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市江西中路与汉口路交会处的上海老市府大楼,建于1922年,有着百余年的历史。1949年以后,上海第一面红旗是在江西中路215号楼顶升起来的,新生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这里宣告成立,陈毅市长的办公室即在此楼。
澎湃新闻获悉,历经修缮改建后的上海老市府大楼近日以全新的带有艺术展示功能的面貌面向公众。砖石肌理、拱窗光影、古典楼梯与现代装置将在改造后的大楼中彼此呼应,近日,多场主题展与艺术展览在此展出,其中,包括“建设人民的城市——陈毅市长办公地旧址”主题展。

老市府大楼

1949年,陈毅在上海法电工会成立大会上讲话
老市府大楼:历经政权更迭,见证上海新生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老市府大楼是上海早期现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最初,这一建筑是作为工部局的办公用地,于1912年选址并启动建设。在经过多个方案的比选后,英国建筑师特纳(R.C. Turner)的方案中标。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这一建筑项目于1914年奠基,直至1922年才竣工。

老市府大楼旧照
建筑整体呈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同时融入了巴洛克装饰元素。立面采用横纵各三段的经典构图,底层为粗犷的石材墙面,二层以上饰以细腻的水刷石。入口处设有一座宏伟的爱奥尼柱式门廊,上方托起精致的阳台,彰显出庄严与权威。
特纳最初是将建筑设计成“回”字形布局,围合出两个明亮的内院,后因地块问题,最终呈现“C”字布局。大楼内部空间的走廊宽敞,房间高阔,通风采光俱佳。在大楼的庭院中,则有两栋功能性的建筑,一栋是保留至今的红色小楼,另外一栋是当时的万国商团的操演厅,后变为工部局礼堂。

工部局大楼设计图

工部局大楼平面设计图
1943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被日本占领军接管,成为“上海特别市政府”所在地。而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楼迎来了国民政府上海市政府。这一时期,建筑功能虽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其象征意义已悄然转变。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并入驻这座大楼,并于同年10月2日升起了五星红旗。
外滩投资集团副总裁朱亦锋曾参与老市府大楼的修缮更新项目,他向澎湃新闻记者谈及了这栋建筑的历史与意义,“这里是近百年上海历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因为它是上海市人民政府诞生的地方,也是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的地方。此后,这一建筑里留下了陈毅市长工作的身影。”

1949年10月2日,上海市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老市府大楼升起
“这一建筑还蕴涵了很多科技文化的元素。建筑中的礼堂有着很多的故事,如1923年的1月1日,刚落成不久的礼堂迎来了爱因斯坦,这里是爱因斯坦在国内唯一一次讲过相对论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工部局交响乐团在陈毅市长的呼吁与保留下,转变为现在的上海市交响乐团。因此,这里也是上海交响乐团的诞生地。此外,这里还承载了许多文艺演出的记忆。”朱亦锋说。
历史建筑的修缮与改造
1955年,随着市政府机关规模的扩大,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迁往外滩的原汇丰银行大楼。1956年之后,这座大楼进入了长达六十多年的多机构办公时期,城市规划管理局、市政工程管理局等多个部门陆续入驻。1989年,这栋楼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市文物保护单位。

修缮前的老市府
谈及这一阶段,朱亦锋说,“1956年之后,这栋大楼因各时期的加建,建筑风貌出现了改变。同时因各种大中小企业的入驻,大楼的功能也出现了改变,内部红楼曾变为了一栋居民楼,有42户人家居住。”
随着城市更新理念的催化,2015年,上海市政府启动了城市更新项目,意在重现风貌,重塑功能。该修缮改建项目由普利兹克奖得主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延续了老市府建筑师特纳的思想,将新旧建筑巧妙结合。

修缮后的大楼,右侧部分为新建部分
新建的办公建筑根据历史设计意图围合整个街区,形成面向公众开放的庭院空间。开敞的首层提升了整个场地的可到达性,给庭院注入活力。
新建部分的立面是对历史建筑的当代演绎,采用了一种简化的新古典主义语言,与历史建筑相结合。一个后退布置的柱廊式建筑沿着建筑物的顶部边界展开,它将容纳酒吧和餐厅,并向一个大露台敞开,可以欣赏到场地周边的城市景色。

修缮后的大楼
在庭院内,两座建筑定义了一系列不同尺度和特征的空间。红楼是一座建于20世纪初的维多利亚风格的红砖别墅,比工部局大楼的历史更加悠久。它将被修复、改造,以容纳餐厅和其他公共功能。另一座用于活动和表演的新建筑取代了旧礼堂。该庭院建筑的中心对称的平面提供了面向各个方向的开放性,与室外庭院互动,反映了其公共建筑的属性。

修缮后的大楼内部庭院的红楼

修缮后的大楼内部的新建筑取代了过去的旧礼堂
位于地下室的文化和商业空间可以从庭院建筑进入,而5楼原本是各个时期的加建部分,通过改建变成了外滩区最大的屋顶露台。据了解,改建后的建筑定位是一个商办综合体,七成用于办公,三成用于文化与商业活动。
具有艺术展示功能的公共空间
如今,经过修缮和改造,老市府大楼以“外滩老市府”之名成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场所,其室内重要的历史保护空间也第一次向公众开放。这一功能转变,使建筑从过去的权力空间转变为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了转型。
在改造过程中,黄浦区把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依托楼内原陈毅市长办公室及相邻建筑空间,策划举办了“建设人民的城市——陈毅市长办公地旧址”主题展,以预约制的形式对外开放。

原陈毅市长办公室,“建设人民的城市——陈毅市长办公地旧址”主题展

大楼内部的“建设人民的城市——陈毅市长办公地旧址”主题展展厅
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外滩老市府举办了“扶青计划”的青年艺术展项目。该展览项目由跨学科艺术团体Black Void(黑空)呈现,涵盖数字媒体、建筑设计、数据科学及音乐等多个领域,并与气象、能源、碳数据等机构合作,构建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作。

外滩老市府内举办的“扶青计划”青年艺术展项目

外滩老市府留存的旧礼堂拱圈
而现在,在建筑的西南角,即建筑的新旧交汇处,则将举办一场以达利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讲述达利的艺术故事:从户外雕塑,到多媒体投影,观众沿楼梯自上而下,感受现实与想象的界限。

外滩老市府建筑中的花窗

外滩老市府建筑中的花窗
朱亦锋告诉澎湃新闻,自修缮完成后,这一大楼内已举办了几十场文化、品牌类活动。“过去的礼堂区域是艺术活动的动力源泉。这一区域曾留下了很多城市记忆,未来也将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重要的是,我们希望整个大楼可以发生更多的事情,这是打开办公室大楼的理念。同时,这一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展品,楼内各个时期的窗户,可以带领观众感受到时空的穿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