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今年4月,应急管理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为各地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以下简称“安责险”)提供了明确指引。11月18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多地正密集出台安责险新政,通过调费率、重预防、强监管,为企业系上一道更加坚实的“保险带”。以山西省为例,当地要求在高危行业领域按照安责险实际收取保费的20%确定事故预防服务费用预算目标,并明确每人死亡伤残责任限额不得低于40万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多地纷纷推出针对性政策,目的是推动安责险在企业安全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对于险企而言,产品开发应从“标准化”走向“定制化”,深化行业研究,深耕熟悉的高危行业,开发行业专属条款,扩大保障范围,使保障更贴心。在服务层面将事故预防服务从“虚”做到“实”,从“有”做到“优”,真正建立服务闭环。
针对性升级进行时
安责险,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标配”。从保额提高到事故预防费用刚性约束,从浮动费率到行业定制化产品,多地正推动安责险升级为“全新版本”。
近日,山西省应急管理厅、金融监管总局山西监管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安责险制度实施。通知明确,山西省将通过加强执法检查、现场抽查、建立保单校验核查机制等手段,确保生产经营单位依法足额投保安责险,每人死亡伤残责任限额不得低于40万元,在高危行业领域实现安责险全覆盖。在高危行业领域,要按照安责险实际收取保费的20%确定事故预防服务费用预算目标,据实支出,不得挤占、挪用,保证事故预防服务费用的投入。
山西省的举措并非个例。湖南省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于12月1日起正式施行。《通知》要求建立费率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被保险人的事故记录和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情况、安全生产违法失信行为、配合整改事故隐患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费率,并对工程造价400万元以下、工程造价400万元及以上、超规模危大工程或施工现场安全问题突出的投保项目实行分类管理。
此外,陕西省应急管理厅近期召开的安责险工作推进会强调,安责险是政策性强制保险,必须高标准落实。各承保机构要高度重视业务中承保不规范、事故预防服务不到位、系统数据维护滞后等问题短板,做好承保、理赔、事故预防服务各环节工作。
在产品落地层面,宁波市率先在全国推出了首款专门针对港口领域的安责险——“甬港安”保险产品。据宁波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近期介绍,“甬港安”产品的设计理念强调“风险减量”与“服务前置”。其创新之处在于实现了保费与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动态挂钩的浮动费率机制,并将劳务派遣、灵活用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同时紧密结合港口运营特点,规范了保险机构提供的事故预防技术服务内容。
多地为何密集推出针对性政策?险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及北京浩博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崔春霞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前期推广中,产品实践中可能暴露出了保障不足、预防服务流于形式等问题。当前的政策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旨在通过刚性约束,堵塞漏洞,确保安责险制度不跑偏、不走样。整体而言,顶层设计提倡用保险兜底社会矛盾,让企业主能安心经营。保险的保障功能正在被赋予新的社会价值,这也是保险业参与社会治理的重大举措。
待打造服务闭环
今年4月,应急管理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实施办法》明确了高危行业的具体定义,细化了投保单位类型,为各地区组织推动投保和有关监管工作提供了指导依据。
在崔春霞看来,《实施办法》的发布起到了“指挥棒”和“催化剂”的作用,市场和产品端出现了几个非常积极的趋势。一是市场规范化程度显著提升。过去保险业可能存在恶性竞争、低价承保等现象。现在,所有参与方(险企、投保企业)都有了更清晰、统一的规则,市场秩序正在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有序”。陕西省的“两细则两办法”和信息系统就是规范化的具体体现。
“二是产品创新从‘通用’走向‘细分’和‘精准’。”崔春霞表示,聚焦于细分领域的突破而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宁波市的“甬港安”。这表明险企不再满足于卖一张“万能”的安责险保单,而是开始深入不同行业(如港口、建筑施工),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定制化产品,保障范围和服务内容更贴合实际风险(如覆盖劳务派遣人员)。在定价机制精细化方面,浮动费率机制的推广(如湖南省、宁波市)是一大进步。它将保费与企业安全状况直接挂钩,让安全管理好的企业获得保费优惠,形成“正向激励”,这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做好内生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行业的服务重心也正在从“理赔”转向“风控”。崔春霞表示,政策强制要求事故预防服务,倒逼保险机构必须建立和强化自己的风险管理和技术服务能力。保险公司正在从单纯的“保险人”向企业的“风险管理合作伙伴”转型,服务内容更具象、更前置,如宁波市提出的“风险减量”和“服务前置”。
然而,安责险的升级之路并非坦途。下一步,随着政策深化,保险机构能否突破数据与服务瓶颈,将决定安责险能否真正成为高危行业的“安全盾牌”。
在业内人士看来,安责险市场当前存在的难点或痛点可能包括风险定价的挑战、事故预防服务的“有效性”难题、企业投保的“主动性”问题以及多方协同较为复杂。
崔春霞建议,险企下一步可以在保障升级等方面进行产品升级迭代,也可以探索“保险+科技”创新,将物联网(如智能传感器监控设备状态)、大数据(分析出险风险规律)等技术融入保障方案,实现风险预警,变被动赔偿为主动干预。
“在构建专业服务能力方面,保险公司要么自建高水平的事故预防安全工程师团队,要么与顶尖的第三方安全服务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事故预防服务的专业性和落实到位,真正起到事故预防的效果,减少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崔春霞进一步表示,同时也离不开打造“事前预防+事中响应+事后赔偿”的全流程服务,事前提供培训、隐患排查;事中协助应急预案演练和事故救援;事后提供快速理赔和法律援助。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闭环,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安全伙伴。
北京商报记者 胡永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