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上海,既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枢纽,更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摇篮”。陈伯吹、丰子恺、张乐平等作家在此深耕儿童文学创作,创作出精彩作品;《小朋友》《儿童世界》等杂志在此诞生,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实践的沃土。如今,一部系统梳理这一时期发展脉络的著作出版,将这段文学往事呈现在读者面前。
11月17日上午,《上海儿童文学史(1875-1949)》出版座谈会在上海浦东图书馆上海儿童文学基地举行。这一著作也是上海首部儿童文学史。与会作家、学者们一致认为,该书不仅填补了上海儿童文学研究空白、助力上海城市文化建设,而且还为中国儿童文学地域发展研究探索了新路。

《上海儿童文学史(1875-1949)》
《上海儿童文学史(1875-1949)》是由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学斌、副教授李燕领衔的研究团队历时三年编纂完成。该书通过多维度探析包括儿童文学创作、研究、译介、出版、教育、读者接受在内的近现代上海儿童文学生态系统与相关制度性因素,将上海儿童文学发展置于近现代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分析,以清晰的文学史脉络梳理、呈现出近现代上海儿童文学从萌蘖到精进的全过程,从而构建起点、线、面结合的多维立体的上海近现代儿童文学发展史,旨在立体、动态、全面呈现社会生活史和近现代文学史视野中的上海近现代儿童文学面相,并经由上海儿童文学深度探析构建中国儿童文学地域文化研究新路径、新范式。

《上海儿童文学史(1875-1949)》出版座谈会现场。
朱自强、秦文君、杨剑龙等文学史专家、作家在发言中相继提到,相较国内其他地域儿童文学史,《上海儿童文学史(1875-1949)》在编写体例和内容结构上有不同程度创新。例如,摒弃了单一地域视角的线性叙事,采取跨学科、整体性、多维度、动态化史述思路;以动态性、开放性看待上海儿童文学的地域界定与作家身份归属等。
据了解,本次出版的《上海儿童文学史(1875-1949)》是规划中的《上海儿童文学史》的上半部。下半部《上海儿童文学史(1949-2025)》目前已经启动,并将于2028年前后正式推出。届时,近百万字的《上海儿童文学史(1875-2025)》将完整呈现上海儿童文学跨越三个世纪、一百五十年,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