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不久前,在社交媒体发布了关于中伊关系的推文。

哈梅内伊表示:" 伊朗与中国作为亚洲东西两翼的文明古国,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具备重塑地区乃至全球格局的变革性力量。全面落实两国战略合作协议的各项内容,必将为这一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这短短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非常多耐人寻味的信息,其中 " 中伊两国具备重塑地区乃至全球格局的变革性力量 ",直接给我看乐了。

如果伊朗真有这样的能力,我希望它能够展现出来。

这篇推文最引人瞩目的内容还在后面," 全面落实《中伊全面合作协议》的各项内容,必将为这一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就在几天后的上合峰会中,伊朗总统马苏德 佩泽什基安表态,希望落实《中伊全面合作协议》,同时,佩泽什基安重申德黑兰愿意执行协议的所有条款。

伊朗总统与最高领袖,在一个星期内,就《中伊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发声,这预示着伊朗内部,基于该协议的争论已经结束,重塑中东的变局,正在悄然来到。

一、中伊 25 年协议争论

2021 年 3 月 27 日,外交部长王毅在访问中东多国期间,在德黑兰与伊朗外长穆罕默德 贾瓦德 扎里夫共同签署了《中伊全面合作计划》。

根据协议规定,中国将在 25 年内,向伊朗投资 4000 亿美元,涉及领域包括能源电信、港口、铁路、全球导航系统等领域。在协议签署后,伊朗政府发言人阿里 拉比埃表示,这项协议将证明 " 美国孤立伊朗的企图已经失败 "。

然而就在签署协议后不到三个月,该协议的副本被伊朗自由媒体伊朗电讯报泄露,随后被纽约时报转载,在伊朗国内引发了轩然大波。

目前伊朗方面没有承认泄露协议的内容,所以我们只能带着存疑,而且审视的态度,去看待泄露内容。

该协议具体细节包括,投资 4000 亿元,其中 2800 亿用于石油设施和石油管线的建设,包括俄罗斯高加索 - 伊朗 - 巴基斯坦直达喀什的石油管道。确保俄罗斯、伊朗的石油可以通过陆路抵达中国,避开了美国在中东的海军优势。1200 亿元修建铁路等基础设施,包括从伊朗 - 伊拉克直达沙特的高铁。伊朗将向中国开放港口、通信、汽车等领域。

而中方将获取以下收益:1、中方对投资油田的石油,拥有优先购买权,价格为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价格下浮 12%,同时伊朗额外提供 6% 至 8% 的折扣。也就是总计下浮 18%-20%。2、石油款项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而不是美元。3、石油款项存入中国银行系统,一部分用于偿还投资款,直至结清。4、石油贸易三分之一采取以货换油的方式,具体操作细节为三分之一的石油款存入中国银行系统,由中国银行系统开出资金凭证,在伊朗政府采购中国服务和商品后,直接支付给中国企业。5、允许中方派遣 5000 名安全人员驻扎项目,确保项目安全等等。

不知道各位看到这个内容是什么感受,反正伊朗国内是炸了。

反对派媒体与伊朗革命卫队媒体一道,抨击签署该协议的鲁哈尼政府卖国。

二、革命卫队的利益

在《中伊全面合作计划》签署之后,协议的具体细节一直是高度保密状态,甚至连伊朗议会的议员都不知道。该协议的具体细节只有鲁哈尼内阁的高级官员才知晓。

伊朗电讯报一个总部位于伦敦的反伊朗媒体,是如何拿到这种消息的,大家可以想一下。

这就是一次典型的内部人士泄密事件,目的就是阻挠该协议的执行。而且,泄露人的职位极高。

我可以肯定地说,有能力、有意图来干这事的,就是伊朗革命卫队。

革命卫队为什么要这么干?

在面临严重制裁之后,伊朗对外进出口都受到限制,此时革命卫队开始承担一部分经济职能,通过走私渠道,将一些商品从国外走私进伊朗国内。

2007 年,随着伊朗制裁的进一步加强,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提出了抵抗经济的概念,其核心就在于通过用本地生产替代进口、以货物走私增加易货贸易来增强经济韧性。

在抵抗经济的建设过程中,伊朗革命卫队及其附属企业承担了极为重要的职能。

就以汽车产业举例,伊朗有大约十几家国有和准国有汽车制造商,其中伊朗霍德罗和塞帕两家占国内总产量的 94%,每年生产近 150 万辆汽车。伊朗革命卫队旗下伊玛目教团执行总部是伊朗霍德罗公司的主要股东。最近几年,因为塞帕制造经营困难,伊朗革命卫队有了入股塞帕制造的想法。

除了直接入股伊朗汽车工业之外,为了保障伊朗汽车产业的发展,伊朗对汽车进口进行限制,同时碍于西方的制裁,绝大多数国家都不能向伊朗出口汽车。

但核心问题在于,因为缺乏国际竞争,伊朗本国汽车产业质量奇差,甚至伊朗人称呼国产汽车为死亡汽车,以讽刺国产汽车超高的故障率。

在这种市场环境中,伊朗革命卫队的走私网络,就成为了伊朗进口二手车的关键渠道核心。

目前伊朗市场上一台二手丰田普拉多,售价大概是 130 万人民币。一台二手奇瑞 8,售价在 40-50 万人民币之间。

除了二手汽车之外,二手零部件也是伊朗黑市利益链条的一部分,而其情况更加糟糕。

在伊朗被制裁后,为了增强经济活力,伊朗政府会按照官方汇率价格,向伊朗企业提供美元,由这些企业采购商品在市场上出售。2018 年,一家与革命卫队关联的企业,伊朗南部霍尔木兹甘省 " 足球俱乐部 " 收到了超过 250 万美元的款项," 用于进口汽车轮胎 "。

这里我们不去算他轮胎到伊朗赚了多少钱,当时伊朗市场汇率为 1 美元兑换 83000 里亚尔,伊朗为了鼓励货物进口,给他们按照官方汇率价 42000 里亚尔换 1 美元,整整一倍的汇差。而享受到这个汇率价的关联企业,总计有 1300 多家。

这就是伊朗抵抗经济的恶果,一方面伊朗民众需要支付高昂的价格进口工业制成品,另一方面国产产品缺乏竞争质量奇低。而为了维系市场运转,伊朗政府不得已按照官方汇率提供外汇,让企业可以进口商品满足市场,又反过来制造了腐败空间。

抵抗经济在伊朗发展十几年后,已经变成了一个怪物系统。

所以,在中伊协议中,专门有一部分款项用于推动中国企业在伊朗汽车领域投资,而伊朗政府石油款项采购计划中,汽车和通信设备都排在前列。

为什么革命卫队要反对中伊协议,答案很简单,40 万 -50 万的问界、理想以及蔚来进来了,这二手的 130 万普拉多卖给谁?12 万全新奇瑞 8 进来了,这 40 多万的二手奇瑞 8 又卖给谁?伊朗市场是个封闭市场,伊朗抵抗经济基于这种封闭市场建立,也必然会随着市场开放而消亡。

除了汽车行业之外,能源行业也是伊朗抵抗经济的核心领域。

根据伊朗宪法规定,伊朗石油对外出口的唯一单位,是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但是在制裁升级后,伊朗没有办法通过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出口石油,只能通过伊朗革命卫队构建的地下石油走私网络对外出口。

伊朗石油公司(NIOC)通过向革命卫队企业颁发许可证,来规避伊朗国内的法律风险。而这种渠道,给伊朗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不确定性,首先是腐败问题,伊朗对外出口石油都是有折扣的,但具体折扣细节只有当事人知晓,革命卫队企业完全可以利用折扣差中饱私囊。

其次,一些革命卫队企业不按时向政府交付石油款项,反而用于自己的投资。革命卫队红顶商人巴巴克 赞贾尼(Babak Zanjani)于 2013 年被捕,他被捕的原因,是挪用了至少 27 亿美元的石油款项。

最后,伊朗革命卫队掌握着伊朗石油的走私渠道,就等于控制了伊朗政府的财政来源。这就让伊朗革命卫队可以进一步掌握伊朗国内经济与政治。继而反过来,推动抵抗经济的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伊朗政府愿意接受中伊协议的关键所在。

与中国直接交往后,伊朗的原油出口收入就完全握在伊朗政府手中了。存在中国银行系统总比放在革命卫队账上好。

伊朗政府,也不想看革命卫队脸色行事啊。

这自然就引起了革命卫队势力的不满。

三、变革的时代

《中伊全面合作协议》自 2016 年开始构思,于鲁哈尼政府最后一年签署,被视为伊朗温和派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协议泄露后,该协议的落实就变得极为困难,伊朗政府面临巨大的政治与舆论压力。

等到革命卫队出身的伊朗总统莱西上台,该协议的效力,已经接近于零了。

今年,无论是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还是伊朗总统佩泽什基安,都对落实《中伊全面合作协议》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甚至愿意顶着政治压力,将其推动下去。

这里面有着内外多重因素。

从内因来讲,伊朗革命卫队企业的所作所为已经引起了伊朗政商界的不满。最近一次冲突出现在 Divar 上市案中,Divar 是一家伊朗二手交易平台,类似于国内的某某同城,是伊朗近十年最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占据了伊朗二手互联网市场的半壁江山。

而这么成功的企业,自然被革命卫队看上,消息人士透露,过去几年革命卫队一直要求其创始人阿曼德希将该公司绝大多数股份低价转让给伊朗革命卫队旗下企业。

阿曼德希则通过上市来对抗,毕竟一旦上市了,公司定价就不是革命卫队说了算了,只可惜在今年 6 月,革命卫队直接给伊朗德黑兰证券交易所发函,认为该公司创始人存在安全隐患,暂停了 Divar 的 IPO 进程。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你阿曼德希,带领 Divar 上市不行;我革命卫队,带领 Divar 上市行。随后,双方交锋升级。

伊朗信息和通信技术部副部长伊赫桑 奇萨兹在推特上发帖批评了伊朗革命卫队的行动。

奇萨兹写道:" 如果创始人没有权利留在自己的公司,那么任何投资者都不会放心地投资数字经济。股票市场是公司治理和透明度的工具,而不是任意淘汰个人或强制管理的工具。"

事实上,伊朗政府的担忧是对的,如果伊朗出现一个成功企业,伊朗革命卫队就低价收购,那伊朗未来就不会有成功的企业了。

革命卫队抵抗经济这头饕餮巨兽是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亲自放出的,在经过十几年生长之后,已经开始逐渐蚕食伊朗其他经济领域,甚至包括互联网领域。

军队和人类其他组织不同,人类其他组织都是以创造生产力作为评价其组织成就的标准,而军队,则是以破坏生产力,作为衡量其能力的唯一砝码。在经济困难时期,很多国家都会选择让军队经商以缓解财政压力,当军队这种破坏生产力的机构,投入到创造生产力的商业中,就会对商业系统本身造成不可避免的破坏。

商业体系运转的核心,在于公平的市场竞争,而在抵抗经济的大旗下这个竞争并不公平,除了 Divar 上市案件中,直接使用行政手段压制互联网企业之外,革命卫队还利用自身走私渠道,构建商业优势,比如革命卫队建筑企业,在招投标中最大优势在于其可以走私工程机械,降低自身成本。而伊朗其他建筑企业,需要依赖革命卫队的走私渠道,才能维系工程机械的运转和更新。伊朗前十的民营建筑企业,在过去五年间已经破产了一半。

更恐怖的是,伊朗革命卫队企业挂靠在伊朗革命卫队烈士基金会名下,根据伊朗法律这些基金会是免税的,甚至还能从国家获取补贴,这就赋予了革命卫队企业前所未有的商业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问题。

在财政学中,有一个专业名词,叫税基。从狭义来讲,税基是指计算征税对象应纳税款的直接数量依据;从广义来讲,则是指一国政府可征税的所有资产、收入和经济活动的总价值。

革命卫队企业压垮了一家民营企业,就意味着在市场上伊朗政府可征收的税基快速缩减,因为革命卫队的经济活动是不需要缴税的,伊朗政府不能从革命卫队的商业活动中获取税收。

为什么明朝末年财政走向崩溃,本质上就是大量田赋与人口被官僚士绅刻意隐藏。而伊朗革命卫队的行为与明朝末年的士绅是一样的。他们赚的越多,伊朗政府税收就越少。截止到今年第一季度,伊朗政府财政收入仅仅只有计划的 40%。

伊朗革命卫队与民争利,不仅仅是伤害了伊朗民营经济,还给伊朗政府的财政带来了巨大隐患。在国内税收不足的情况下,伊朗政府将会更加依赖石油收入,而制裁导致的禁运,让伊朗政府依赖革命卫队石油走私网络,这样一来,石油收入也不被伊朗政府所控制。

从最近一次总统选举来看,哈梅内伊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伊朗上一轮选举中,哈梅内伊选择了五名保守派候选,以及一名温和派候选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哈梅内伊已经开始偏向于温和派,在选举中五名保守派候选人会分割保守派阵营的选票,而温和派都只能投票给一人,这就是伊朗现任总统佩泽什基安胜选的关键。

现在,佩泽什基安希望延续鲁哈尼时期的政策,本质上也是哈梅内伊企图利用温和派重新控制革命卫队濒临失控的商业巨兽。

在今年 6 月以色列的空袭中,包括伊朗革命卫队司令侯赛因 萨拉米少将在内的 8 名革命卫队高官被以色列斩首。以色列对革命卫队高层的斩首,颠覆了伊朗国内政治局势,给了温和派压制革命卫队的良机,如果伊朗政府不能在这个时间窗口期落实相关协议,未来恐怕就难说了。

除了内因之外,外部因素也对协议产生了推动。

首先,伊朗一直不满协议中以 18%-20% 的国际石油折扣价格出售石油。但最近几年伊朗对外出口石油,折扣就没有低于这个数的,在 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暴涨,因为受到制裁的缘故,俄罗斯决定低价向友好国家出口石油,而这些国家都是伊朗的重要客户,直接导致伊朗石油出口 暴跌。

在当年的专家会议上,伊朗政府甚至愿意以 37 美元一桶出口石油,当时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暴涨为 87 美元。也就是说,在俄乌冲突初期,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暴涨的时刻,伊朗石油甚至要打五折才能找到买家。

所以,伊朗石油出口价格与国际石油价格没有一毛钱关系,想清楚了这个问题,伊朗就会发现,以折扣价绑定大客户,那简直就是血赚。而且伊朗因为采油设备老化,成本始终高于沙特等国,在拿到中国投资后,就能更新采油设备,其生产成本下降,利润更足。

其次,就是中国安全人员进驻的问题,在 2021 年这个内容被伊朗强硬派骂的狗血淋头,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随着叙利亚政权更迭,真主党偃旗息鼓,哈马斯逐渐失败,伊朗革命卫队构建的抵抗之弧在中东被以色列逐个击破。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袭击证明了伊朗不具备防御能力,而对伊朗革命卫队高层的斩首,则破坏了革命卫队自身的安全底线。

中国古代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

伊朗革命卫队最大的错觉就是认为自己可以依靠奇胜来取得战争胜利。

伊朗对内推动抵抗经济,以对抗西方制裁,对外建设抵抗之弧,以维护地区稳定以及国家安全。

但随着以色列最近一年成功的攻势,抵抗之弧已经彻底瓦解,而伊朗国内的抵抗经济,也逐渐穷途末路,革命卫队主导伊朗的战略恶果已经凸显。

前文提到,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说,中伊具备重塑地区乃至全球格局的变革性力量。为什么要重塑中东地区格局?因为现在中东局势中伊朗处于完全劣势,在不引入外部变量的情况下,伊朗只会陷入死亡螺旋。

按照以色列在上世纪 60-70 年代对抗埃及的思路,以色列空军会逐步轰炸大坝、电站、甚至隧道等重要设施,如凌迟一般,一点点摧毁对方经济能力,迫使其社会走向总崩溃。(直到苏联宣布在埃及驻军后,以色列的轰炸才停止。)

对于伊朗而言也是同样道理。

只有大国进驻,外部力量介入,才能将当前局面翻转。

最后,伊朗还有论调说,中国的投资本质上是债务,伊朗需要避免债务陷阱。

但从现在局势来看,伊朗恰恰需要自己陷入债务陷阱之中。

一战前,美国对于参战极为犹疑,但在考虑到自己购买了英法大笔债务后,美国不得不加入协约国阵营。

如果不欠中国钱,以色列打伊朗没有一点心理负担。

如果伊朗真落实了这 4000 亿投资,以色列还真不敢太过分了。毕竟,哪怕我们不在乎伊朗,也要在乎自己的钱啊。

这就是伊朗政府落实中伊合作协议的全盘考量。

从这个视角来看,中伊 25 年协议压根就不是伊朗强硬派口中的出卖伊朗利益的不平等协议,它恰恰是挽救伊朗经济的良药神方。以中国企业投资,重新引入竞争,激活国内市场,以合作油田,拿回石油收入,重整财政秩序。

还是那句话,以正合,以奇胜。抵抗之弧的覆灭,标志着伊朗革命卫队奇胜路线的失败,伊朗政府要想自救,唯有通过外交策略,重塑伊朗安全格局以及内部经济秩序。