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谭刚毅在学院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透露,他和在座家长是同龄人,今年他的女儿也进入了大学,选的也是建筑类专业,“‘你闺女不是亲生的’,这是坊间常开的一类玩笑,也有的反诘‘你说这专业好,就把自家孩子送进来?’我想我做到了。”

公开资料显示,谭刚毅,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他还是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谭刚毅在致辞开篇提到,他并不单纯为了招生,而是想通过媒体传播向大家、向公众传递正确的声音,或者至少还有另外一种对专业的理解和有比专业更重要的事情!不是盲从、悲观,而是清醒、正视,传递希望。
谈到女儿选择建筑类专业,谭刚毅称,其实她在高中前很坚定不学这个专业,因为她总看到我们工作太忙,觉得这个行业太苦。直到初三前的一次夏令营,她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自信,才坚定地选择了这条道路。说实话,我心里没有太多“窃喜”,因为我们我和她妈妈自始至终都是尊重她的选择,只是告诉她,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但无论她做什么选择,我们都会全力支持。
谭刚毅继而谈道,来到大学大家有没有自问:我们来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学知识,像高中那样考高分?是为了将来找份稳定工作,让父母骄傲?这些当然可以是目标,但远不止于此。尤其在AI时代,大学最核心的不是“教你学知识”——知识可以查、可以问AI,而是教你“认知、思辨、批判、审美与创造”的能力,这只能靠自己在大学里慢慢打磨。在学习与思辨中,找到自己“真爱”——你真正喜欢什么事物?认同什么专业?认同什么价值?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要随波逐流,更不要盲从。
他认为,大学学的不只是技能或专业。未来社会会发展、技术会更新,甚至你学的大多技能未来都不适用了,你会否认这个专业吗?甚至会否认教育的作用吗?真正的教育,是教你获取知识的能力,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及生活方面的问题,是教你“如何思考”,透过专业学习,让你拥有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大学也不是为了培养“完美的人”,而是为了塑造“真实的人”:让你找到自己的声音,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明确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让你在迷惘时依然敢奋斗,在跌倒时能学会“聪明地站起来”。
谭刚毅还提到,我们几个专业都是跟“美”打交道的。其实每一个人打小就有着很强的想象力,请同学们继续呵护这份能力!相信形象思维的创造力,你就会发现我们这几个学科值得你全心投入,而且想象的能力在未来变得更加重要。同学们在让感性思维“放马由缰”的同时,试着转换看待问题的方式——探寻事物规律,理解背后的数理逻辑,再到学习未来的算法语言;拥抱新技术,也训练自己更精准的表达与应用,感受理性的“美”。大家完全不用怕“AI会替代设计”,未来的AI绝不会取代我们,只会迭代我们的工作方式、赋能我们的创意,成为我们设计路上的伙伴。学院在建筑、规划、景观三个专业方向上,都配套了完善的课程体系与实践训练,还有AI的课程、微专业、辅修、联合培养等多种成长路径。还有我们这三个专业,是应用场景最广、最“以人为本”的专业——所以请大家在享受虚拟体验的同时,多去感受真实的生活,体验人文之“美”:去观察街头的人流、去体会社区的温度、去感知自然的肌理。因为在虚拟世界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基于人的真实行为、体验与情感的研究和设计,才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我们设计虚拟世界的重要源泉。
在他看来,各位同学在大学学会自主、学会自强,更要学会把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专业学习里。我们的专业本质上就是“设计生活”:用空间的布局、时间的节奏、物质与非物质的手段,去塑造更美好的生活场景。这份工作,需要你们对生活有足够深的理解。需要有细腻的体验,也要宏观的系统思维。可以把碎片化的信息,整合为成体系的知识,甚至可以用Deepseek这类工具,训练属于自己的小型垂直模型;多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多做“关联思考”,让看似零散的点,连成认知的网络。慢慢你会发现,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对复杂问题的思考能力,正是我们专业最需要的“系统架构能力”,而这种能力,无论你未来做什么工作,都会终身受益。
公开资料显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与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规划建筑系于2000年5月合并组建而成。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下设建筑学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三个系。开设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三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