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医疗领域无疑是其最具潜力的重要应用方向之一。
近期,《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这份被业内视为“AI医疗施工图”的政策文件,系统明确了八大重点应用领域,涵盖“人工智能+基层应用”“人工智能+临床诊疗”“人工智能+患者服务”以及“人工智能+中医药”等多个方面,并提出了2027年与2030年两阶段发展目标,为AI医疗产业规划出清晰的发展路径。
显然,一幅更加智慧、普惠、安全的医疗未来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近日,长城消费增值基金经理龙宇飞做客央视财经直播间,围绕AI医疗产业的发展进程、最新政策影响及其投资逻辑等话题展开深度交流。以下是其核心观点:
|
1、与传统医疗信息化相比,AI的介入是一种质变,它能从海量数据中挖掘规律、形成洞察、甚至做出辅助诊断。 2、当前AI医疗整体正处于从技术验证向规模落地、探索商业模式过渡的阶段,而《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发布,则标志着政策已从鼓励探索转向落地。 3、当前政策的导向是“提质增效”和“均衡资源”。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AI赋能基层将是解决这一痛点的优解。 4、AI医疗板块已进入战略配置窗口期,首先,板块位置和估值已基本回到合理区间;其次,产业端还在持续推进和迭代;第三,目前市场关注度较低,一旦趋势被再次确认可能有较大上涨空间。 5、对于AI医疗这类成长赛道,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能单看市盈率(PE),更要关注市销率(PS)和营收增长率;行情的持续性不取决于当前是否盈利,而取决于盈利的“可见度”。
|
AI医疗的核心在于类人的逻辑和思考
AI医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有利用AI算法,结合医疗、医药的,最终在这个垂类场景落地的AI应用,都基本可以定义成AI医疗。
它涵盖很多具体领域,比如AI诊疗,AI模型可以利用过去积累的大量高质量数据,提升诊疗效率和能力;再比如AI制药,传统的药物研发过程漫长且成本高昂,AI可以在靶点预测、药物分子生成优化等环节显著扩展传统研发方式的边界、提升效率,最终降低研发成本、缩短时间,提高商业价值。
我认为AI医疗的核心内涵,是具有类人的逻辑和思考,进而辅助决策,而不仅仅是传统信息化的记录和传递信息。传统医疗信息化,可以看作是从“纸质病历”升级到“电子病历”,本质是信息的数字化和流程的标准化。而AI的介入则是质变,它从海量数据(如医学影像、病历文献、基因组数据)中挖掘规律、形成洞察、甚至做出辅助诊断。例如,传统的PACS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只是存储和调取CT片子,而AI医学影像系统能直接圈出片子里的可疑结节,并给出恶性概率。因此,两者的区别就在于系统是否“智能”,是否从数字化向智能化演进。
政策从鼓励探索转向落地阶段
从发展阶段来看,当前AI医疗整体正处于从技术验证向规模落地、探索商业模式过渡的阶段。但这不是静态的先技术成熟再商业落地的概念,现在不管是技术本身,还是商业化都还在高速迭代中,和很多AI应用一样,处于蓬勃试错、蓬勃发展的状态。
目前AI医疗中比较成熟的应用场景集中在“辅助诊断”领域,尤其是医学影像。比如肺结节、常规病理的阅片诊断等,已经获得国家药监局(NMPA)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在很多医院进入常规临床工作流,这意味着已经实现商业化。另一个快速成熟的场景是AI赋能新药研发,在靶点发现、化合物筛选等环节大幅降本增效,虽然商业模式多为与药企合作收取服务费,但价值巨大。
近期业内值得关注的事件是,国家卫健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一文件标志着政策从鼓励探索转向落地阶段,其主要影响有三点:第一,明确了方向和路径,给予了明确的时间预期,2027年和2030年的两阶段目标,具体目标也更清晰;第二,重点提到了“建立高质量数据集和可信数据空间”,数据资产的价值会更加得到重视,困扰AI医疗发展的“数据孤岛”问题也有望解决;第三,从顶层设计上扫清了部分关键障碍,比如AI产品如何收费、如何纳入医保支付等支付端问题,未来可能会有更清晰的指引。
整体而言,文件将“基层应用”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当前政策的导向是“提质增效”和“均衡资源”。目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AI赋能基层将有望是解决这一痛点的优解。这可能会直接利好几条主线:一是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诊疗解决方案的公司,他们的AI辅助诊断系统能帮助全科医生提升诊疗水平;二是专注于云端SaaS服务的AI医疗企业,因为基层医院无力承担昂贵的本地化部署,轻量化的云端服务模式更易推广;三是涉及检查设备智能化的企业,比如便携式和智能化的超声、心电图设备,在基层市场广阔。
AI医疗板块进入战略配置窗口期
从市场表现来看,AI医疗相关板块在今年2-3月初经历一段快速上涨后表现较为乏力。年初这一波上涨其实是比较典型的主题驱动,源于资金对位置较低的AI应用洼地的追逐。但站在当前时点,我认为板块将逐渐进入战略配置窗口期,理由有三:首先,板块位置和估值已基本回到合理区间;其次,产业端还在持续推进和迭代;第三,目前机构持仓较低,关注度较低,一旦趋势被再次确认可能有较大上涨空间。
后续可以关注这几个方面的催化进展:1)整体AI应用领域的催化,比如今年以来较大的催化其实是基于DeepSeek这种基础模型能力的提升;2)政策端,比如今年底地方预算中有专项拨款做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定价上进一步明确;3)应用端,海内外出现解决问题能力特别强的应用,比如解决了明确的临床问题或者创新药当中的瓶颈。
在AI医疗的相关细分领域中,以下几类公司值得关注:1)传统医疗信息化企业转型AI,他们的优势在于深厚的医院客户关系和渠道;2)AI技术驱动的初创公司或上市公司,他们的优势是技术领先,产品创新力强;3)穿透药企/械企布局AI,比如一些CXO公司利用AI赋能研发,他们的优势是深刻理解行业需求和拥有大量高质量数据。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AI医疗投资
AI医疗板块投资的核心逻辑在于产业逻辑和估值逻辑。产业逻辑方面,AI有望带来新一轮产业革命,任何一轮产业革命最终都会推动很多行业产生变化,但投资上的规律是底座行业先受益,然后应用领域受益,医疗领域正好是一个空间非常广阔、壁垒非常高的应用领域。估值逻辑方面,我们的框架,是希望找到扎实并且被低估的资产,同时未来可能出现很大的变化,从而带来很多期权价值加成。所以我们关注的标的基本要处于“四低”状态(预期低、位置低、估值低、持仓低),要有基本面修复的空间,一旦AI商业化加速发展,其向上弹性可能较大。
市场也有忧虑——AI医疗相关的公司,往往面临着高估值和盈利困难的问题。其实,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首先,对于成长赛道,不能单看市盈率(PE),更要关注市销率(PS)和营收增长率。如果营收能持续高速增长,说明市场在扩大,公司卡位成功,暂时的亏损也是可以接受的。关键是要判断亏损的性质,究竟是在“烧钱”做营销,还是“投资”于研发和数据的积累,后者创造的是长期价值。其次,行情的持续性不取决于当前是否盈利,而取决于盈利的“可见度”。如果一家公司能清晰地展示出未来两、三年内实现盈亏平衡的路径,比如有拳头产品即将获批放量,那么市场大概率会给予耐心。我们需要甄别的是那些有真正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清晰的公司,而不是纯粹的概念炒作。
免责声明:本通讯所载信息来源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渠道和研究员个人判断,但本公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提供直接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此通讯并非对相关证券或市场的完整表述或概括,任何所表达的意见可能会更改且不另外通知。此通讯不应被接受者作为对其独立判断的替代或投资决策依据。本公司或本公司的相关机构、雇员或代理人不对任何人使用此全部或部分内容的行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未经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将此报告或其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进行派发、复制、转载或发布,且不得对本通讯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基金管理人提醒,每个公民都有举报洗钱犯罪的义务和权利。每个公民都应严格遵守反洗钱的相关法律、法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