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9月10日《关于调整2025年我市家电家居以旧换新补贴活动规则的公告》发布以来,上海家电家居以旧换新补贴活动已经进行到第四轮。2025年的家电家居活动规则也较2024年有所调整,从“立减”调整为“摇号”。为何今年消费券调整为“摇号”?消费者体验如何?
2025年10月26至11月5日,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走访了中山公园龙之梦的京东电器、兆丰广场的苏宁电器、京东家电(七宝店)等三家家电卖场,采访了13名消费者,专访复旦大学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主任张伊娜,探讨家电补贴如何根据消费品类特点在公平、效率与体验之间寻求平衡。
“摇号”有何优点?
当下,消费券的发放主要有秒杀、满减、立减等方式,相比之下,“摇号”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避免数字鸿沟,确保公平性。如果采取线上秒杀、先到先得的方式,最大的受益者往往是那些熟悉互联网操作、手机网速快、有时间守候的年轻人。这会导致不擅长智能手机操作的老年人、弱势群体被排除在外,加剧数字鸿沟,违背了政策惠及全民的初衷。摇号给了所有人一个相对平等的中签机会。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只要在报名期内完成登记,中签概率是相同的。“每一轮的报名期有3天,我可以慢慢学着怎么操作。如果是需要抢的话,我这把老骨头肯定抢不过年轻人。”73岁刘先生说。
第二,增加作弊成本,防止“黄牛”套利。先到先得的模式极易催生“黄牛”,他们利用外挂程序和机器人大量抢券,然后低价转卖或套现,导致消费券无法真实惠及有需求的消费者,浪费财政资金。摇号机制下,补贴的获取不再依赖手速。“黄牛”无法确保自己或大量的账号一定能中签,大大增加了其作弊成本和不确定性,从而有效遏制了套利行为。
第三,缓解服务器压力,保障系统稳定。抢优惠券容易引发系统崩溃,此前多个平台在促销时也曾出现类似问题,不仅影响政府或平台系统正常使用,还可能引发公众不满。摇号将集中的、高并发的流量,分散到了每个报名期。用户在3天内完成登记即可,系统压力小,运行更稳定。

云闪付家电补贴栏目入口截图,活动报名时间有3天。
“摇号”规则下,消费者体验如何?
与餐饮消费的即时性相比,家电消费更具高计划性特点。在走访的过程中,所有的消费者都表示“家电一般不会冲动购物”,他们在无目的逛街时,也很少踏进家电卖场。“商场一楼的手机店可能会进去随便逛逛,但一般没事不会进到专门的家电卖场里。对我来说,买家电是家庭决策,一般会拉上家人一起逛,但买手机纯粹是个人决策。”38岁的赵女士表示。
除了高计划性,家电消费还有低频、高额的特点,消费者消费欲望的满足可以接受一定的延迟。“家里那台显示器是几年前买的,虽然还能用,但参数都比较低,就想着换台新的。一般换家电都会选择‘618’或‘双11’两个节点,我会先加入购物车,观察一段时间的价格波动,等到合适的时机再买。”29岁的袁先生表示。
基于家电消费低频、高额、高计划性的特点,“摇号”需要报名等待,消费者也“等得起”。根据新的补贴规则,若未中签,消费者可以在下一轮继续报名。袁先生是连续报名了三轮,最后一次中签。从这一点来说,采用“摇号”的方式发放家电补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由于“摇号”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等待的过程会让消费决策产生断裂。“我上周末和家人看中了一台冰箱,尺寸、功能都正好,旧冰箱也约好了回收时间。结果导购告诉我,现在补贴要摇号,中签了才能享受。”在兆丰广场苏宁电器店内,45岁的王女士向研究员抱怨,“我只能先报名,等结果。这几天心里一直不踏实,万一没中,是原价买还是放弃?等结果出来,说不定那台心仪的冰箱型号都没货了。”
这种“决策悬置”状态是“摇号”模式最大的体验痛点。家电消费虽是计划性消费,但临门一脚的决策往往依赖于一个明确、即时的优惠激励。相比之下,“立减”模式能够在消费者购物意愿最强烈的时刻,通过真金白银的减免迅速成交。而“摇号”则将这个连贯的消费行为切分为“挑选-报名-等待-决策”四个环节,漫长的等待和不确定性的结果,容易冷却消费热情。
此外,“摇号”容易使流程复杂化,稀释购物的愉悦感。“立减”模式下的补贴是无感的,自然地融入支付环节,消费者享受的是最终优惠后的价格。而“摇号”模式则迫使消费者在购物前,必须先完成一个与购物本身分离的、带有“抽奖”性质的行政程序。“感觉不像在买东西,像是在完成一个任务。”连续报名三轮才中签的消费者李先生坦言,“中签后高兴的不是马上能买到心仪的商品,而是‘资格’终于拿到了,可以回去找那个一周前看中的洗衣机了。整个购物过程变得很割裂、很被动。”
对于商家而言,这也增加了销售难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卖场经理表示:“现在导购需要花大量时间向中老年人解释摇号规则,而不是介绍产品功能。很多意向客户在听说要摇号后就表示‘再等等看’,线下成交率受到很大影响。”
体验也应被纳入家电补贴政策考量维度
摇号模式的推行,本质上是在补贴资金有限、财政资源需要精准投放的背景下,为扩大普惠人群、提高参与机会而采取的折中策略。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源于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而需求端的家电更新换代意愿持续释放,有限的资金难以覆盖所有潜在消费者。若沿用 “立减” 模式,可能导致资金快速耗尽,无法实现长期惠及更多人群的目标;而 “秒杀” 等方式又会引发公平性争议。因此,“摇号”是在资源有限条件下,为实现更大范围公平而作出的制度性调整。
2025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向地方下发了今年第三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地方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并提出资金的使用需要“分领域分时段细化资金使用计划,优化补贴发放方式,确保政策实施更加平稳有序、资金均衡用到年底。”张伊娜也表示,补贴资金通过“摇号”的方式分时段发放,是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制度设计。
研究员认为,公平和效率之外,消费者的实际体验也应当成为政策执行过程中重要的考量维度。消费体验不仅影响政策落地的实效,也关系到公众对政府服务的信任与满意度。正如多位受访消费者所反映的,“摇号”带来的决策悬置和流程割裂,削弱了消费的确定性与愉悦感,甚至可能抑制部分真实需求。一项旨在促进消费的政策,若在执行中因流程烦琐、结果不确定而降低民众的消费意愿,则其效率与体验之间显然出现了失衡。
家电补贴不仅是经济手段,也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公共服务。唯有在规则设计与落地执行中始终从“人”的需求,方能真正实现政策红利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欢迎前往征订公告页面,获取更多订阅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