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深秋的北大,一场聚焦中国抗战全球意义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被两岸主流媒体高度关注。
当天,“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大举行。
当天深夜,“北平锋”以《台湾不能再吃战争的苦》为题释读这场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必要性和重大学术意义。

文章援引了两位重量级台湾地区历史学者对中国抗战和台湾光复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的观点。
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吕芳上先生说,二战中的中国战场在国际学界长期被漠视与低估,将中国抗战史放在全球视野下研究是一个好的走向,两岸应就此加强史料共享和交流合作。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维开回顾,两岸学界自20世纪80、90年代起,关于抗日战争相关议题就有非常多的研究和交流,台湾光复则是抗战胜利的一个重要议题。面对抗战历史在台湾逐渐被淡化,需要通过举办纪念活动等方式,唤起社会对于抗战与台湾光复历史的记忆。事实是清楚的,民进党当局为了“去中国化”,一直在切割历史、扭曲史实。
研究历史可以汲取历史的教训,继而给当下提供参考。“北平锋”写道,对台湾来说,树立正确二战史观,看清台湾光复的史实和逻辑,更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赖清德上任以来,鼓吹“抗中保台”,顽固“以武谋独”,在制造麻烦、制造危险、制造战争上近乎歇斯底里。中国国民党新任党主席郑丽文在就职时直言,“台湾正处于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刻”。而此刻,北京大学举办的这场国际研讨会,再次发出了历史的警讯,让人们看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不易、台湾光复的不易、和平局面的来之不易,警醒台湾社会不要被“台独”带入歧路、绑上战车,再次遭受国家分裂和战争的苦难。
这场国际研讨会发出的“历史警讯”,台湾主流媒体已经第一时间传递回岛内。
11月2日当天下午,这场研讨会甫一召开不久,《中国时报》记者即分别以《“两岸一家人”不是口号 陆学者:是民族奋起的印记》《“中研院”学者赴北大抗战研讨会 吁两岸多交流:让历史自己说话》《陆学者驳“台湾地位未定论”:经不起历史和事实检验》为题,连续刊发三篇重磅报道,向岛内传递此次研讨会的观点。
当天下午,《联合报》也援引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忠纯的观点表示,纪念重温抗战、台湾光复历史,对当下两岸关系和中华民族复兴有重要意义。民进党把“抗中”和“抗日”绑在一起是对历史完完全全的背叛。
台湾主流媒体对此次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重视程度从发稿时间、数量上均可显现,有利于台湾同胞树立正确二战史观,看清台湾光复的史实和逻辑。
连日来,“北平锋”向岛内持续传递台湾当前面临现实情况的真实信息。
在11月1日题为《“台湾正处于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刻”》的评论中,“北平锋”写道,中国国民党新任党主席郑丽文在就职讲话中直言“台湾目前正处于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刻”,这番判断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精准描述了当前台湾的现实状态和历史方位。从外部到内部,从现在到未来,台湾种种问题的根源,都指向赖清德当局“抗中拒统”“以武谋独”“分裂卖台”的荒谬理念、错误路线和恶劣行径,并因此让台湾一步步坠入危险的深渊。
在10月31日题为《“台湾没有金鸡母,也没有印钞机”》的评论中,“北平锋”写道,赖清德或许以为靠鼓吹“实力”就能撑起“防卫韧性”的假象,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钢铁洪流面前,这些所谓的“实力”不过是花拳绣腿、以卵击石。如今的解放军,早已建成以航母、万吨级驱逐舰为核心的远洋海军,批量列装第五代战机形成空中战斗力,东风系列导弹构建起覆盖全球的精确打击体系,更有体系化作战能力支撑下的联合作战优势。在这种全方位、现代化的军事力量面前,赖清德的“强化国防”无疑是掩耳盗铃,痴人说梦。
无论是历史逻辑,还是现实状态,都向赖清德当局昭示了一个共同的现实:“台独”只有死路一条,唯有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才能彻底避免战争,守住两岸共同的和平,开创携手发展的美好未来。
这就是这场国际学术研讨会给我们昭示的历史警讯,也是历史启示。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设计:王璐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