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词典》
陈年福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
词典全面收录殷墟甲骨文中的语词、短语及句式,以“字本位”原则编排,所释对象兼顾已识语词与未识语词,共设3840个字头,统领7736个词目,并详细考释甲骨文字形特征、语词用义及字词关系。作者在编撰中注重对甲骨文材料的梳理与分析,力图呈现甲骨语言的原始面貌。

《新见金文字编(2000—2019)》
陈斯鹏编著,中西书局
本书是一部全面反映2000—2019年间新见金文单字形体及其用法,并代表金文考释最新水平的重要工具书。

《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译注》
刘书芬译注,暨南大学出版社
帛书《春秋事语》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之一种,现存16章,每章各记一事,前后并不连贯。所记史事,上起鲁隐公被杀,下迄三家灭智氏,记事年代大约相当于《左传》。本书旨在对《春秋事语》进行整理和译注,包括古文字摹写、释文、注释、今译,并与当今通行的文本进行比较,参考当代学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基于严谨研究的通俗译本。

《东周铜器铭文军事名词研究》
陈琴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逐篇梳理东周青铜器铭文,全面收集其中军事名词138例,从两方面进行系统研究:1.按照词义整理,分为5大类。其中军事建制类6例、军事职官类36例、军事物资类68例、军事赏赐类22例、战争对象类6例,考释疑难字词,考察字词关系,梳理义项。2.在此基础上,研究铜器铭文记载的军事历史问题,对铭文中记载的东周军事状况进行了描写。

《商周青铜食器自名、定名整理与研究》
夏宸溥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对青铜器中具有食器功能的器物鼎、鬲、甗等的自载器名、修饰语及著录定名进行整理与研究。探讨自名中的器名疑难字词,涉及如何破读、名与实是否相符、与传世文献的对应关系等;对自名中的修饰语部分进行分类,讨论字词含义及其背后反映的铜器的属性、具体功能与文化内涵;对相应铜器在不同著录中的定名进行整理,考察青铜食器的定名规律。

《东周晋系文字研究》
秦晓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东周晋系文字是在东周时期,晋、韩、赵、魏以及周边的虢、 虞、郑、卫、中山、西周、东周等国所使用的文字。本书在梳理东周晋系文字构形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晋系兵器、彝器、玺印等文字数据,透过文字材料本身,运用“二重证据法”,考察与东周晋系文字数据相关的文化、制度。

《郑张尚芳浙南与温州方言论集》
郑张尚芳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郑张尚芳先生去世后,郑张先生家属授权、温州市图书馆牵头组织,在郑张先生的手稿、自校稿和发表版文章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全书近75万字,包含了24篇温州和浙南方言研究方面的论文,除了温州方言专题论文外,还涉及浙南闽语、蛮话、畲话等。

《上古汉语突厥语对应词研究》
王艳红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书运用最新的汉语、突厥语语音研究和词源研究成果,区分不同历史层次的汉语和突厥语对应词,将研究重点放在学界研究尚不充分的上古层次对应词方面,确定上古汉语和突厥语接触的深度,为史家早就证实的汉民族和突厥语民族早期接触提供语言学证据。本书对汉语和突厥语对应词的考证,有助于分析两种语言中的异质成分,对于汉语、突厥语各自的语音史及词汇史研究至关重要。

《华夏语言吾学集》
张惠英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书是语言学大家张惠英的自选论文集,收录其六十余年方言和民族语的语言学研究心得。本书对民族语、方言词汇字音深入探究,还涉及地名文化、古今字音演变等内容,是了解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言研究的重要成果。

《先秦两汉常用词更替研究与语料考论》
胡波著,中西书局
本书是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刊(甲种)之一。本书聚焦于先秦至两汉的常用词更替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犬}/{狗}”等7组名词、“{啓}/{開}”等6组动词,广泛采择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逐一从历时、共时的角度进行详细调查分析,探究先秦两汉常用词发生更替的原因、研究所涉语料的使用等前沿话题。

《日趋显性化的日本多语社会——准确理解及把握多语状况》
[日]福永由佳编, [日]庄司博史监修,徐微洁、吴余华、周欢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日本多语社会研究论文集,由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构成。总论部分从多语环境、多语现象的描写方式、多语社会的阐述方式及多语共生等视角出发,探讨多语社会的现状及发展。分论部分则分析了实例,基于日本国内英语的使用情况、移民、多国籍化及法律翻译等问题进一步阐述日本社会的多语状况。

《现代汉语语汇学》(第二版)
卢英顺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本书就现代汉语语汇研究中讨论得较多的问题或者重要而被重视得不够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进一步探讨。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汉语语汇的组成,现代汉语语汇类别,现代汉语构词法和造词法,现代汉语词义,现代汉语中的熟语,语汇和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同音词和同形词,现代汉语词语的缩略和统称,现代汉语语汇的系统性,词语的借用,现代汉语语汇规范化以及现代汉语语汇研究。

《语言学讲义》(第二版)
卢英顺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本书保留了《语言学讲义》(第一版)的特点,内容实用又具有一定的学术性;表述语言通俗又不失学术上的严谨;对语言学术语的解释易于理解;所举例子多贴近生活,生动有趣;注意启发读者的思考,引导学生领会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因。内容涵盖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和语言演变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还介绍了语言运作和理解的多种机制。每章后面都附有关键词,书末附有重要术语的简要解释。

《国际中文论丛》(第一辑)
王学振主编,冯青副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
本刊由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打造,以“国际视野、中国根基、海南特色”为宗旨,致力于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学术创新与对话。第一辑收录海内外学者精品力作,聚焦国际中文教育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涵盖语言学、教学法、文学文化与跨文化沟通等多个维度。全书注重发掘与利用海南独特的文化资源,将地域性知识置于全球学术视野下进行审视,展现扎实的实证研究与前沿的理论思考。

《中性符号学》(第一辑)
王铭玉主编,孟华副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
符号始终是人类认知世界、建构意义的核心工具。西方符号学自索绪尔与皮尔斯以降, 形成了以“语符中心主义”与“实效主义”为代表的分治传统,共同塑造了二元对立的符号学范式。本书试图在语象分治的传统范式中开辟第三条道路——中性符号学,消解符号系统内部的二元对立,重建符号与人类经验的多元关联。本书所收录的17篇文章正是这一学术探索的阶段性结晶。

《语言研究集刊》(第三十六辑)
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语言研究集刊》编委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刊主要刊登汉语语言学,包括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和现代语言学中的语法、词汇、语义、方言、修辞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评论、随笔等,适合从事汉语言学研究的国内外学者参考阅读。

《产出导向型国际中文教学研究》
朱勇等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产出导向法(POA)是中国学者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在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中创建的本土化、原创性的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本书立足POA理论体系,聚焦国际中文口语教材、教法与教师发展研究,全面系统,数据翔实,能够为国际中文教师和研究者学习、实践POA理论提供指导,也能为国际中文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带来启示。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修订译本)
[美]乔治莱考夫、[美]马克约翰逊著,何文忠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当代关于“隐喻”的经典论著,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之作。自1980年首次出版以来,被译成多种语言,不断再版。此次重出精装版,译者对译文进行了全新修订,凡涉及书中隐喻例句之处,特增补原文例句,中英对照,方便读者理解原意。

《说文解字》(彩绘版)
万献初、肖志华编著,中华书局
本书是专为孩子编写的《说文解字》读本。“彩绘版”以语言文字学家万献初先生“解字讲经”系列图书为基础,讲解与孩子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且小学阶段常用的汉字。全书分为人、身体、动物、植物、自然、建筑、衣食、器皿、工具九大部分,精选原文,大字注音,梳理大意,拓展“汉字大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