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经济增长的新蓝海。在江苏徐州,一座传统印象中的“百年煤城”,安全应急产业正以惊人的活力生长,成为这里转型发展的新名片。11月13日至14日,“e铜漫步媒好相约”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采风团走进徐州铜山,试图解码这片发展热土上的产业活力。
活动期间,十余家主流媒体记者首站便探访了徐州国家安全科技园。走进园区,鲁班智能、中科宝溢视觉科技、科瑞矿业科技等一批代表性高新企业,正向来访者展示着安全产业的前沿图景。然而,一个疑问也随之浮现在采风团成员心中:这个环抱徐州主城区、GDP占全市六分之一的经济强区,这个自古的南北要冲,为何能孕育出国内领先的安全应急产业集群“中国安全谷”?
这次探访,正是为了寻找“为什么是徐州”的答案。

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我国唯一一家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 。本文图片来源均为铜山区委宣传部
一座老工业城市的新尝试
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位于徐州市南部,是徐州高新区重点发展的特色专业园区,是徐州高新区第一产业——“安全应急产业”策动发展核心区,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共同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安全谷”。
来到徐州安全谷,记者注意到这里道路宽阔整洁,绿树掩映,环境清新,一栋栋现代化的科研大楼窗明几净,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敞亮又充满活力。
安全应急产业是集成应用现代技术、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的战略产业。徐州高新区安科园党总支书记王佳川表示,“安全应急产业在徐州落地生根,绝非偶然。这里面,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有鲜明的现实优势,可以说是一次‘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
徐州与煤炭的渊源,为安全应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原始的驱动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煤炭采掘是徐州的支柱产业,徐州矿务局曾是全国十大矿务局之一。王佳川介绍道,“煤矿开采,安全是天字号工程。每一次下井,都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这种对安全生产的极致追求,刻进了徐州这座城市的基因里,为我们发展安全产业提供了最真实的实践场景和最迫切的市场需求。”
也就是说,徐州的安全应急产业是从解决自身最痛、最急迫的问题起步的。这种源于实践的需求,比任何市场调研都来得更直接、更深刻。
如果说煤矿是产业萌芽的“土壤”,那么中国矿业大学的迁入,则是点燃这片沃土的“火种”。
“中国矿业大学搬迁至徐州,对我们来说是决定性的。”王佳川强调,“它不仅仅带来了一所顶尖学府,更带来了全国顶尖的科研力量、高层次人才和前沿的学术思想。这让我们一下子站在了全国安全科技领域的高点上。”
产学研的融合很快结出硕果。王佳川提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大约从2005年开始,我们欣喜地看到,矿大的教授们不再满足于将论文写在纸上,他们开始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写在矿井下,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创办企业。这可以说是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
历经近二十年发展,“中国安全谷”已蔚然成荫,目前已集聚行业企业超过600家,2025年总产值有望突破500亿元,是我国矿山安全和消防应急装备的重要产业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安全谷已有约4500种产品应用于生产一线,”王佳川自豪地说,“累计为超过20万名矿工提供了安全监测预警和防护,为中国煤炭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贡献了实实在在的‘徐州力量’。”

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鸟瞰图。
铸造“安全围栏”
在徐州智能科技鲁班公司的工厂内,记者目睹了一场“硬核科技”与应急救援的深度融合。其中,一台橙红色外形的防爆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尤为引人注目——它搭载水炮、摄像头、雷达与红外热成像等设备,形如一台迷你“装甲车”,却能在3分钟内排空一整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射程远达85米。
“这样一台机器人,能够替代约16名消防员在危险火场中的作业,” 公司生产部负责人于海伦介绍,“它不仅能精准控制水炮射流方向,大幅提升灭火效率,更关键的是能代替人员深入易燃易爆、高温浓烟等极端环境,执行侦察与灭火任务。”
该机器人采用锂电池动力与无线远程操控系统,适用于石油化工、隧道地铁等易发生泄漏、爆炸或坍塌的复杂灾害现场。它集灭火、音视频侦察、有毒气体检测与灾区环境感知于一体,是构建“无人化救援”体系中的关键一环。
除了这款消防机器人,鲁班公司的展厅还陈列着多款新型应急装备:如可在水面快速行进的水上遥控救援机器人、适应复杂地形的防爆无人机,以及能穿梭于陆地、沼泽、森林与湖泊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展现出企业在应对多元灾害场景中的技术布局。
作为北京凌天智能装备集团在江苏的产业化基地,鲁班公司承载着凌天集团在特种机器人与应急装备领域的深厚积累。目前,该集团已构建起涵盖六大板块的产品体系:应急综合管理执法装备、城市消防装备、防汛抗旱水域救援装备、特种机器人、森林防灭火装备以及基层社区应急装备。
而在不远处的徐州科瑞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另一种守护正在无声上演。数块电子大屏实时呈现着远方矿山的作业动态,在平台的智能分析下,每一处人员移动、设备运行都被精准捕捉,一旦发现异常,系统立即发出预警,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电子围栏”,默默守护着井下安全。
公司负责人刘年胜向记者介绍,传统的矿山作业涵盖上百个场景,单纯依靠人力监测不仅效率低,更存在安全盲区。“我们做的就是用智能视觉分析技术,实现‘有移动即预警’,让安全管理从‘人防’转向‘技防’。”
更令人振奋的是,科瑞矿业刚刚凭借“复杂环境下煤矿狭长巷道智能运输车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专家评价认为,该项目“填补了国际复杂环境下智能运输装备的技术空白,为我国煤矿‘少人化、无人化’提供了核心装备支撑”。
这份荣誉背后,是企业对行业痛点的深刻理解与持续攻坚。煤矿井下运输历来是安全管理的咽喉要道,传统车辆在狭窄、复杂的巷道中举步维艰:转向困难、定位失准、环境适应性弱,成为长期存在的痛点。面对这些挑战,科瑞矿业迎难而上,首创了“多模态融合感知-动态路径规划-高精度控制”三位一体的智能运输系统。
该系统通过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与惯性导航的深度融合,让车辆在无GPS的井下实现了厘米级精准定位;基于强化学习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赋予车辆自主避障与高效通行的“智慧”。目前,该项目成果已在山西、陕西等多个大型煤矿实现规模化应用,运输效率显著提升,事故率大幅下降。
从鲁班智能的消防机器人到科瑞矿业的智能运输系统,这些企业正以不同的技术路径践行着同样的使命——用科技创新守护生命安全。在“中国安全谷”,像这样专注于攻克行业难题的企业还有很多。
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安全应急产业,它不仅仅是一个产业集群,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的体现。

徐州科瑞矿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让“安全”走得更远
作为国家级示范园区,“中国安全谷”肩负着攻克行业“卡脖子”难题的使命。当被问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时,王佳川的答案明确而坚定:“我们的法宝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之路。政府发挥抓总作用,营造良好生态;高校专注前沿研发,提供理论支撑;企业负责转化落地,将技术变为产品。我们特别鼓励高校教授‘走出来’创办企业,并在生产性服务业和营商环境上给予他们全力支持。”
他随即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比如我们园区的企业三森威尔,主攻矿山立井提升设备。矿山立井的提升钢丝绳,就像矿井的‘生命线’,它的更换是个世界性难题,传统方式耗时耗力且极度危险。过去这类高端技术装备依赖进口,不仅贵,还被‘卡脖子’。”
三森威尔的团队历经12年刻苦攻关。王佳川的语气中带着敬佩,“他们成功自主研发了世界首台双无极链超静定夹持直线输送智能换绳车。这项技术实现了钢丝绳的智能化更换,彻底颠覆了传统作业模式,填补了国内空白。”
更让他自豪的是成果的性能:“我们的换绳车综合性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工效提高了惊人的15倍,成本却降低了60%,实现了完全替代进口。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全国3000多对矿井,为我国智慧化矿山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里的故事,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与产品的迭代,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升维:安全,不再是企业被动履行的责任与负担,而是能够驱动转型升级、创造巨大市场价值的强大新动能。
王佳川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十五五”期间,高新区安全应急产业将锚定全国矿山安全装备创新策源地和消防应急装备重要产业基地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矿大科研核心支撑、行业联盟外围策应、产业集群组织引领、安创中心中继转化、重点园区先锋示范等协同创新合力,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和行业企业形成市场推广和产业配套。
他进一步勾勒出未来的产业蓝图:在矿山装备领域,将紧抓设备更新与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深度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等本土高校的创新网络,结合徐州坚实的制造业基础,致力于打造一个“国际有声望、全国有地位”的新一代矿山装备产业集群。
在智慧消防领域,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整合消防车、无人机、机器人等系统,针对高层灭火、化工园区、锂电池火灾等行业痛点持续攻坚,壮大产业实力。
在监测预警领域,将以智算中心为底座,聚焦“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推动安全风险模型在园区、矿山、城市公共安全等多场景的深度应用,为实现风险的动态感知与精准预警奠定坚实基础。
从应对煤矿安全的最迫切需求,到引领全国安全应急产业的创新浪潮;从攻克一个具体的“卡脖子”设备,到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中国安全谷”的崛起,超越了传统产业发展的叙事。
当科技的温度与产业的深度在铜山相互交融,这里所孕育的“中国安全谷”,便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级园区,而是一个关于老工业基地如何焕新、一个区域如何为国家战略贡献长板、一个美好生活与高质量发展如何同频共振的“铜山答卷”。这份答卷所指向的,是一个更具韧性、更为安全的广阔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