有、类似基础设施龙头的股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公司,包括基础设施龙头和应用龙头,都非常依赖 AI 资本支出的持续扩张,有强周期性,历史上他们经历过非常大的波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长期持有” 型投资。
晚点:电力、能源、算力、芯片等算力基础设施上看起来最确定,但现在已经估值颇高,接下来的可能风险是什么?
刘迪凡:就是涨太多了,导致未来 IRR 不够高。所以买入时机非常重要,这是长期持有的关键之一。
晚点:怎么判断买入的时机?
刘迪凡:这要花很多工夫跟踪研究。一个可能的机会出现在库存周期波动中。这是半导体行业固有规律,当需求爆发就导致芯片买家过度下单(Boom),一旦需求放缓或库存过剩,就可能出现 “砍单潮”(Bust),导致整个算力产业链股价剧烈波动。比如某季度 Meta 的广告收入增长突然不行了,大家又会觉得 AI 没用,股价就会跌。在这个波动过程中,如果你对行业足够熟悉,对长期趋势有足够证据,就能识别出真正机会。
晚点:就像今年年初 DeepSeek 爆火后,英伟达股价大跌,事后看也是一个很好的买点。
刘迪凡:对。但要抓住这种机会,你需要的认知、功夫和经验,比想象多得多。因为你要在那个时刻对抗市场上压倒性的悲观。
“核心不是去预测,而是让自己能活下来”
晚点:你们认为接下来的 AI 二级投资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指标,它们会指示中期乃至长期的走势转折?
刘迪凡:一是刚才说到 GPU 的库存周期。有基金经理开玩笑说,一个可能的市场见顶信号是 “特朗普宣布他在中东建的数据中心都落成了”。不过对理解算力长期价值的投资者来说,波动也是买点。
二是小公司的生存风险,同时也是做空投资机会:在 AI 浪潮中,会出现一些管理能力不足、盲目扩大资本开支的中小公司。他们可能讲了动听的 “AI 故事”,但最终无法兑现价值。这类 “伪 AI 公司” 是潜在的做空标的。就像上一个周期中的人造肉公司 Beyond Meat,它试图对抗 “人类更喜欢真正蛋白质的味道” 这一基本逻辑,最终股价几乎归零。
最后是宏观金融环境:在美股连续几年大涨之后,市场本身就被 “地心引力” 拉扯,积聚着回调的势能。精准预测市场何时会崩盘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专业投资者会通过构建投资组合来主动管理风险。
晚点:具体可以怎么做?
刘迪凡:我观察美国买方策略多样,核心思想不是去预测,而是让自己能活下来。
降低净敞口:比如通过增加空仓,将 beta 系数(市场暴露)维持在 30%-40% 的水平,代价是在大牛市里会跑输指数,看着 “傻”,但好处是在市场崩溃时能有效控制回撤。
分散化配置:即便是看好 AI,也不该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组合中除了配置 AI 这种 “梦想股”,也会配置一些传统周期股,或者其他不相关的资产,如大宗商品。俄乌冲突时,股票大跌,但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大涨,就是一个例子。
低相关性策略:配置一些与股市涨跌关联度低的策略,比如并购套利基金,它们赚取的是并购事件确定性的差价,不受大盘影响。
晚点:对想投资科技的个人投资者,有什么建议吗?
张博:最简单也可能最有效的方式,可能是在合理价格 “抱紧” 那些产业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 “核心资产”。我们认为市场至今仍然低估了英伟达、博通、台积这三家公司的核心地位和护城河。
刘迪凡:完全同意。当然,“时机” 非常重要,你需要在一个好的价格买入;敢于下注也很重要,这需要你对产业有足够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市场恐慌时——比如 DeepMind 事件引发大跌时,或周期性的芯片砍单潮来临时——知道去做哪些研究来做正确的决策。归根结底,投资是一场认知变现。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