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华东地区三大剧种之一,锡剧获得江苏无锡、常州两市协同立法保护,成为全省首个获得跨区域协同立法保护的地方剧种。

2025年6月12日,江苏南通,大型原创锡剧《雪宧绣谱》在如皋市文化馆小剧场上演。视觉中国 资料图
近期,由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和《常州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统称“《条例》”)先后发布,将分别于11月1日和12月1日起施行。澎湃新闻采访获悉,两部《条例》是无锡与常州两市人大常委会共同开展的协同立法,在法规的框架结构、主要制度等方面保持一致,全方位构建起锡剧保护传承的制度体系。
锡剧是发源和主要流行于无锡、常州地区的地方戏曲,曾名“常锡文戏”“常锡剧”,经无锡、常州两市共同申报,2008年6月7日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介绍,无锡、常州两市为保护锡剧而开展协同立法,在江苏省内属于创新举措,旨在通过法治力量共同推动锡剧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保护方面,《条例》规定,按照政府投入引导、鼓励社会捐赠的原则,设立多元参与的锡剧保护传承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参与锡剧保护传承活动。同时,将锡剧惠民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各类锡剧院团、锡剧表演团体开展演出服务活动,推动锡剧普及和推广。
在传承方面,《条例》聚焦锡剧人才培养与建设作出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强化青年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制定涵盖编剧、表演等各领域人才培养计划,打造一批优秀的青年演职人员队伍;加大青年领军人才培养,加强优秀青年演员、主创人员选拔,支持引进紧缺型锡剧专业人才;支持本地高校和文化艺术类职业学校开设锡剧相关专业,建立委托培养制度,完善锡剧名家、专业演员授课机制;依法认定锡剧代表性传承人,支持其设立传习所、工作室等,并提供经费支持等。
既要重保护传承,更要讲创新发展。《条例》规定,鼓励锡剧院团、学校、研究创作机构、代表性传承人在唱腔音乐、表演程式、舞台美术、服装道具、演出展示等方面推动锡剧创新发展。鼓励开拓锡剧演出市场,探索采用沉浸式、实景式等演出形式和多样化演出场景,创新锡剧呈现载体、样式。鼓励锡剧与影视、动漫、游戏等跨界融合,开发具有锡剧文化特色的场景和产品;推动锡剧与文化旅游融合,拓展“锡剧+旅游”应用场景,支持开发锡剧主题旅游线路。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营造全社会支持锡剧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条例》明确,将每年的6月7日,也就是锡剧获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念日定为“锡剧日”,要求各相关单位积极开展锡剧保护传承相关活动。
据了解,在协同立法的基础上,无锡、常州两地还将在人才培养与艺术传承方面开展合作,联手创排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剧目,共同开拓演出市场,推动锡剧艺术融合创新发展。同时,联合开展资源普查与整理,协同加强理论研究,共同打造 “锡剧”区域文化品牌;协同举办重大节庆活动,形成“1+1>2”的合力,为锡剧注入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