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上海发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5.5%的GDP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海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韧性增长态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时值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十五五”发展的蓝图即将公布,此时,上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上海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对冲不确定性,“稳大盘、开新局”,担当中国经济的增长极,筑牢经济韧性的底座。5.5%的GDP增速,是前三季度上海创新增长的成绩单,更预示着上海未来发展的澎湃动力。
首先,上海韧性,体现在工业新势力崛起,“三大先导产业”引领上海速度。
上海5.5%的GDP增速,不只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提升,是新质生产力到了“开花结果”的时节。目前,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升至44.1%。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5%,快于全市2.8个百分点,拉动效应明显。此外,船舶航空航天、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制造业,这些行业都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硬核科技扎牢地基,“产业丛林”拔节生长,数字孪生重塑增长逻辑:经济动能正在切换,经济指标边际改善。
第二,上海韧性,体现在主动降低工业成本,“上海不贵”有了新的注脚。
前三季度,上海工业企业降本增效进步显著,土地、电气、热力等要素价格持续降低,1到8月份全市工业企业利润率增长16.3%。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前三季度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1%,几乎实现“零库存”。
去年上海出台了工业“降本增效17条”,到今年,上海继续助力工业领域再降本60亿至80亿元。长三角三省一市中,上海的工业百元营收成本最低,比长三角平均水平低2.9元。“上海不贵”正孕育工业价值高地,打破了“成本高”的刻板印象,昭示从上海制造到“上海智造”的未来场景。
其三,上海韧性,以开拓多元化市场,带动外贸呈两位数的增长。
前三季度,上海市进出口额达3.34万亿元,同比增长5.4%。面对中美贸易战等不利影响,上海外贸企业积极开拓非传统市场,以多元化市场带动出口快速增长,其中对印度、中国香港、东盟出口分别增长了44.2%、43.5%和27.6%。而且外贸增长质量高:在特斯拉储能工厂投产的带动下,锂电池出口321.5亿元,增长20.7%;上汽加大混动汽车出口力度,推动上海市混动汽车出口196.1亿元,增长2.1倍。
面对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上海展示出强劲的韧性和顽强活力,“船大”一样灵活,主动拓展新兴市场;特别是三大先导产业、高端制造业、绿色产业的发展,正带领上海外贸出口“逆袭”。
第四,上海韧性,体现在城市“人气”升温,消费活力迸发。
前三季度,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作为外国游客“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上海旅游入境人数同比增长37%,上海的国际曝光度不断攀升。两轮10亿元“乐上海”服务消费券的发放,以及“以旧换新”的政策杠杆,发挥了刺激消费的乘数效应。从“首店经济”到“首发经济”,从张园的时尚到TX淮海的“年轻力”,新模式、新场景推动着上海的人气和消费的升温。
真正的经济韧性,在于抵御经济环境风险的适应力,更在于勇立潮头的主动变革。上海前三季度增长5.5%超出市场预期,特别是许多指标正在“逆势回升”“阶梯向上”,体现了上海的韧性生长、未来可期,这也是上海挑大梁的信心所在,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