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来自江苏徐州的网友向大象新闻大象帮求助,称当地的彭城培智学校原本是专门接收义务教育阶段智障孩子的民办特教学校,最近几年被迫以“校外培训机构”的身份艰难运行,导致学校近几年的生均教育经费被扣发不说,123名在校智力障碍的学生中,57人也无法获得学籍。新学期开学前夕,记者赶到徐州进行了采访。

学籍悬空 学费从2500元涨到4600元
早上9点多,徐州持续37度高温,彭城培智学校门口聚集着不少家长。开学在即,他们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学籍问题。
“孩子在普通学校上了六年,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后来听说这个学校专收这样的学生,我们就转学进来了。”61岁的张女士从二十多里地外赶来。她15岁的孙子有智力障碍,2023年转入彭城培智学校,但学籍却一直无法转入。
72岁的杨奶奶患有自闭症的孙子也是2023年转到彭城培智学校的。“智力有问题的小孩在普通学校是会受到其他人歧视的,我来这个学校考察了四次,才放心把孩子放在这里。现在我的孩子连钢琴都会弹了。”
孩子的进步让杨奶奶很欣慰,但她也不得不为学籍的事发愁焦虑。
“如果孩子的学籍能转过来,就可以拿到国家的补助,减轻不少负担。现在每学期学费4600元,而学校里之前有学籍的学生,学费是2500元。”张女士说:“虽说在孩子身上花多少钱都愿意,还是希望学费能再减免一点。”
张女士说的“国家补助”是指民办学校的生均经费。按照江苏省201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为:小学每生每年700元,初中每生每年1000元;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当地普通同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8倍或以上拨付。

彭城培智学校校长洪弘告诉记者,这所学校2020年之前一直享受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但是2020年初,经费被徐州市泉山区教育局停掉了。2021年10月,学校为学生录入江苏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的账号密码也被区教育局收回。自此,当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和转校生,均无法在彭城培智学校录入电子学籍。
“对这些智力障碍孩子来说学费是个大问题,我们也想再把学费降一降,但是学校也得维持基本的运转,”洪弘无奈地说,“首先得把学籍管理权从泉山区教育局要回来,其次得要求他们把拖欠学校5年的教育经费返还。”
教育局为什么会突然停发彭城培智学校的经费并收回学籍管理权呢?洪弘说,这是由学校办学证上“非学历”三个字引起的。
“非学历”办学证 一场持续二十年的“身份错位”
徐州市彭城培智学校创办于1989年,是江苏省第一所民办培智学校。第一任校长韩汝芬是一名退休高级教师,也是现任校长洪弘的母亲。
洪弘告诉记者,学校办学证由徐州市教育局职社处颁发,最初登记为“非学历教育”,但是一直以来,当地教育局、省教育厅、教育部都是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民办特殊教育学校”来管理学校的:
2000年,学校取得《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明确为“学前班至初中的弱智儿童全日制教育”;

2001年,学校在教育部备案注册,成为九年义务教育民办特殊教育学校。次年,徐州市教育部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共同出资,为学校新建了校址和校舍;
2013年,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系统建设,彭城培智学校同步纳入学籍管理;
2018年,彭城培智学校管理权从徐州市教育局划到泉山区教育局。也正是那一年,洪弘开始担任校长。
洪弘告诉记者,由于历史原因,学校一直是“两条线”管理:市教育局职社处负责办学证的登记、年审等工作;市教育局基教处负责学校的业务管理。所以学校出现了办学证和实质办学类型不相符的情况。他担任校长后,多次向教育局反映情况,但是“非学历”一直没有更正。

“如果我们是一所非学历教育的学校,那么我们不可能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民办特教学校在教育部备案注册,学生也不可能被纳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系统,这么多年以来上级部门也不会每年给我们发放教育经费、并要求我们填写全国普校必填的各类报表。”洪弘拿出一份财务报表,他告诉记者,从2011年到2020年,彭城培智学校累计收到政府拨付的生均教育经费791.2253万元。
“如果我们的办学证不做更改,那就意味着学校的性质是一所校外培训机构,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在校学生的合法权益也无法得到保障。”
经费、学籍、教材被停发 学校和教育局走上诉讼拉锯战
2020年初,彭城培智学校的生均经费被突然停发。
洪弘找泉山区教育局询问,被告知这笔经费没有下拨。随后他又找到泉山区财政局查询,却被告知这笔经费早在1月就已经下拨给区教育局,共计110.45万元。
2020年9月10日,洪弘写信给市领导反映此事。11天后,他收到泉山区教育局回复:由于区教育局于2020年7月注意到彭城培智学校办学证为“非学历”,因此暂停了生均经费发放。
对于这样的说法,校长洪弘不认可:“学校早就向市教育局提出了办学证上的错误并要求改正。学生们的学籍都是在驻地区教育局登录、注册和管理的,学校在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资质备案的名头和编号教育局也能查到,他们不可能2020年才了解学校真实的办学性质。”

2020年10月份,彭城培智学校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市教育局纠正徐州市彭城培智学校办学证上“非学历”教育的误写,同时泉山区教育局补发2020年生均经费。经庭外调解及市教育局督促,2021年2月,区教育局补发了2020年学校应发经费的三分之二共计81.8万元,并承诺办学证改正之后补发剩余部分。2021年3月,彭城培智学校撤诉。
撤诉之后,事情并没有顺利解决。2021年开学季,办学证的认证依然没有更正,不仅2020年被扣的生均经费没有补全,连2021年的经费也被扣了。更严重的是,2021年9月,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被停发;10月,学校给学生录入学籍的权限也被取消。从此,入校的新生再也没能录入学籍库,转校生也无法转入学籍。
2021年彭城培智学校再次向法院提起诉讼。
漫长等待 57个孩子的学籍和409万教育经费悬而未决
洪弘做了一份统计,截至2025年暑假,学校在校生123人,未入学籍学生57人。从2020年起,学校被欠生均经费已达409.8万元。

洪弘说,从2021年二次诉讼至今已达4年之久,其间调解8次、开庭4次,却一直没有进行判决。“我们的核心诉求就三个——尽快纠正办学证“非学历”的误写、返还我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权、返还学校五年来被扣发的教育经费。”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记者联系到了徐州市泉山区教育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彭城培智学校的事情正在走诉讼程序,具体的细节不便透露,但是他们正在和学校进行积极沟通,并表示“应该快有结果了”。该工作人员强调:“请各位家长放心,我们的初衷和学校、家长是一样的,都是尽最大努力去保证孩子们的合法权益。”
“他们每次对外的说法都差不多。但是问题拖了好几年了就是不解决。”家长们这样告诉记者,“孩子一转眼就长大了,可不能再拖下去了。”
逆境中的坚守 为了家长们的信任和托付
采访中多名家长告诉记者,智力障碍的孩子在普通学校很难融入群体,想学到知识和本领更是难上加难。他们认为这里的老师更负责任,更有爱心,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校长洪弘告诉记者,自己的母亲、前校长韩汝芬也是一名智障孩子的奶奶,她懂得这些孩子需要什么。她在退休后办这所学校,就是想让更多智力障碍的孩子得到适当的教育和悉心照料,长大后能够自食其力,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生均经费全部停发后,彭城培智学校陷入了困境。在爱心人士和企业的帮助下,学校暂时勉强维持运转。
2023年11月,彭城培智学校被徐州市民政局授予4A级信用评级单位。“虽然现在困难重重,但是我们没有放弃学校,也没有放弃学生。”望着校门口不断前来咨询的新生家长,洪弘心里五味杂陈。眼前这个坎,他也不知道啥时候能过去。
2025年9月4日,彭城培智学校的教室里读书声再次响起。新学期伊始,记者再度致电洪弘,电话那头的语气疲惫而坚定:“还在等待判决结果,”他顿了顿,说道,“无论多难,都要保护这些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原标题:《徐州一特教学校57个智障孩子没学籍学费涨一倍,民办特校变身校外培训,409万教育经费被扣,校长将教育部门告上法庭,多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